開民族之“花” 唱發展之“調” —— 左權開花調為民歌傳承賦予時代活力
“門搭搭開花卜來來,門外走進哥哥來。”“山藥蛋開花結疙瘩,圪蛋親是俺心肝瓣。”“玻璃開花里外明,遠遠照見俺圪蛋兒親。”“油燈燈開花一點明,小酒盅挖米不嫌你窮。”左權人張口唱歌不離“花”,不僅有植物之“花”,更有各類日常用具、物品之“花”,他們以“花”為中心,以“開花”為比興,因此,這種傳唱的民歌被稱為“開花調”。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左權開花調不僅唱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更承載著太行山悠久的人文歷史和紅色文化。
在眾多地方小戲、民歌式微的當下,左權開花調卻歷久彌新、創新不斷,從左權民歌匯到中國民歌盛典,從《太行奶娘》到《烽火家書》,開花調逐漸成為大眾欣賞的“寵兒”,并登上中央音樂學院、中國國家大劇院等藝術殿堂。
桃花紅杏花白
唱響大江南北
開花調的緣起,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在漫長的歲月中,遼州人以山歌、小調、號子、套曲、小花戲和吹打等民間音樂形式,豐富和滋養著鄉民。當地因此贏得了“萬首民歌千出戲”的美譽,其中被譽為“太行歌后”的劉改魚功不可沒。
劉改魚是聽著民歌入眠、唱著民歌長大的。“桃花花你就紅來,杏花花你就白,爬山越嶺尋你來呀,啊格呀呀呆……”這首親切樸實的旋律,成為左權開花調的經典曲目。1953 年,14 歲的劉改魚從左權民間藝人程計年那里搜集到這首民歌《桃花紅杏花白》,經她演唱后流傳開來,廣為傳唱,成為開花調的重要曲目。
15 歲那年元宵節,劉改魚演唱《土地還家》《紅都炮臺》等民歌后,被左權縣文化館看中,和另外兩位民歌手一起到晉中行署進行選拔,沒想到,反響特別好,被選送到太原比賽,一嗓子“啊呀呀呆”,震驚四座,一夜爆紅。
初生牛犢不怕虎。劉改魚赴京參加了全國第二屆群眾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并獲得最高獎——優秀節目獎。她的照片登在《人民日報》上,她的歌聲備受關注和喜愛,她的人生就此改變。次年,劉改魚受中央音樂學院邀請,到中國音樂的最高學府教授民歌課。1957 年,被調入中央歌舞團民歌合唱隊。合唱隊被撤銷后,她調回山西,進入省歌舞劇團,擔任獨唱演員。劉改魚演唱的《土地還家》《桃花紅杏花白》《親圪蛋下河洗衣裳》等民歌,成為省歌舞劇院的代表曲目。
開花調成就了劉改魚,而她也將左權民歌推向臺前,使其躋身山西民歌的一大流派。退休以后,劉改魚從未放棄自己的事業,而是更加勤奮地為民歌藝術傳承奔忙。2006 年,左權開花調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 年,劉改魚被推選為山西省十大杰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后經文化部評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為了傳承開花調,2016 年,劉改魚與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合作,成立了劉改魚工作室,把教學和演出結合起來,培養更多的民歌人才。她先后針對大專院校學生和青年教師、演員授課近千人次。在她的培養下,許多青年歌手愛上了開花調。山西戲劇職業學院青年教師高鶴、常璇等多次舉辦師生音樂會,韓曉霞舉辦個人演唱會,學生張紅麗等人作為主要演員參加大型歌舞節目《解放》排演,高昆峰、崔瑞寧獲央視《星光大道》2019 年第一季月冠軍……
左權從來不缺喜歡開花調的人,在劉改魚的影響帶動下,一代代開花調歌手成長起來,王建英、郝利宏、王熙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弘揚太行精神
傳唱烽火家書
左權是革命老區,紅色基因浸潤著這片土地。對抗戰題材的演繹,成為左權人的一種使命和擔當。1992 年組建的左權縣開花調藝術團,匯聚了一大批熱愛開花調和小花戲的人才。他們在藝術創作中充分汲取紅色熱土上的特色文化資源,創作出了舞蹈《做軍鞋》、歌舞劇《再見了,麻田》以及大型紅色歌劇《太行奶娘》等精品節目,曾多次參加國家、省、市演出,并屢獲殊榮。
近年來,左權縣開花調藝術團堅持深入基層,開展文化惠民、送文化下鄉等活動,為群眾送上了豐富的紅色文化大餐,成為左權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2023 年初,繼《太行奶娘》之后,左權縣又推出了一部以開花調為主的紅色文化大戲——廉政歌舞劇《烽火家書》。郝利宏在劇中擔綱男一號,飾演左權將軍。他成功塑造了一個有情有義、有血有肉、馳騁疆場的八路軍將軍形象,再現了左權將軍的報國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女情。
郝利宏自幼受家庭影響,耳濡目染,愛上了唱民歌。作為開花調非遺傳承人,即便生活艱難,他也從未放棄對開花調的熱愛。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已是左權民歌具有代表性的唱將。
《太行奶娘》和《烽火家書》等有高度、有溫度、有厚度的開花調藝術精品的創排,是左權開花調藝術團體的發展機遇,也是開花調傳承保護的嘗試和方向。市場和觀眾給出了答案: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開花調人才輩出,前景廣闊,碩果累累,值得贊嘆和期待!
元宵節、民歌盛典等節慶時節,左權無處不飛歌,每個人都是左權民歌的歌者、小花戲的舞者,他們將生活與藝術融入血液,用歌聲傳遞對美好生活的歌頌。
民間藝術之鄉
傳承后繼有人
左權縣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06 年,代表左權民歌、小花戲精髓的開花調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左權挖掘保護、傳承發展這一文化藝術瑰寶進入新階段。
江山代有才人出。2012 年 5 月,左權民歌傳承新秀王熙應邀參加央視《中華情》晚會錄制,與歌手閻維文、高保利、石占明等同臺演出。這位 6 歲就參與民間社火表演的年輕歌者,拜“開花調皇后”劉改魚為師,跟隨老師參與了《爛漫開花調》《民歌中國·花開左權》《第 29 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等晚會和節目錄制。
作為左權開花調市級非遺項目傳承人,王熙從 2008 年起,在晉中學院、晉中職業技術學院、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晉中市特殊教育學校等院校的民歌鑒賞課中演唱、傳播、教授左權民歌。2022 年至今,她在晉中學院音樂系擔任左權民歌課外聘教師。
近年來,我市將非遺引入中小學校課堂,同時與高校合作,開展非遺保護、傳承研究,使非遺傳承活力大增。
在基礎教育階段,左權縣將小花戲引入當地中小學課間活動。2008 年,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成立了民歌小花戲研究協會,實施民歌、小花戲進課堂工程。
左權盲人宣傳隊也是開花調傳承保護的一支生力軍。多年來,他們上北京、下江南,先后到中國音樂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演唱和授課,并與太原師范學院、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師生同臺演出,進行多種形式的藝術交流。
2023年仲夏,中國民歌傳承發展專題研討會在左權舉行,來自中國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等8所音樂院校的專家,深入探討了民歌傳承新路徑,為開花調傳承保護提出了建議和意見。扎根于左權,醉心于開花調的非遺傳承人,仍堅持不懈,在太行山的鄉野山巒間,飄蕩著他們的歌聲,令人陶醉,催人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