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立足本土深耕現實開創新時代文學的新氣象 ——2022年湖北長篇小說綜述
    來源:《長江叢刊》 | 李雪梅  2023年12月29日08:40

    2022年,中國作協先后推出“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致力于打造中國當代文學精品,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為新時代文學尤其是長篇小說創作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也激發了作家不懈探索創新的可能性。2022年湖北的長篇小說創作在呼應時代召喚的同時,不斷實現自我突破,取得重要收獲。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公開出版長篇小說三十余部。林白的《北流》在全國產生現象級影響,并成功入選中國作協第一期“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支持項目及其子項目“揚帆計劃·中國文學海外譯介”。從整體上看,2022年湖北長篇小說繼續發揚現實主義傳統,鄉村文學依然具有明顯優勢,謝絡繹的《生與死間的花序》、陳應松的《天露灣》、田蘋的《花開如?!返葟牟煌嵌冗M入鄉村的歷史和現實,在主題寫作中提供了個性化的文學經驗。與此同時,城市文學在本年度取得重大突破,羅日新《鋼的城》的工業敘事、杜鴻《大城小市》的生態敘事、鄢元平《穿左門走直道》的職場敘事,都為湖北城市文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蔣彩虹的《花鼓》、吳燕山的《吟哦貢茶林》、薛運曉的《村暉》等以地域文化和民族傳統為主的歷史敘事和革命敘事,周嫻的《尋商記》等商業敘事也給我們帶來不少驚喜。

    女性突圍、重返故鄉與精神尋根

    游子還鄉是一個綿延不絕的文學母題,就像馬爾科姆·考利說的那樣:“我們把家鄉的形象從一個城市帶到另一個城市,就像隨身必帶的行李一樣。”在流動的現代社會,人類的家園感和回歸沖動一直以各種形式滲透在文學中。林白的《北流》和謝絡繹的《生與死間的花序》以不同的方式重返故鄉,一方面為失根的個體找到自我認同的精神通道,另一方面也是對女性寫作刻板模式的重要突破。

    林白的《北流》首發于《十月·長篇小說》2021年第3、4期,2022年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單行本時,為正篇和兩個別冊構成近六十萬字的套書。歷經十余稿的打磨調整,林白將這部長篇巨制鍛造為“一個最完美最恰當同時也最開放的容器”,是她不斷自我突破的集大成之作。這里所謂“集大成”,一是在內容上,“北流”作為林白文學和地理雙重意義上的故鄉,容納了林白以往小說的諸多人物和故事,他們自由出沒于主人公李躍豆的“回北流記”和“出北流記”,進而延展輻射到李躍豆家族及童年好友共同編織的生活世界,在全球視野下呈現個人經驗和地方經驗;二是在形式上,《北流》大量融入地方志和圖書文獻專業知識,以及林白在詩歌、小說和游記等各類文體寫作中四十余年的探索,構成豐富且新異的結構體例,小說正篇以長詩《植物志》為序篇,正文采用注疏箋章體,包括注卷、疏卷、散章、后章、時箋、異辭、尾章等,另附獨立成冊的別冊《織字》和支冊《李躍豆詞典》,構成“盤根錯節,纏繞共生”的駁雜形式。三是在語言上,方言和詞典的引入讓小說不僅在語言上富于層次感,兼具古雅和先鋒、樸實和詩意等多重風格,也讓北流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自然融注其中,林白多年來對自我與世界關系的思考終于在故鄉北流這一共同體中得以妥帖安頓。

    如果說林白是在遠離故鄉的過程中重新發現了故鄉,在返回故鄉的時候真正發現了自己,那么謝絡繹則是在現實工作中意外發現了自我連接故鄉的根系。謝絡繹在新疆部隊大院長大,后又在武漢和北京等地工作和學習,少有切身的鄉村生活經驗,在一種“疏離的慣性”中淡化了家鄉的面目,那些“不可修復的空洞”帶給她的是“深深的與根系組織的斷裂感”。在新生代作家中,謝絡繹的這種感受并非個例,生于城市或由鄉入城長期生活在城市的作家,鄉村經驗的匱乏或淡忘是普遍現象,如何講述不同于前輩作家的鄉村故事,的確是令人糾結的難題。謝絡繹選取的是最直接的方式,她到武漢市新洲區辛沖鎮掛職鍛煉,用八個月的駐地生活為寫作做準備。這個小鎮素來就有“魯班鎮”的美譽,加上一大批傳奇人物的故事,不負苦心給了她豐富的素材,剩下來的就是如何以小說的形式加以消化。謝絡繹的《生與死間的花序》找到了一個神奇的通道,那就是在看似不相干的這個江漢平原小鎮和她位于河南西平的故鄉之間建立了一種聯系,在看似“隔”的形式中找到通往故鄉的密徑。

    《生與死間的花序》首先令人關注的是其“書中書”形式的新意。小說在整體上并置了兩個敘事層??蚣軘⑹聦邮遣哒谷肆_漫以第一人稱講述和畫家魯開悟的現實交往以及羅漫作為讀者的閱讀行動,嵌入敘事層出自小說里的虛構人物,即畫家魯開悟的書稿,這部“書中書”以第三人稱全知視角講述鄉村近百年的變遷史和農民企業家魯開伍的個人生命歷程。兩個敘事層在交替推進的同時,又將后者拆分為兩個部分,切近現實的部分在框架敘事中由羅漫的閱讀行動有選擇地呈現給讀者,進一步模糊真實與虛構的界限。最后,諸多謎題在畫家魯開悟給羅漫的郵件中匯合并解密。這種敘事形式一方面宣示了作者形式創新的野心,另一方面在作為農民企業家的魯開伍、作為畫家的魯開悟和作為魯開悟選定的“影子”羅漫之間的對話中,生成了更加豐富的閱讀倫理。

    作為讀者,羅漫本來既不熟悉鄉村也不熟悉歷史,但她在閱讀中不斷突破自我,在全新的意義上審視“書中書”中的歷史和人物,用他人的故事照亮自己的靈魂,在發現他者的同時回歸自我。作為作者,謝絡繹在后記中說:“我往前一點點追溯,向后一步步拓展,使小說具有了家族綿延更迭的龐大軀體。這正是現實中的我極度渴望的有著最為遙遠的來處和不可知的去處的故鄉?!睍袝淖髡?,“既是站在當下的走出故鄉又回到故鄉的書中主角,也是我這個終于以虛構的方式完成了故鄉意象締結的創作者”,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小說“修補了我內心根系組織的斷裂,帶給我來自大地深處的力量”。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羅漫通過閱讀“書中書”改變了自己的功利主義價值觀,謝絡繹則通過兩個敘事層的并置實現了與故鄉的連接。

    “書中書”里的企業家魯開伍在現實中以畫家魯開悟現身,從“伍”到“悟”,意味著一個人心性的改變,以及精神尋根和自我救贖的心靈渴求。在兩個敘事層的對話中,在歷史與現實的輝映下,看似粗笨潦草的“紅蓼”建構了一個堅不可摧的精神堡壘,幫助畫家魯開悟尋找到血脈之根和精神之根。故鄉是一個人遙遠的來處,也是一個人心靈最終的去處,紅蓼便是連接畫家魯開悟和故鄉的“共同的殘留意象”。同樣失根的還有女兒魯凌星。在國外生活多年后回到故鄉,她站在“破敗的鄉村園林”上,“具有一種外來生物入侵的超然氣質”,她覺得自己與故鄉和親人格格不入,她抗拒種種關系暗中的糾纏。但是,一旦住下來,她的記憶之門就被打開了,“挖一鍬土,土里都是這些人的氣味”?,F代社會里,失根已然成為普遍狀態,畫家魯開悟找到了他的“原始意象”,或許還有無數的魯凌星正在尋找的路上。策展人羅漫,抑或敘事人又何嘗不是這樣?

    如此,就像撲朔迷離的“花序”,作者、敘述者、讀者和人物相互纏繞,謝絡繹在元小說的形式中注入來自歷史深處的力量、靈魂審視的勇氣和時代前沿的氣息,以鄉村敘事的修辭幻象映射民族國家的建構、意識形態的召喚和個體生命的訴求,以小說內置的閱讀倫理引導讀者探尋生死、性愛、欲望與罪惡、尋根與救贖等人類共通的命題,是一次極具探險性質的寫作創新。

    從內容上來看,《生與死間的花序》以魯開伍及其家族歷史為中心書寫鄉村變遷的故事,并以鄉村鏡像映射現代中國的發展之路,在一定意義上具備了宏闊的史詩意味和深沉的反思意味。當畫家魯開悟的書稿在小說中以“書中書”的形式呈現出來,羅漫以局外人身份閱讀來自鄉村內部的講述時,其中的特殊情感和鄉村鏡像便產生了一種陌生化效果,進而引導真實讀者逐漸進入有關鄉土中國、革命中國與城鄉中國的發展歷程,認識魯湖村那些被地主欺壓的祖輩們、戰爭年代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者、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集體勞動者、上山下鄉的知青們、新時期分田到戶后的個體勞動者以及新世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中的新型農民群像。

    拉開時間的距離回看四十年的改革歷程,謝絡繹對中國現代性進程的反思增加了小說的思辨意味。魯開伍最初的發跡和創業成功,以及后來瘋狂的擴張和目無法紀,顯然具有某種象征意義,內蘊著近年來中國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以及人性欲望的動力機制和罪惡淵藪。同時,當人們普遍置身于1980年代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鄉村活力的樂觀想象時,小說借萬年河的疑問埋下歷史的伏筆。譬如包產到戶后,以前由集體統籌的水利建設如何開展?機耕道荒廢的問題如何解決?幾十年后,當鄉村在各家各戶之上又建立起互助組織時,萬年河知道這種集體化并不意味著倒退,而是在借鑒歷史上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同時適應當下鄉村發展的新型合作形式,他在主導走馬崗五百畝試驗田集中種植的項目中,自發創建的走馬崗合作社就是不斷探索形成的新型合作社,在日益空心化的鄉村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了在更宏闊的歷史長河中講述中國特色的鄉村故事,書稿還設置了兩個更具象征意義的人物——魯紅寥和萬云朵,她們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一種怪癖。魯紅寥從小就愛撿拾一些看似無用的小物件,她地洞里日積月累的那些散發著泥土氣味的舊東西,穿越歷史的隧洞,連通著過去、現在與未來,是一部活的江黃史。更神奇的是,“2035年,博物館建成了,它渾身通透地矗立在魯湖村覆蓋著紅蓼的細山之上,成為江黃最具未來感的景致”,這是畫家魯開悟書稿結尾處的奇觀,也象征著作者理想的歷史敘事,即“展品自身所傳達的對于過去所抱持的冷靜而中立的表達方式”。萬云朵則喜歡文件勝過一切,她對文件的癡迷看似偏執,但恰恰可以在關鍵時刻撥開迷霧,在魯開伍發展工業和萬年河發展農業的爭議中,在鄉村文化產業發展與博物館建設的契機上,萬云朵往往能語出驚人,正是文件給她帶來的見識。她看似糊涂,但明白文件里有大方向。對萬云朵來說,“那些字構成的公文有著不具情感的安全感”,其中也隱喻著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即得益于黨的政策不斷指明新的發展方向。

    《生與死間的花序》借虛構的人物魯開悟追溯歷史,重現歷史,進而建構歷史。當羅漫在閱讀中不斷對“書中書”的故事進行反思、評論,甚至采取行動時,就打破了虛構和現實的界限,兩個敘事層相互作用,不僅從整體上使小說的敘述層次更加豐富,也使讀者的閱讀體驗變得更加立體化。

    鄉村現場、時代變遷與人民立場

    新世紀以來快速推進的城市化進程加劇了鄉村的整體性變遷,尤其是在新時代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等鄉村發展戰略下,鄉村的轉型事實上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實踐和表征。面對新型農-地關系下的鄉村,作家如何處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強大的鄉村敘事傳統,又如何發現新時代鄉村內部的新質?2022年湖北長篇小說中的鄉村敘事對此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陳應松的《天露灣》是對其神農架敘事慣性的偏離,為其創作打開了令人驚喜的新天地,并登上2022年3月中國好書榜、《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2年度優秀暢銷書排行榜等榜單。小說在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歷史背景下,書寫江漢平原農民轉型脫貧的艱難歷程和致富振興的光輝歲月,再現中國當代鄉村的“山鄉巨變”,堪稱一部中國農民新時期以來的“創業史”。陳應松在創作后記中寫道:“這是我的一部家鄉書,是一個關于故鄉和土地的故事。”陳應松的家鄉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號稱“江南葡萄第一縣”,但歷史上并無種植葡萄的經驗。江漢平原這塊土地上的農業奇跡,催生了陳應松寫作的使命感,他稱之為“反哺”:“重新喚起我過去的記憶,重新回到故鄉,書寫那一片我更加熟悉的土地,更加熟悉的鄉親。這是一種自覺的行動和應該承擔的寫作責任。我熱愛農民和土地。通過這個小說的寫作,我有了一個傾訴的對象和通道?!?/p>

    陳應松以八個字總結創作《天露灣》的心情:謳歌土地,贊美農民。但他并未直接進入當下鄉村,簡單地唱贊歌,而是在歷史的脈絡中把握變革的邏輯,并首次嘗試在三四十年的時間跨度中展開寫作,以改革開放、南方談話、九八抗洪等大事件為背景,講述鄉村從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繁重體力勞動進入農業機械化集群式生產的變化。相對于“神農架系列”的沉重和神秘,江漢平原富庶的水鄉帶來的更多是明亮的色彩,《天露灣》小說采用口語化方式,力求生活化,力戒知識分子腔和小說翻譯腔,更傾向于書寫那些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的新農民形象。陳應松要寫的是兩代農民的命運,即以金滿倉、洪家勝、袁世道、潘衷銀為代表的老一代農民,和以洪大江、金甜甜等為代表的現代化的新一代農民。他們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達,代際的承傳和超越共同指向新生活的美麗圖景。

    陳應松在真實的感動中書寫時代的進步和農民的傳奇,重新發現故鄉,重新定位自我與故鄉的關系。作為一個從鄉村走出來的作家,陳應松對故鄉的書寫沒有停留在懷舊的鄉愁中,而是在對歷史變革的生動再現中擁抱變化中的鄉村。過去說農民是落后的,陳應松卻發現落后的是作家,是作家在時代巨變中卻依然固步于陳詞濫調,以及習慣于居高臨下的優越感。

    在新時代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文學始終在場。田蘋的《花開如海》書寫的是鄂西地區一個扶貧“尖刀班”從入村調查到完成扶貧任務轉入鄉村振興的全過程,入選中宣部出版局發布的“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好書薦讀活動2022年7月書單。小說最重要的貢獻是塑造了幾位在時代浪潮中成長的年輕人,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傳遞生活的熱情和奮進的心態。

    在時代的浪潮中,這群年輕人快速成長起來,小說借葉縣長之言說:“與其說是你們在扶貧,不如說是鄉村社會在對你們進行‘扶貧’?!奔獾栋嗬锏娜齻€年輕人都在扶貧工作中完成了人生的蛻變。面對易地搬遷工作中不配合的楊鳳玲和幺婆婆時,“尖刀班”沒有機械地搬用政策強行要求他們搬遷,而是充分考量每個家庭的特殊性,充分尊重古老的民俗風情,采用“一戶一策,精準施策”的做法,從物質和精神雙重意義上給予幫助,以真誠換來任務的圓滿完成,也在實際工作中實現了自我成長。第一次入戶走訪幺婆婆一家后,彭曉陽就寫下散文《永遠的老家》,記錄大山深處這個高齡五兄妹組成的特殊家庭相依為命的生活。文章的發表讓他頗為自豪,殊不知那不過是一個外來者膚淺的浪漫抒情,直至后來的易遷工作中,幺婆婆一家成為“釘子戶”,他才真正明白“老家”對幺婆婆五兄妹的意義,他們忌諱搬家,是因為二仙巖有他們和這片松柏環繞的土地生死同在的靈魂契約,山下新房子和新生活的愿景對他們毫無吸引力。但易遷工作必須推進,“尖刀班”如何才能說服這些早已在家中備好棺材和壽衣的老人?只有真正走入他們的心靈,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當彭曉陽在山頂看到幺婆婆春天播下的種子變成遍地金黃的向日葵花海時,感慨“一粒種子,只有埋進土里,才會有開枝散葉的志向,也才會有花開如海的燦爛!”年輕的扶貧工作者正是在鄉村才開啟了有意義的人生,無論來自何種生活環境,只有在真正扎根土地后,他們五彩斑斕的人生才真正盛放開來。

    當然,鄉村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秦祖成的《繡故鄉》在鄉土中國向城鄉中國轉型的社會裂變中,以秦巴山地為背景,通過對浪溪村的留守者、返鄉者、駐村干部等各類人群的觀察,探討農民與土地、農民與鄉村的新型關系,傳遞農民對鄉村美好生活的渴望,也對當下鄉村的問題進行體察入微的觀照。浪溪村是典型的“386199”留守部隊(指婦女、兒童和老人),鄉村基礎設施多年失修,農民一方面不想回到勤扒苦做的過去,另一方面又閑來無事精神空虛。鄉村建設的問題和經驗,不僅關乎鄉村的發展,也是思考中國道路的重要入口。正是在空心村留守農民、鄉村生態等問題的背景下,小說致力于思考如何重新激活鄉村內生動力,開啟鄉村發展新征程等契合當下鄉村現實的重大問題。在新型農-地關系下,以血緣、地緣和禮俗文化為基礎的傳統鄉村共同體逐漸式微,如何重建鄉村共同體是新世紀鄉土建設的核心命題,也是鄉土敘事的重要命題。小說通過實踐證明,趙之然的發展思路堅持以民為本,更適合當下鄉村實際,是構建新型鄉村共同體的有效途徑,而這種共同體正以朝向未來而非回到過去的姿態為農民帶來新的希望和夢想。

    許建國的《小鎮簡史》由當下憶及從前,對鄉村干群關系、偏遠鄉村的出路、農民的困境和改革動力以及時代巨變下廣袤大地的勃勃生機等鄉村發展的深層問題都有真切的觀察和思考,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張馳鵬的《漢水彎彎》以世紀之交江漢平原的發展嬗變為背景,再現以回龍灣鎮為代表的江漢平原一步步開創社會主義新農村嶄新局面的艱辛歷程,并以大理石石碑上醒目的新舊《荒年歌》提醒人們走正道,“靈魂荒蕪冇得救,子孫萬代記心頭”。李德祿的《生地醉歌》(三卷本)書寫湖北神農架地區房縣一個神秘古老的村莊雷村,充分發掘房陵文化、荊楚文化、詩經文化等地域文化,描摹當地原生態的風土人情,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發展的歷史印跡。李德祿從1980年代就開始致力于創作生態文學作品,故鄉神農架房縣和從軍的大別山腹地,是其創作的源泉。小說上、中、下三卷共十二章,分別名為牛角叫口、陽荷豬卵、綠雪白狼、青蛙石蛙、黑螞蟻青窩棚、神龍裕谷、麻雀洞石頭窩、黑山羊白山羊、野味久香、榆榔家雀、金雞鳳凰、八哥小紅,書中書寫的動植物散發著鄂西北土地上的生活氣息,構成一幅幅山野鄉村的風俗畫、風物畫和風情畫,這是自然的魅力,也是人類的福地。

    工業改革、城市建設與現代性反思

    相對于鄉村敘事的根深葉茂,工業題材和城市題材常常處于少有問津的尷尬境遇。2022年,以《鋼的城》《大城小市》等為代表的湖北長篇小說,在反思現代性的視域中,提供了有關工業改革和城市建設的重要思路。

    羅日新《鋼的城》上下兩部首發于《十月》2019年第5期和2022年第1期,2022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單行本,上部名為“一團火”,下部名為“滿天星”,獲得湖北省屈原文藝獎等獎項,入選2022年9月“中國好書”榜,入圍由第六屆平遙國際電影展與中國作家協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合作設立的“遷徙計劃·從文學到影視”產業單元。小說以臨鋼鋼鐵公司自1994至2018年的轉型為主干,全面再現中國鋼鐵行業二十余年的發展史。上部聚焦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臨鋼在改革中的起落沉浮,下部聚焦臨鋼人因各種原因出走后的人生百態,是一部百年鋼廠的改革史,也是一部工人群體四十年的心靈史。從“鋼的城”的壯美到“鋼的人”的道義再到“鋼的魂”的情懷,小說鍛造出極具特色的“鋼鐵美學”。

    《鋼的城》中描寫的臨江鋼鐵廠,原型為大冶特鋼有限公司,是中信特鋼全資子公司,建廠近130年,有“中國鋼鐵搖籃”之稱。這個“搖籃”里,有數萬名工人、數萬個家庭,以及由此衍生的醫院、學校、托兒所、菜場、商店、電影院、銀行等服務和消費場所,“鋼廠于是變成了鋼的城”。但隨著國企改制、收購并購,“鋼的城”由盛及衰再至新的生機,昭示的是國企改革的艱難轉型。臨江市從“光灰”到“光輝”的蛻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黃石故事”,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故事”。有了“鋼的人”,才會建造出“鋼的城”。小說中的易國興、祝大昌、俞鋼、祝國祥等數十個人物形象,遍及企業領導者、普通產業工人、技術骨干、民營企業家、無業游民等。易國興滿腔熱血,以前所未有的膽識和魄力轉換思路,清除特權思想,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刀闊斧地施行改革,“只要能救臨鋼,我不怕人罵,也不怕千夫所指”,臨鋼涅槃重生,被樹立為“鐵腕改革的典型”,但易國興最終敗走臨鋼。與臨鋼的東山再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工人村,成為下崗重災區的工人村暮氣沉沉。羅日新對這些人物飽含深情,他在正文后附有主要人物表:“60個人物,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眾生相。這些人物一直長在我心里,從最開始寫作的時候就在?!毕聧徆と嗣抒y、吳回芝、鄭宏、葉老實、癩子等,被時代扔出大廠,憑借工友間樸拙而真誠的情誼,繼承工廠集體協作的傳統,成立新公司,尋找商業機會,絕境逢生,一步步走出下崗的困境?!颁摰幕辍笔沁@部小說的精神氣質。臨鋼精神就是“鋼的魂”,小說扎根歷史和現實,凸顯出鋼鐵人的家國情懷、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情懷?!熬凼且粓F火,散是滿天星”,這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的精氣神,是中國鋼鐵人鋼一樣的意志,火一樣的情懷,也是中國改革者的使命擔當,既寫出了百年鋼廠的生存韌性,也塑造了工人群體的心靈雕像,臨鋼人在《咱們工人有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未來不是夢》的歌聲中永不言敗,鋼鐵鑄魂。

    對百年大型企業的改革書寫,也是對中國百年現代化歷史的經驗總結和理性反思,《鋼的城》通過鋼鐵這個行業的起落勾連起廣闊的社會內容。在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旗幟下,易國興大刀闊斧,殺伐決斷,減員增效一刀切,臨鋼7萬工人被下崗分流了近6萬人,同時放棄臨鋼的拳頭產品特型鋼,順應市場轉型普鋼。這種改革當初確實讓臨鋼一度起死回生,也的確激發出臨鋼骨子里的生機和活力,但短短五年,臨鋼就命懸一線,易國興被迫離開,卸任之際,還被工人送挽聯“改制改薪改產品,拆爐拆所拆總門”,橫批“千古罪人”。同為強人改革,從1980年代的改革明星喬光樸,到1990年代的“千古罪人”易國興,意味著改革走向深水區,意味著社會問題的復雜性,也意味著強人邏輯的失效和效益優先的局限。

    小說借馮為泰之口提醒易國興自我反思:“如果說你有問題,我倒感覺根源是心里只有效益,沒有人。你把人當成了沒有感情的數字……人都減了,企業還靠什么賺錢、靠什么發展?即便賺了錢,又有什么用呢?”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易國興后來在祝大昌的工廠打工,想起連沒多少文化的賴天星都知道“勞工神圣”,才明白“賴子一點也不賴,他是星光”。改革要尊重歷史,更要尊重一線普通工人,是勞動者創造了歷史,他們堅守最樸素的勞動倫理:“是工人就得干活,到哪兒也是干”“咱們是為國家和廠子工作”。小說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句子“靈感是在勞動中產生的”為題記,以馬克思的“勞工神圣”結尾,充分凸顯人民性。小說最后,“走在馬克思故鄉的街頭,易國興一任老淚縱橫”。這是難得的有勇氣的反思。當然,小說也并未徹底否定易國興以及他的時代:“他完成了屬于他們這代人的使命,鳳凰涅槃般,燃燒過、輝煌過,也被燒死了,迸裂的火化作了滿天星,照亮著他眼見著飛速發展的中國?!?/p>

    劉銘的《潮涌東方》也是一部工業題材小說,以主人公魏建設的經歷為主線,書寫他在東方集團面臨巨額虧損、全線停產、資金鏈斷裂的困境時,臨危受命,由省國資委處長調任該公司總經理,頂著巨大壓力,突破重重困阻,采取停建千萬噸項目、壓減產能、清理整頓等措施,利用5G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創建智能工廠,最終使企業走出一條良性發展的道路,是一部時代感強、充滿傳奇色彩的用心之作。

    杜鴻的《大城小市》主要從生態發展視域觀照城市建設和發展。小說聚焦新時代的改革創新,用文學的方式踐行“不搞大開發,共抓大保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生態家園”等生態發展理念,與近年來長江流域持續開展工業園區污染治理專項行動、強化水環境綜合治理等生態文明建設相呼應,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小說在整體上設置“大城”和“小市”、哥哥陸大樹和弟弟陸小樹兩組彼此呼應的敘事模式,在對比中突出生態發展模式的合理性及其必然性?!按蟪恰睄{洲由單一的發展主義思路轉型為生態發展模式,“小市”靈隱則在維持良好自然生態的同時探索走出閉塞落后的現狀、獲取更寬闊發展眼光的開放模式,二者相互映照,具有濃郁的峽江氣息。峽洲生機勃勃的快速發展與靈隱慢一拍的生活節奏形成鮮明對比,大樹和小樹兩兄弟不同的發展理念貫穿其中,生態環保、人文關懷和經濟理性等各種力量的博弈,則隱喻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展的重大轉折。哥哥大樹原本奉行的是大拆大建、不顧民生、專注政績的實利原則,在弟弟小樹的影響下,哥哥大樹在市委書記任上轉變觀念,在峽洲河岸一公里以內,推行化工清零,在整個峽洲河流域推行青山綠水建設,從經濟至上的思路轉向整體協調的綠色生態發展思路。小說借大樹的轉變建立了一種反思現代性的視野,呼喚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呼吁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并形成良性循環和全面發展的嶄新模式,以人民為中心,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

    小說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同時也融入了現代主義技巧。靈隱河、法國梧桐樹、不死魚等意象的設置具有明顯的象征意味,結尾則通過哥哥的祭奠說明弟弟陸小樹只是一個靈魂,小市靈隱也只是峽洲城江南的一片公墓所在地,虛幻的魂靈和想象帶來形式的創新。

    地域文化、民族歷史與本土觀照

    2022年湖北長篇小說的歷史敘事大多立足地方,將民間習俗、民族文化、革命故事融入其中,多維度呈現歷史的面貌。

    蔣彩虹的《花鼓》以主人公林靜芝的一生為主要線索,勾連聚緣泰林氏家族、清荷垸喬氏家族、戴氏家族各式人等,融入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至世紀之交的經濟騰飛和金融海嘯等重要事件和歷史節點,描摹江漢平原的世紀變遷。

    小說以林靜芝為江漢平原無數平凡而偉大的女性樹碑立傳。林靜芝上世紀九十年的人生大戲跌宕起伏,經歷三任丈夫、四個男人、六個子女,如果沒有強大的內心和韌性的精神,是無法承受其中悲苦的。沖喜、守寡、逃婚、填房、再醮、子殤、遷徙布滿她的生命歷程,好在得樂終老,為一生坎坷畫下圓滿句號。像林靜芝這樣的女性,看似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偉業,但正是無數個像林靜芝這樣的普通女性,任世事變遷斗轉星移,始終堅守良知和底線,保有生的勇氣和希望,并在關鍵時刻迸發出令人震驚的能量。小說讓這些在歷史上沉默失語的女性走上前臺,發掘出中華大地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小說對荊楚大地的地域文化也有精彩演繹,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鼓戲是小說的重要構成部分,激活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不僅為小說增添了湖北元素的民俗風情,而且可以視為與人物同等重要的表現對象。作者熟悉花鼓戲的表演程式和歷史演變,像懷中抱月、鯉魚戲水、觀音蹲蓮、仙人踏水等基本功,捧鏡、撣灰、解發、梳發、戴鳳冠、抹胭脂、點嘴唇、穿衣、照鏡、卷簾、下樓等動作要領,都是信手拈來。小說還將花鼓戲從鄉村戲班、花鼓戲劇團到花鼓戲曲學校的發展歷程與人物命運緊密相連,花鼓戲作為勞作前的休閑,或者民間慶典的儀式構成,又或者被指認為封建文化遭破壞,又或者作為民族傳統文化被保護,花鼓戲和花鼓戲表演者擁有共同的命運起伏。正如林靜芝的女兒喬鳳萱作為一名花鼓戲演員經歷起起落落后所感慨的那樣:“生活這一出戲,唱來唱去到最后,唱戲的和看戲的誰又分得那么清?!痹谶@個意義上,花鼓戲具有了某種隱喻的味道。

    吳燕山的《吟哦貢茶林》、鄧斌的《荒城》、花理樹皮(黃生文)的《美玉無瑕》、趙春峰的《金笛銀簫》不約而同都聚焦鄂西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歷史,在縱橫古今的寬闊視域中品味歷史的厚重和民族的底蘊。

    《吟哦貢茶林》是一部描寫土家開山詩人田子壽的歷史傳奇,也是一部獻給土家族文化學者的頌歌。“詩祖”和“峒茶”是武陵土家的兩大民族驕傲,小說以“武陵茶葉”為線索將古今民族文化學者緊密聯系在一起,采用古今穿插、多頭敘述手法講述不同時代的故事。歷史人物田子壽、田國華等明代歷史故事大多見于史實,有案可稽,取“大事不虛,小事不拘”之法;現代人物吳漢、古王劍、楊柳依、陸長風、柳國顯等雖為虛構,但又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取“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之法。《荒城》同樣打通古今視域,深掘民族文化富礦,賦予恩施豐厚的人文內涵。小說上下兩部各自成章,但又相互關聯,以現實社會中旅游開發商的講述和大學教授的回憶勾連古今。上部《虎鈕城》取材于真實故事,通過古時的一起兵燹禍患,映襯太平歌雅韻清聲的無限珍貴;下部《難留城》通過“城里人”向望鶴與“鄉下人”汪若萌貫穿40余年的愛情婚姻悲劇,敘寫生離死別。小說貫穿古施州的巴巫之謎、溪峒之秘、土司之奇,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睹烙駸o瑕》極具地方歷史文化特點,充滿神話元素和地方語言,是一部容美土司的興衰史。小說以覃美玉和田甘霖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對土司時期的風土人情、地形地貌、詩詞文化、柳子戲文化,明末清初國家大政權交替,戰亂對大山深處容美土司的影響均有涉獵,透過過去展望未來,在詩歌的韻律中蘊含哲性的思考?!督鸬雁y簫》喜摘第一屆今古傳奇文學獎(2020-2022)特別獎,小說講述南宋末元初,施州容美、唐崖、卯洞三大土司在來鳳散毛土司卯洞王府抵御外侮、保家衛國的俠義故事,謳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民族精神。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華民族多災多難,具有豐富的革命歷史敘事資源,薛運曉的《村暉》、涂傳平的《梁子湖少女》、鄭道冰的《殊途》分別以宜昌枝江、鄂州梁子湖、荊門京山等地的革命運動為基礎,再現了革命的艱難和恢弘,傳承紅色基因。《村暉》虛實結合,小說以枝江市七星臺鎮鮮家港村的革命烈士為原型,以枝江市東部地區的各個歷史時期的革命活動為背景,主要講述1927-1930年枝江東部地區的革命故事,塑造了以阮瑞林為代表的一批革命志士舍生取義的光輝群像,謳歌中國共產黨早期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是宜昌區域農民運動和婦女運動重要的歷史記錄。小說以講故事的方式展開敘事,是頗有創意的結構設計?!读鹤雍倥帆@廣東文學(雙年)長篇小說獎,以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梁子湖月山戰斗一線串珠演繹鄂州抗戰故事,以王桂花、楊鯉魚的愛情為主線再現人民抗戰的振奮場面,銘記英雄功勛,弘揚抗戰精神。

    商業倫理、職場風云與世情描摹

    湖北是近現代中國商業發展的重要窗口,也是當代中國發展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重要陣地,周嫻的《尋商記》、鄭道冰的《漢正街》、鄢元平的《穿左門走直道》對商場和職場的書寫,是對湖北二十世紀商業發展和改革的重要回應。

    周嫻的《尋商記》講述花埠鎮自1940年以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以長江岸邊花埠鎮閆、方、熊、花四個家庭三代人的恩怨情仇為主要內容,飽含民間生存智慧和通透的世故人情,從民國時期的貿易發展、解放后的集體經濟到改革開放后的經濟發展,小說在廣闊的時代背景下探討商業倫理,暗示“得失不在頃刻之間”的人生智慧,在歷史的長河中描摹人物命運,展現時代風云和社會變遷。

    小說選取花埠鎮作為日常敘事空間,為敘事的展開創造了一個切口雖小但極具包容性的舞臺。古有守花埠鎮而得武漢之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急劇變幻的時代風云一方面通過花埠鎮的街談巷議在日常生活中顯形,另一方面則通過人物命運的無常折射出來。小說一開始就通過一系列事件展現人物性格,如閆大壽在落選商會會長后不甘心的微妙心態、方偉仁在修建劇院態度上的睿智選擇、花德奎當選會長后的狐假虎威、熊才貴在角逐權力和發國難財時的精明利己等,并為人物命運的走向埋下伏筆。后來,方偉仁因兒子不慎墜江失蹤,散盡家財看淡一切,反而在歷次運動中都得以逃過劫難,而不斷積聚財富和田地的閆大壽在被定為有產階級后,一家人的命運卻急轉直下。花埠鎮的“兩大商業巨頭”從過去的平分秋色,到在革命戰爭年代和政治運動中遭遇變故,再到改革開放后的重新出發,從不同側面暗示了歷史和命運的復雜面目,以及民間的生存智慧。

    小說以1940年的花埠鎮商會選舉拉開序幕,以新的世紀之交全球化背景下花埠鎮的蓬勃生機結尾,始終聚焦日常生活場景,體察日常生活包裹下的歷史變革,透過日?;瘓鼍昂图毠潟鴮懫胀ㄈ说谋瘹g離合,探索人性的深度與廣度,再現歷史和現實的真實圖景,傳遞世俗生活中的日常情感,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小說以細致周密的語言描摹人物性格,在看似瑣碎的細節和人物尋常的言行中充分呈現人物的生命狀態,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和可讀性,也不乏人性的溫度與歷史的深度。傷兵首領小黑贈送給方家百貨鋪的“仁義堪親”牌匾,既是對方偉仁和宋悅梅善舉的感恩,也可視為小說在歷史的輪回中書寫人性的基點。

    鄭道冰的《漢正街》主要聚焦號稱“鐵三角”的三個農村青年半個世紀的命運,他們一起度過三年自然災害的困厄,經歷動亂時期的磨難,見證改革開放巨大的時代變遷。歷經分分合合,最后組團勇闖漢正街,赤手空拳白手起家,努力打拼發家致富,又破產垮臺復歸平靜,在大輪回和大悲喜中折射人生的智慧。

    鄢元平的《穿左門走直道》是一部職場小說,以《今古傳奇》為原型,以改革開放后中國期刊的變革和發展為背景,講述知名暢銷期刊集群俠刊社由鼎盛到衰落,然后重新尋找市場、改革求變的悲喜故事,圍繞辦刊、發行、廣告、組稿等工作,在錯綜交織的人物關系中再現期刊人的愛恨情仇,展示復雜的社會現實,融入對時代潮流的思考,為當代文學提供了又一個“編輯部的故事”。小說全景式描繪中國期刊史的長河畫卷,是一個刊社的創業史,也是一群期刊人的心靈史,更是中國新時期期刊史的縮影。

    小說題名“穿左門走直道”,首先寓意職場可以出其不意創新思路,但必須走直道、走正道。王道上任俠刊社老總之際,龍昆侖送給他的贈語為“穿過左門走右道”,王道卻將其改為“穿過左門走直道”,一字之改凸顯出兩人不同的價值理念和人生選擇,“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于術”。同時,小說題名“穿左門走直道”也是對通俗文學的正名。無論是通俗小說,還是純小說,最終都應通向一條“直道”,即真正讓讀者喜歡的小說。作為通俗文學期刊發展的親歷者和觀察者,作者提供了不少來自行家的真知灼見,正面描寫通俗文學在過去幾十年廣受群眾歡迎的情景以及通俗文學刊物所作出的艱辛努力,捍衛通俗文學的尊嚴,明確宣示文學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2022年的湖北長篇小說聚焦現實重大題材,各類題材全方位推進,在整體上可以發現下列特點:

    一是長篇小說扶持政策成效顯著。

    “湖北省長篇小說重點扶持計劃”2010年7月19日正式啟動,倡導作家以本土、原創為前提,以長篇小說形式表現湖北本土的歷史與現實,著力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運,力求創作出有大格局大氣象的精品力作。目前已經啟動三屆扶持計劃,助推湖北長篇小說的創作,成效顯著。202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中,杜鴻的《大城小市》、蔣彩虹的《花鼓》、周嫻的《尋商記》、秦祖成的《繡故鄉》等都是第三屆長篇小說重點扶持計劃出版作品。地方扶持計劃對長篇小說也有重要促進作用。許建國的《小鎮簡史》為湖北省作家協會簽約項目、襄陽市重點文藝創作項目,薛運曉的《村暉》為宜昌市2021年度大眾文藝精品創作扶持項目。

    二是寫作姿態上強烈的介入性與現場感。

    時代召喚作家深入生活深處,在毛茸茸的現實中捕捉新的文學質地。陳應松、田蘋、謝絡繹等作家都曾深入鄉村現場,參與鄉村振興第一線工作,具有大量一手資料。羅日新長期關注并參與鋼鐵企業發展,杜鴻深處長江之濱,深諳長江大保護國家戰略下地方發展的調整思路。問題在于,如何將第一手資料和實踐經歷轉化為文學經驗?如何在主旋律的號角聲中催生個性化的寫作經驗?小說家們以各自卓有成效的探索給出了答案。陳應松是以“神農架”系列立足文壇的,他明確表示《天露灣》的靈感來自家鄉,也來自生活。2009年,陳應松回到家鄉公安縣掛職,發現鄉村已不再是記憶中落后沉默的狀態,而是在幾十年的發展中早已舊貌換新顏。2019年,陳應松又開始進行田野調查,歷時兩年,這部以葡萄產業為背景,描寫兩代農民對土地情感的小說終于誕生。在陳應松看來,田野調查是一個作家必備的能力,“準備什么樣的素材,完全要靠你深入生活的深度和廣度”。陳應松喜歡在田野中、到生活中行走,他曾經說過“人是一株行走的植物”。只有行走在田野上,才能真正感知鄉村的山鄉巨變與中國經驗、農民的創業史與時代傳奇。田蘋的《花開如海》也來自真實生活。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活躍著2000多個脫貧攻堅“尖刀班”,他們在帶領當地人民致富的過程中,歷經了一場場實打實、硬碰硬的鏖戰,最終實現了全州脫貧摘帽。田蘋多年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堅持深入山鄉采訪調研。為創作《花開如?!?,田蘋從2018年年初就開始體驗生活,長年駐訪脫貧攻堅“尖刀班”,采訪了近2000人,有村民,有舊友,更多的是一線“尖刀班”成員,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以年輕的扶貧干部和村民的雙向成長敘事避免了創作上的同質化和模式化。

    三是文化選擇上的本土性與地方性。

    建立一種基于中國經驗和中國故事的本土化敘事,彰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記錄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歷程,塑造真實的中國形象,是作家近年來自覺的文化選擇。2022年的湖北長篇小說,一方面在精神內容層面充分發掘本土經驗,立足地方書寫一系列人事物象、風俗民情和文化心理,另一方面在文體結構、藝術精神、敘事語言等方面凸顯本土性,向傳統資源和藝術形式尋求靈感。當然,本土化并非自我封閉,它是傳統-現代、西方-本土等觀念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一個國家和民族深層的文化傳統,創造性地發掘本土資源,旨在扭轉全球化時代的失語狀態,更豐富立體地書寫中國氣派?!侗绷鳌贰渡c死間的花序》等小說都充分吸收了現代派小說敘事技巧,在立足本土文學資源的基礎上,兼具民族根性和世界性視野,在現代與傳統、先鋒與古典的對話中形成開放的本土化觀念,為這些小說帶來新的美學氣質。

    總之,2022年的湖北長篇小說創作立足中國經驗,回應時代命題,突破個人寫作慣性,創造新的美學質素,是湖北文學乃至中國文學的重要收獲。當然,有些問題在所難免,譬如將“現實主義”等同于“書寫現實”容易缺乏反思性視野,切近當下的寫作也增加了抵達現實深處的難度,社會發展的深層邏輯和人物命運的復雜面向還有待于進一步開掘。

    欧美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免费精品| 无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二区| H无码精品3D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R级最新在线观看| 91福利精品老师国产自产在线| 嫩B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主播叶子闺蜜| 中文字幕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赢消|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大胸| 99re热视频精品首页|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国产精品老熟女露脸视频 | 国产精品国产色综合色|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国产|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 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精品69xx| 人妻互换精品一区二区| 国自产拍 高清精品| 国产高清国产精品国产专区| 亚洲精品影院久久久久久|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四川| 久久久久久久久毛片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久久精品视频大全|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