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量產網文能否匹配審美迭代訴求 網絡文學繁榮之下更需找到高質量發展之路
“世界這么大、角色這么多,為什么看來看去總是同一款‘霸總’?”近日,有著20年網文創作經驗的上海網絡作家協會會長血紅,拋出自己的困惑:讀了不少網絡小說,但高度雷同的角色和故事,讓類型化寫作流于臉譜化、套路化,讀者的審美疲勞接踵而來。
全國近百家重點網絡文學網站,上百萬名活躍的網文作者,累計創作上千萬部作品,細分類型超200種……自網絡文學誕生后的20余年來,圍繞網文創作質量的討論從未中斷。高速量產的網文如何邁入健康有序的主流化精品化軌道,能否匹配不斷迭代的讀者審美訴求?近日在滬舉辦的“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上海培訓”活動現場,近百名作家評論家平臺方代表圍談,共商網文高質量發展路徑。
網絡小說不應只存在一款“霸總”
有資深編輯直言,部分網絡文學內容同質化嚴重,存在情節雷同、注水等問題;還有一些作品的劇情、人設、主題表達過時;有的創作者缺乏社會閱歷和生活觀察,人物命運刻畫和情節較為扁平膚淺,由此改編的影視劇容易流于粗放。
“無論是男頻英雄爭霸文,還是女頻甜蜜愛情文,角色是否寫活、是否用心?一個矛盾復雜的人,一個薄情或深情的人,如何通過言行舉止塑造得有血有肉,相當考驗作者日常生活中的積累,比如揣摩過多少人的心思、琢磨過多少人性中的光亮點和陰暗面,是否見識剖析過不同的行業特征、行為模式、職業圈子等。”血紅直言,網文男主角不應總是“白襯衫瘦削側臉邪魅一笑”同款霸道總裁,親密關系也絕不僅是“瑪麗蘇”式愛情。他從老書蟲的角度坦言,自己更想讀出一個或一群人波瀾壯闊的一生,看到相對完整、邏輯周密、情節設定可自圓其說的角色,感同身受他們背負的使命與命運。
“換言之,一個角色要在一個世界中做點什么,用盡可能激烈真實的矛盾張力,讓生命煥發光輝、摩擦出烈焰。”血紅認為,沒有生活經驗,沒有人文底蘊,“關起門來”很難寫出真正打動人的網絡小說,這直接導致部分作品“代入感”匱乏,“用戶體驗”糟糕。“不可測的世界、不可測的命運、不可測的人性等元素糅合在一起讓讀者合理共情,才能讓網友有追讀的動力。僅模仿照搬某部熱門小說套路,復制其紅火景象,其實很難。”
作家君天發現,網絡小說創作速度之快,篇幅之大,“甚至讓評論家們也覺得跟不上節奏。但這也容易泥沙俱下,某些平臺對同質化內容不作辨別,甚至連主角名字都一樣的多部小說出現在同一首頁上,令人哭笑不得”。
有些日更不輟的網文寫手,為了完成既定碼字量,也為了更大的消費市場收益,常常來不及精心構思、仔細打磨便倉促就章,草率、粗疏、“灌水”湊字數的現象便在所難免。“比如,有些熱衷于寫職場腹黑、‘種馬’濫情、后宮爭寵或諂媚市場、搜異獵奇以迎合受眾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干擾了網絡文學健康發展,也影響了網絡文化正常生態。”中南大學網絡文學研究院院長歐陽友權如是批評。
與其預測下一“爆款”,更應打破僵化定式
“網生”基因讓網絡文學天生更容易背負所謂“爆款焦慮”。那些被市場驗證過一段周期的“爽文”類型往往有著相對通用的架構,較刺激、快節奏的敘事,與一路“火”到海外的一些微短劇“同頻”,充斥著迎合下沉市場的快餐式“爽點”調味料。但學者指出,一窩蜂跟風上一個“爆款”,暴露了惰性思維背后的“創作力匱乏”。資本驅動、急功近利的工業化生產,讓部分網絡文學似乎愈發陷入“流量驅動”的怪圈。
縱橫小說副總裁蘇小蘇認為,用戶口味細分是必然趨勢,但是,“網絡文學爆款有規律嗎?結論是‘沒有規律’。目前網文用戶群體在國內覆蓋面基本到了天花板,但觀眾口味、審美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本質上人類喜新厭舊。閱讀行為本身會隨著閱歷增長而改變,‘小白’終會長成‘老白’,閱讀量大、速度快的人成長迭代速度也相應越快。”在他看來,用戶需求逐年提升,抱怨“書荒”的“老白”用戶占比增高。與其預測下一個“爆款”,更應打破僵化定式。
近年來,都市言情、復仇重生、懸疑愛情、冒險故事、系統穿越、成長升級等細分類型,綿延出網文多個枝椏。從電競游戲類別,到《飄邈之旅》開創仙俠修真類,再到《師士傳說》推動了機甲流,《無限恐怖》催生了無限流等。蘇小蘇以近年興起的“規則怪談”類別舉例,這種類型小說有點接近劇本殺或密室逃脫形式。“平臺鼓勵編輯簽約新興的小眾題材,是助力文學可持續性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策略。小眾題材更有潛力,而選擇小眾題材創作的作者,首先自己就是小眾題材的愛好者;也更有可能成為新領域的‘拓荒者’。”
不管是大熱題材抑或小眾賽道,創作出彩,才是硬道理。網絡作家、浙江省作協副主席管平潮認為,網絡文學底層邏輯是以網民為中心的大眾文學,注定變化會很快,新的創意、新的題材、新的熱點、新的傳播方式、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新的背后需要穩定輸出,而不是同質化跟風。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李瑋告訴記者,有時,所謂“反套路”也可能成為一種新套路,“就女頻文而言,去情愛‘無CP’幾乎成了當下新流量密碼。但紅利能不能接得住,光‘無腦入坑’肯定不夠,還需要作者有強烈的創新意識,讓作品更具辨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