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文學藝術之美推動文明演進和交流互鑒
    來源:文藝報 | 向云駒  2024年01月05日11:46

    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要完成新任務、實現新作為,最有力的理論指引就是習近平文化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意識形態工作、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繁榮社會主義文藝、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話語體系、保護文化遺產、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重大文化領域問題作出了科學的論述,形成了科學系統的習近平文化思想。這是我們實現文化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指南和思想火炬。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深厚的中華文明底蘊和歷史傳承,又有寬廣的胸懷和宏闊的世界視野。這鮮明體現在他就“文明之美”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中。

    一、“文明之美”的豐富內涵

    “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明問題,他提出的中華文明特性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類文明新形態、全球文明倡議、“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理論法寶,是高屋建瓴的文明主張和兼覽博照的文明理論,是對人類文明前途的深入思考。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大歷史標志。

    “文明之美”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文明的美學本質、美學屬性的確認,并關涉不同文明之間的美學關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說:“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都彰顯著創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各種文明本沒有沖突,只是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文明多樣化景觀從古至今都是人類歷史舞臺上演的基本劇情。

    文明及其文明之美是流動的。它沿時間的縱軸從過去向未來流淌,它也在空間的此地與彼地之間流動。此一文明之美與彼一文明之美發生關聯和產生關系,就必然會形成彼此觀照的美學原則。這讓我們想起費孝通先生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第一,各美其美。每個文明都有自己的美。每個文明中的個體都應該傳承和熱愛自己的文明之美。當我們熱愛和傳承自己的文明之美時,它的美學趣味的形成歷史和現實狀況會得到其他文明的尊重。其中的道理是:①文明有不同之處,但無高下之別。②每個文明都對人類文明寶庫的豐富作出獨特的貢獻。③文明因多樣而多彩,文明的多樣和豐富是人類文明之福。④每個文明都有禮敬、傳承、弘揚自己文明傳統的權利,理應得到其他文明的尊重。

    第二,美人之美。所謂“美人之美”,就是真正理解他者的文明之美,并且知道這種美真正的美好之處,由衷地予以贊美。這其中的文明原理是:①能夠欣賞和肯定他美之美,是人類往來、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包容胸襟和人類情懷的體現。②美人之美是學習借鑒他美之美的文明動力,也是文明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動因。③美人之美需要換位思考,需要樹立宏觀而博大的全球文明觀、人類美學觀、世界價值觀。

    第三,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不同的文明具有各自之美,和睦共處,互相欣賞,其樂融融。雖然美美與共,道阻且長,但知則必行,行則必至。知行合一,天下大同。其推進路徑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推動不同文明和平共處、命運與共。

    二、文明之美與藝術之美的辯證關系

    要真正理解“文明之美”,還必須深入把握其與“藝術之美”的辯證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之美集中體現在哲學、社會科學等經典著作和文學、音樂、影視劇等文藝作品之中。”這是文明的藝術形象和美學現象。“文明之美”既指文明的整體性之美,也指文明的藝術之美。藝術是“文明之美”的重要一維,是文明的感性顯現;文明是美的結晶,是藝術的精神之基。藝術形象與文明尊嚴構成表里關系、內外關系。藝術性文明是一個文明的形象,它既代表著不同文明的不同樣貌,它的創造性、想象力、形式美本身也是文明的重要要素和文明機體。深刻把握藝術與文明互為表里、互相成就、互動共生的關系,有益于我們在又一個文明時代到來之際調動藝術的文明基因力量,增強文明的精神力量和文明感召力。

    關于藝術之于文明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英國藝術史家、評論家約翰·羅斯金說過一段廣有影響的話:“偉大的國家以三本書合成它們的自傳:記載所行的書和記載所言的書,以及記載藝術的書。想了解一個國家,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又以最后一項最值得信任。”(見肯尼斯·克拉克《藝術與文明》)美國哲學家杜威說:“文化從一個文明到另一個文明,以及在該文化之中傳遞的連續性,更是由藝術而不是其他事物所決定的。”(《藝術即經驗》)英國歷史學和文明史學者湯因比說:“每一個文明都創造了它所特有的一種藝術風格;如果我們打算確定任何一個文明的空間或時間上的界限,我們就會發現美學上的標準是最可靠的,雖然也是最不容易掌握的。”(《歷史研究》)這些觀點都從不同角度談到了藝術之美與文明之美的辯證關系。

    從藝術的維度來看文明之美,我們會發現不同的文明之間有著很多的共通性。這體現了人類的審美共性。

    第一,“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從歐洲的尼安德特人到中國的山頂洞人,都有貝殼、骨器飾品甚至穿孔掛飾,這說明人類起源伴隨著藝術起源,藝術起源培育出人類的美感。藝術和美感是點燃人類文明的火種。

    第二,藝術為文明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文明的藝術性彰顯著不同文明的不拘一格的想象力。開天辟地的創世神話是人類想象力的第一批成果。史詩在蘇美爾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人類對宏大歷史想象力的天才展現。所有文明的初早期造像造型中都記錄著這些文明創造者對世界的獨特想象。在文明的后續發展中,通過藝術維持和擁有想象力,是一個文明主體的藝術自覺。

    第三,不同時代的藝術高峰代表了文明的時代演進和文明的歷史進程。希臘神話、荷馬史詩是后世歐洲藝術高不可及的典范,但是莎士比亞戲劇依然有自己的歷史地位。藝術史不像人類進化史一樣一代代“步步高”,藝術史與自己所處的經濟時代之間可能出現“不平衡現象”。藝術史從縱向上看是可以群峰并峙的。藝術是時代性文明或者說是文明時代性的產物,藝術具有時代性。

    第四,藝術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先鋒,藝術史記錄了文明互鑒的豐富歷史。藝術傳遞文明本身,它也能夠穿越不同文明的界限。人類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藝術往往先行,而且往往也是留下文化痕跡最多的地方。與此同時,藝術的變化、變遷、變革,大多反映的是文明交流互鑒的事實和它引發的積極結果。

    這樣看來,藝術是“文明之美”的使者。藝術文明是活的形象美學。藝術的進步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偉大果實。藝術攜帶的文明魅力和不同的人們共有的對美的事物、美的藝術、美的價值的向往,是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擋的。

    三、文明之美與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基于文化自覺的文化自信,已經成為我們的一個重要文化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深刻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文明之美的豐富內涵,需要我們在更高的層次和嶄新的意義上來把握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這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覺,也是實現文化強國目標征途中的文化自覺,更是中國式現代化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程中的文化自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個結合”的重大命題,就體現了深邃的文化自覺,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方面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展現了深廣的文明意識。

    基于這樣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我們要充分認識中華文明的特性和中華文明之美。習近平文化思想中包含著豐富的對中華文明深刻內涵、發展規律和突出特征的思考與闡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他強調:“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他指出了其中的四個方面的構成:“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中華文明及其文明之美具有鮮明的歷史的、民族的、地理的個性,但這些個性在漫長的歲月中注入了人性的深刻性和創造的豐富性,所以又契合著人類的共性和超越自我的通約性。

    中華文明具有清晰可辨的時間年輪,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脈絡分明。中華文明具有海納百川、包羅萬象、胸襟博大的氣度,有史以來就通過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向外拿來和送去,吸納各種文明文化,兼容并包又不失個性,成就文明史奇觀,展現出強大的在地的根性、生命的韌性和吐納的能力。“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中華文明之美是“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法國當代哲學家弗朗索瓦·于連基于對歐洲文化的反思,對中國文學、藝術、文化、哲學展開了深入持久的研究。他認為,中國對歐洲具有參照性、他者意義、間距效果,這是因為中國遠離歐洲大陸,其語言體系外在于龐大的印歐語系而存在,這是兩種不同哲學的支點。中國文化因其純粹、發達的特質,成為反思歐洲文化的唯一理想的外部參照。我們如果把于連的觀點作為參照之再參照,就可以進一步證明:中國藝術已然構成中華文明的獨特范式,煥發著強大的藝術的文明的魅力,體現了強大的美學自信、文明自信、精神自信。

    在中國邁向世界舞臺中央的時代,文化自覺必須是基于內在的文化自主性和外在的文明世界性。具體說來,有了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我們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的主體性,另一方面要以開放的胸懷來面對人類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發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和“文明互鑒”的文明觀,就體現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新型范式。以文明之美促進人類文明美美與共,是我們為世界文明和平發展作出貢獻的一個歷史責任和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目的論的重要構成。它們的特定構成和核心內容,其由來是古老的中國文明傳統。物產豐饒、疆域遼闊、人口眾多、文化悠久、文明未斷、傳承有序、天人合一、崇尚和合、睦鄰友善等,都是我們實現現代化轉化的歷史根基和文明淵源,是我們促成現代性轉型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基因。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與促進人類和平的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美美與共的文明交流互鑒,使人類的胸懷比海洋和天空更加遼闊。海納百川,胸懷天下。習近平總書記說:“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無論是古代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還是現在的亞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們都應該采取學習借鑒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這體現的是當下中國的具有世界意義和人類高度的文明交流互鑒的文明觀。

    四、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文藝大有可為

    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使命中,以藝術的“文明之美”推進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促進人類文明“美美與共”,有幾個重大的文藝責任需要文藝工作者勇敢擔當、勇毅作為。

    第一,以更為深邃的視野、更為博大的胸懷、更為自信的態度,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把中華文明中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結合當下中國人民史詩般的實踐,創造出豐富多樣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為世界文明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展現特殊的詩情和意境,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第二,厚植深廣的天下情懷,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類,創作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優秀文藝作品,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展現“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文明大國形象”“東方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社會主義大國形象”。

    第三,以文化人,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溝通世界。文明如水,潤物無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這方面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說,一篇散文,一首詩,一幅畫,一張照片,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一曲音樂,都能給外國人了解中國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京劇、民樂、書法、國畫等都是我國文化瑰寶,都是外國人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無論是共建“一帶一路”,還是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需要發揮文藝在促進民心相通上的獨特作用,加強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促進各國文明對話,以藝術之美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共同創造更多更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把美的價值注入美的藝術之中,作品才有靈魂,思想和藝術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傳之久遠。”“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文明之美,需要文藝來展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這些文藝新使命,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內容。要真正擔當起這些使命,就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鑄就文藝事業新輝煌。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二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中國式現代化的標志之一就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必由之路是中國式現代化。其中必然有一個宏闊的廣義的植根和歸屬于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華美學精神寓意其中。彰顯這樣一種中華美學精神,中國文藝必然展現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美學形象。

    正確的人類文明觀是決定文明傳承、文明轉型、文明創新、文明對話、文明交往、文明互鑒的價值取向和思想定力,是真正影響世界文明格局和走向的精神力量。文明之間的互通關系是一切國際關系的歷史前提,未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將以文明互鑒為人文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文明之美是促進人類文明美美與共的重要維度,美美與共是促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中華文明的獨特歷史、文明稟賦、歷史地位,決定它必定對促進不同文明美美與共產生重大影響。

    (作者系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完整版|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国产成人vr精品a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777| 国产chinesehd精品酒店| 九九99精品久久久久久| 精品无码av无码专区| 国自产拍 高清精品| 亚洲一二成人精品区| 91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尹人香蕉|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观看| 99热精品久久只有精品30|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999视频|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专区第二|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免费|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潘金莲| 老色鬼永久精品网站| 亚洲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 免费观看四虎精品国产永久|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青草|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国产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传媒| 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不卡在线电影| 国产人妻777人伦精品hd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2021年| 精品无码人妻夜人多侵犯18| 国产精品视频色拍拍| 国语自产少妇精品视频蜜桃| 97久久国产露脸精品国产|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麻豆| 国产精品亚洲产品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地址入口| 精品香蕉伊思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