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納作家阿瑪·阿塔·艾朵:為民族和女性寫作
阿瑪·阿塔·艾朵(Ama Ata Aidoo,1945—2023)
非洲最杰出的作家和女性主義者之一、加納民族獨立和自由的斗士、加納女性獨立和自由的推動者阿瑪·阿塔·艾朵(Ama Ata Aidoo,1945—2023)于2023年5月31日在加納首都阿克拉去世,加納為其舉行國葬,加納總統納納·阿庫福·阿多(Nana Akufo-Addo)稱贊其為“杰出的作家,女性事業、非洲人事業及全世界進步人士事業的倡導者。”
成為阿瑪·阿塔·艾朵
艾朵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發表作品的加納女作家。她出生在加納中部地區一個名叫阿比茲·基亞科爾(Abeadzi Kyiakor)的小村莊,父親是當地酋長,在村里創辦了第一所學校。艾朵的父親十分認同首任加納獨立之父夸梅·恩克魯瑪(Kwame Nkrumah)和非洲杰出教育家奎吉爾·阿格雷博士(Dr. Kwegyir Aggrey)的理念,相信“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應該給予女性以教育……如果你教育一個男性,你教育了一個個體。如果你教育一個女性,你教育了整個國家”。因此,父親堅持讓艾朵接受教育。開明的父母、優渥的家庭條件和良好的家庭氛圍讓艾朵擁有了對其他非洲女孩來說不可觸及的機會。童年時代,艾朵就開始瘋狂地閱讀家中柜子里的所有書籍,而晚上母親則會給她講故事。童年的這些經歷為她成為一名優秀的作家奠定了基礎。
艾朵在海岸角就讀衛斯理女子高中(Wesley Girls' High School),在這里,她的寫作天賦被英語老師芭芭拉·鮑曼所發現并鼓勵。15歲時,艾朵便立志成為一名作家;16歲時,她第一次發表故事即獲得大獎。在海岸角衛斯理女子學校完成高中學業后,艾朵進入加納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大學期間,艾朵在大學的戲劇學院和作家工作室工作,并開始了劇本和小說創作。1964年,艾朵從加納大學畢業,參加了斯坦福大學的寫作課程。兩年后,艾朵加入加納大學非洲研究所。之后,她又在多所大學擔任講師、研究員和教授,并在不同的學校從事教學活動。1968到1969年,她在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大學戲劇學院及肯尼亞的內羅畢大學英語系任教;1972到1979年,她的社會身份包括:加納廣博集團主任、加納藝術委員會主任、加納衛生委員會主任。1982年,她出任加納教育部部長。然而,由于無法實現讓所有加納人都能免費接受教育的愿景,她辭去了這一職務。一年后,因為要不受打擾的寫作,她搬到了津巴布韋,在“津巴布韋女性作家”聯合會、教育部等部門工作。1988年,艾朵獲得富布賴特獎學金,于1989年在弗吉尼亞州里士滿大學擔任駐校作家。20世紀90年代中期,艾朵在紐約克林頓漢密爾頓學院教授各種英語課程。1991年,她與非裔美國詩人杰恩·科爾特斯(Jayne Cortez)成立了非洲女作家組織(OWWA),并擔任共同主席。2004年至2011年,艾朵在布朗大學非洲研究系擔任客座教授。從2011年開始,艾朵擔任加納作家協會圖書節主席。
艾朵的創作生涯跨越60多年,創作了大量詩歌、短篇小說、長篇小說和劇本。16歲時,艾朵發表第一個故事《我們的孩子出生了》(Our Child was Born),于1958年獲得圣誕節故事大賽;第二個故事《這里沒有甜蜜》(No Sweetness Here),讓她獲得四年后也就是1962在尼日利亞伊巴丹大學舉辦的非洲作家工作坊的邀請。在這里,她遇到了好幾個著名男性作家,欽努阿·阿契貝(Chinua Achebe)、沃勒·索因卡(Wole Soyinka)、克里斯托弗·奧基格博(Christopher Okigbo)等等?;氐郊蛹{后,艾朵寫下戲劇《幽靈的困境》(The Dilemma of a Ghost),該劇于1964年在加納大學上演,1965年出版劇作。這部戲劇讓艾朵躋身非洲著名作家的行列,而在這個行列里,大部分都是男性。此后,艾朵又陸續發表戲劇《阿諾瓦》(Anowa,1970);長篇小說《我們的姐妹基爾喬伊》(Our sister Killjoy, or Reflections from a Black-eyed Squint,1977)、《變化:一部愛情小說》(Changes: A Love Story,1991);短篇小說集《這里沒有甜蜜及其他》(No Sweetness Here and Other Stories,1970)、《那個能干的女孩》《The Girl Who Can,1997》、《外交英鎊及其他故事:短篇小說集》(Diplomatic Pounds & Other Stories, a compilation of short stories,2012);詩集《時不時一起說話的人》(Someone Talking to Sometime,1985)、《鳥》(Birds,1987)、《一月的憤怒信件》(Angry Letters in January,1992);兒童文學作品《老鷹和小雞及其他故事》(The Eagle and the Chickens and Other Stories,1986)等等。此外,她還創作了大量關于非洲文學及女性在非洲社會地位的評論文章。例如,為羅賓·摩根(Robin Morgan)編輯的《姐妹情誼是全球性的:國際女性運動選集》(Sisterhood Is Global: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Movement Anthology,1984)撰寫作品《做一個女人》(To be a woman);另外,她撰寫的故事《兩個姐妹》(Two Sisters)收錄在瑪格麗特·巴斯比(Margaret Busby)編輯的《非洲的女兒》(Daughters of Africa,1992)中。
“作為一個民族,我們經歷了太多”
艾朵作為一名作家、教師、文化工作者,她對非洲文學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堅定地相信故事和詩歌能夠激勵和促進社會變革,她的小說創作都與加納的社會息息相關,對于自己作為作家的角色和目標,艾朵的定位是:“回看我的身世,我來自祖輩都是斗士的家族……我一直心系民眾的命運……有一類這樣的作家,他們的作品與政治活動緊密相關,我便是這類作家中的一員?!睂τ谧约杭蛹{人和非洲人的身份,在一次采訪中,艾朵這樣解釋:“民族主義對我們(非洲人)而言是一個非常有力量的詞匯,因為,作為一個民族,我們經歷了太多,且仍然在繼續經歷著。在過去的五百年里,非洲民眾遭遇了各種——生理的、精神的、情感的——沖擊。在我看來,除非我們將自己視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否則無論我們還剩下什么,都無法挽回。當我說非洲民族主義時,我也在用這個詞來涵蓋全球非洲世界……也許我更應該用泛非主義這個詞。”
被稱為“黃金海岸”的加納是第一個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的非洲國家,于1957年獲得獨立,此后就一直進行著痛苦的轉型。民族主義、反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后殖民主義等等這些歷史衍生物在加納的社會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艾朵小說的主題涉及個體和政治的背叛,現代和傳統的碰撞,性別問題以及殖民主義的影響,她深入挖掘殖民歷史和后殖民社會的現實,以及加納民族的古老傳統和現代化之間的矛盾。同時,艾朵也因其作品中對非洲女性經歷的描繪和頌揚而獲得認可。此外,艾朵的創作繼承了非洲口頭文學的傳統,她相信“非洲能夠提供給世界”就是“口頭性的活力”。她將口頭文學的特點——與聽者互動交流、聽眾的參與、公共的聲音、戲劇性的對話、重復——變成書寫的文字,文本形式多呈現為一個人在講故事或者是兩個人在聊天,語言多平白樸實。
豐茂的現實、愛與關懷
她的第一部劇作《幽靈的困境》,講述的是一位非裔美國女性尤拉里·拉什的困境。時髦、淳樸的尤拉里·拉什在被剝奪了美國家庭的繼承權、嫁給加納留學生阿托·亞森后,隨他從美國回到加納,試圖在加納這個對她來說完全陌生的民族和文化中找到一個新家。這對新婚夫婦——在美國接受教育的阿托和他在美國長大的妻子——必須適應加納的社會和文化。對尤拉里·拉什來說,非洲是她的“根”,回到加納即回歸自己的“根”,這種文學領域的尋根意識在1964年還是一個很新的概念。在這部劇作中,艾朵的焦點是流散非洲人,她大膽地展現了從海外歸來后的加納人在融入祖國的社會、文化和情感等方面的困境,揭示了非洲移民群體的復雜性,且剖析了非洲本土和非裔美國人的關系。
第二部劇作《阿諾瓦》源于艾朵小時候從母親那里聽來的一個故事。這本是加納的一個古老傳說,艾朵的改寫為這個傳說注入了新生命。該劇講述了一個名字叫阿諾瓦的意志堅強的女子,不愿屈從父母的意愿,嫁給他們安排好的未來丈夫,相反,她選擇了自由戀愛的一位年輕男士作為自己的丈夫。盡管婚后他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她的丈夫甚至有錢雇用奴隸為他們工作,可是令阿諾瓦備受打擊的是,他們一直都沒有自己的孩子,她的丈夫也一直沒有再娶。最后,兩人爆發了一場沖突,阿諾瓦召集了一群奴隸并當著他們的面揭開了自己不孕的真相,原來是她的丈夫沒有生育能力。被侮辱的丈夫開槍自殺,阿諾瓦不久后也自溺死去。
《這里沒有甜蜜及其他》這部短篇小說集描繪了20世紀60年代加納從殖民地到后殖民國家的心理轉變過程,及其踏上擺脫殖民歷史之旅的歷程。小說的社會背景是殖民化下的城鎮化進程,在此背景下,古老的非洲傳統與截然相反的城市和西方新勢力發生沖突,年輕的加納試圖在這種背景下塑造自己的新身份;鄉村的村民對城市的向往和恐懼、傳統價值的喪失、傳統生活方式向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等等,在這部小說集中均有體現。在這些小說中,艾朵并沒有陷入常見的二元對立:傳統/現代,鄉村/城市,而是將這些矛盾元素重疊并置,地理空間也經常從鄉村的農田轉到城市的高樓大廈。小說集中沒有白人,殖民主義僅僅作為被內化的心理狀態和經濟負擔而呈現出來。對受過教育、學過英語和西方文化的階級來說,白人永遠是一種心理負擔。這是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現實,也是后殖民時代非洲國家的真實境況。正如另一個后殖民女作家、津巴布韋的特西提·丹格瑞姆加(Tsitsi Dangarembge)在她的小說《緊張的境況》(Nervous Conditions)中所描述的那樣。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在非洲的后殖民地國家,受過教育的階級同時既是特權階級又是弱勢階級,在小說中往往以軟弱的、暴力的、或者是腐敗的“大人物”呈現(艾朵常用這一類人來反映社會道德的敗壞),他們在利用年輕女性、貪污國家錢財等方面有極大的特權和優勢,同時,他們又是弱勢的,因為他們經常處在傳統道德規范和挑戰傳統的現代價值的矛盾中。艾朵常用這一類人來反映社會道德的敗壞。這種困境,對受過教育的女性而言,更是雙重的,因為她們會因為挑戰父權的社會制度而被群體更快地排斥和放逐。
《這里沒有甜蜜》剖析了在一個由傳統價值向現代生活方式轉型的社會中,各個年齡段的男性女性面臨的各種困境,尤其是女性們面臨的多種表現形式——經濟的、文化的、人際的——性別歧視,以及由這些歧視導致的選擇困境或人生悲劇,女性更是作為小說的中心人物出現。在第一篇和最后一篇小說中,西方作為種族歧視、經濟剝削和文化心理殖民的存在給整部小說集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框架。在這首尾兩篇小說中,受過西方教育的非洲人回到家鄉或者是非洲年輕人去往西方國家學習生活。通過他們的經歷和困惑,讀者們可以更為尖銳地感受到這種困境。女性作為母親、妻子的困境得到了充分的剖析,那些所謂的“大人物”的困境也得以呈現。例如,在《事物為誰保持不變》中,在趕走白人、黑人重新掌權后,他們仍然被認為是低人一等。小說中兩個男性用的語言也體現出了這種區別?!对诤蕊嬃系拈g隙》就代表了口頭的故事框架,故事的敘述結構補充了男性敘事者的鄉村傳統?!对诤蕊嬃系拈g隙》這一標題就確立了一種口頭文學中常見的公共的儀式?!昂蕊嬃稀奔仁菙⑹稣叩幕貓笠彩莿恿Α!八睍r不時地停下他的敘述來喝水,這一行為有多重目的。從藝術上來說,這加強了敘事的戲劇力和懸念,因為喝水的需要經常出現在故事的關鍵之處。因此喝水的儀式也強調了敘述者的口頭藝術。敘述者“我”是一個鄉村小男孩,在一趟城市之旅后,向鄉村的老人們講述他在城市的見聞。村里的老人們的價值觀和西化的城市生活方式有諸多相悖之處。在講述的過程中,小男孩漸漸放松下來,他的道德立場也漸漸地從傳統轉向一個模糊的現代意識?!赌程巵淼亩Y物》《去葬禮的路上聊的事情》《這里沒有甜蜜》等小說既哀悼了性別關系的不平等,也禮贊了這些鄉村女性在面對逆境的堅韌品質。
《我們的姐妹基爾喬伊》是艾朵出版的長篇小說處女作。小說一開篇,主人公非洲少女茜茜就踏上了前往歐洲的旅程,希望通過西方教育改善自己的心智。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了殖民化的現實、歐洲對其資助的非洲年輕人的影響,以及歐洲白人和非洲黑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被灌輸有關種族和種族主義的錯誤認知。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場噩夢”,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茜茜在德國的經歷。在這里,茜茜遇到了同樣來自加納的男孩薩米,一個自愿歌頌歐洲和歐洲生活的非洲人,茜茜不知道他的真名,她覺得薩米已經忘掉了自己的非洲身份,忘記了自己的祖國。第二部分“李子”講述了茜茜和一個名叫瑪麗佳·薩默的德國女性之間的愛情故事。瑪麗佳·薩默愛上了茜茜,她每天都會從自家院子里的樹上摘下李子喂給茜茜吃。但瑪麗佳對非洲和種族問題的了解卻少得可憐;茜茜很快就意識到,瑪麗佳把她當成了具有異國情調的怪人,而不是一個有感情、有目標的真實的人,因此,當瑪麗佳向茜茜表白時,茜茜拒絕了她。第三部分即為小說標題來源的“我們的姐妹基爾喬伊”,茜茜從德國慕尼黑來到英國倫敦,目睹了很多流落街頭或生活在惡劣環境中的非裔人,大為震撼。最后一部分是茜茜寫給決定繼續留在歐洲的前情人的一封信。在信中她寫道,在東方和非洲國家,那些最聰明、最有能力的人都外流到西方接受教育,然后留在西方國家,再也不回自己的祖國。愛上這樣的一個男人,讓茜茜對自己作為一名非洲女性的價值產生了懷疑。思索之下,她決定不寄出這封信,而是回到自己的祖國,講述自己在歐洲的真實故事。
這部小說對非洲“人才外流”現象進行了強烈的批判。借用小說主人公之名,艾朵譴責了那些拋棄祖國、遺忘非洲的非洲精英們,他們去西方國家接受了教育之后,不愿意返回非洲,也不想著如何將自己所學為祖國做貢獻、為非洲的復興而努力,反而擁抱起殖民者的虛假身份、語言、文化和禮儀。有評論家將這部小說解讀為反向種族主義的實例,布倫達·庫珀(Brenda Cooper)就認為,在這部小說中,艾朵巧妙地顛倒了與歐洲和非洲相關的刻板印象,將歐洲視為真正的黑暗中心,而將非洲視為光明的希望大陸。小說對西方與非洲的關系、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女性主義聯盟的可能性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變化》講述受過高等教育的非洲職業女性艾西的愛情和婚姻選擇。艾西是一位非?,F代的非洲女性,在政府的城市統計部工作,擔任數據分析師。雖然她在學業上一直很優秀,但愛情經歷卻相當貧瘠,她與丈夫奧科結婚是出于感激以及一種解脫,而不是出于愛情,因此,他們的婚姻沒有溫情和愛可言。婚后,艾西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事業,她把事業看得比婚姻和孩子更重要,而這在丈夫奧科看來是絕不能忍受的。艾西最終辭職,也放棄了曾經的夢想。然而,在被奧科強奸后,艾西覺醒了,她與奧科離婚,并愛上了一個名叫阿里的男人,這個已婚男人許諾給她一種不受婚姻義務束縛的美好生活的誘惑,在這種生活中,艾西可以自由地探索她獨立生活的其他部分。就這樣,艾西嫁給了阿里,開始了一夫多妻的生活。
一個既想擁有事業,又想擁有愛情和婚姻的女人該怎么辦?雖然這并不是大多數加納或非洲女性所面臨的問題,但它仍是我們這個時代女性面臨的問題之一。在現代非洲,成為一名西方化女性又意味著什么?《變化》探討了兩種相互沖突的婚姻觀念:一種是傳統的性別觀念,即女性必須犧牲以前的生活和以前的自己,以實現社會賦予的賢妻和良母的價值;另一種是非傳統的個人主義觀念,即女性在婚姻中可保持完整的身份和自由。小說的標題《變化》也是在說明:一個女人的感情和生活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同一個女人在不同的年齡和階段所經歷的愛情也是截然不同的。
一位堅定的女性主義者
艾朵是一位堅定的女性主義者,她的劇作、故事和小說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她認為男性也應該是女性主義者,早在20世紀80年代,她就表達了這一觀點,這一觀點在當代女性作家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呼應,例如,尼日利亞女作家奇瑪曼達·恩戈茲·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2012年的TED演講《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艾朵意識到女性及其教育對塑造加納乃至整個非洲未來的重要性,她曾說:“我覺得我們大陸的變革取決于女性問題,那也許就是發展的催化劑?!彼吷氖姑褪墙逃贻p非洲女性,為她們提供自立和自強的工具。為了實現這個夢想,艾朵于2000年成立了Mbaasem基金會,這是一個致力于支持非洲女作家創作和出版的非政府組織,使命是為女作家創造一個安全、可持續的環境,讓她們能夠寫作、出版并向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
艾朵的寫作直面非洲民族的命運和非洲女性的困境,她的作品對非洲大陸上的作家乃至非洲流散作家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艾朵的社會工作則支持、幫助和鼓勵了大量的非洲人,尤其是非洲年輕女作家。面對世界和社會的不公和挑戰,她堅信:“我們必須堅持,因為只有依靠執行力、依靠履行我們的承諾并完全地活出自我,不僅是在個人層面上,當然也是作為一個民族的集體,我們才能存活下去?!?/p>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世界文學》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