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作協持續推進“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成功舉辦“中國文學盛典·茅盾文學獎之夜”“作家活動周”系列活動,積極推動中外文學互動交流。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暢談體會和收獲,共話文學新期待—— “從腳下的土地、歷史和人的故事出發”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留下無數難忘的印跡。回望過去的一年,我們經歷了時代與生活的滋養,見證了諸多文學的重要時刻,那些夜深人靜時的筆耕不輟,那些為文學而感動、而激越的瞬間,都成為我們共同珍藏的記憶。這一年,中國作協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持續深入推進,取得了豐碩成果,一批具有較高品質的長篇小說陸續涌現;這一年,“中國文學盛典·茅盾文學獎之夜”在浙江成功舉辦,這是對新時代文學成果的一次重要檢閱,也是向黨和人民遞交的一份文學答卷;這一年,以“作家朋友,歡迎回家”和“做人民的學生”為主題的“作家活動周”系列活動取得良好反響,全國各地200余位作家參與其中,深切感受到作為作家的歸屬感、榮譽感和使命感;這一年,中國作協積極推動中外文學交流,不斷擴大“朋友圈”,組織中國作家代表團出訪多個國家,推動更多體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的文學精品走出去……展望新的一年,文學依舊在路上,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將繼續攜手并進,用文學的力量點燃內心的火焰,讓文學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靈。
面向更遼闊的生活與歷史,對作家何其重要
“2023年,我最值得一說的事,當然是完成了長篇小說《歡迎來到人間》。”在2023年第3期的《收獲》雜志上,中國作協副主席、江蘇省作協主席畢飛宇的最新長篇《歡迎來到人間》首次與讀者見面,這也是他在《推拿》出版15年后,再度完成長篇小說的創作。小說一經推出,便在讀者中引發了熱烈反響,成為文學界關注的焦點,但作品出版帶來的熱鬧,讓畢飛宇產生了更多反思:“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很狼狽,最為不堪的,是我內心的擁擠。”這份擁擠讓畢飛宇深感壓力,與此同時,“擁擠不堪的內心也給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縱深”。比起以往的作品,《歡迎來到人間》更關注當代人的精神世界,這也讓畢飛宇在創作時耗費了更多心神,“在那些漫長的日子里,我反復給自己做心理建設”。談及2024年的創作計劃,畢飛宇表示,自己手頭還有一本書,明年會爭取把它寫完。
談到2023年的成績與收獲,北京作協駐會副主席喬葉笑言自己“格外像個盤點收成的農民”:“我的2023是個豐收年。出書兩本,《在這故事世界》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認罪書》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再版。”但要說這一年收成的主要份額,主要還是在《寶水》那里——自2022年底出版后,《寶水》入選了多個好書榜單,也獲得了多個獎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慚愧的是小說新作只有一個短篇《明月梅花》,首發于《北京文學》第10期。希望明年自己能靜下心來,多讀多寫,同時也能在生活深處多浸泡。我一直都非常相信和依賴生活給予的力量。”
“幸運和充實”是作家周瑄璞對自己2023年的總結。這一年,她的長篇小說《芬芳》入選了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作家出版社為其舉行了改稿會,邀請專家學者對作品把關號脈,提出修改意見。7月,周瑄璞參加了中國作協在山東舉行的“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推進會,真切感受到了中國作協和各級政府對項目的重視和支持。《芬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受到了多方關注,多家媒體進行跟蹤報道。此外,作家出版社還將于明年推出《芬芳》姊妹篇《多灣》的再版版本,加上河南文藝出版社的紀實文學《大周表情》,2024年,周瑄璞將有兩部作品面世。“一路走來,我心光明。一個作家只有鍥而不舍地勞動、創作,才會不斷有作品問世,才會得到讀者回應。”
“2023年元月,我得到了《阿娜河畔》入選中國作協第二批‘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項目的好消息;2023年年末,我來到北京,參加了由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辦公室、北京出版集團、寧夏文聯、黃河出版集團聯合主辦的《阿娜河畔》研討會。回顧這一年《阿娜河畔》所收獲的認可與鼓勵,感激之外,更多的是對今后創作的深思。”《阿娜河畔》的出版,對于寧夏作協副主席阿舍而言意義非凡。“生活在全國各地的兵團二代,為我提供大量個人記憶和歷史材料的上海知青,還有我母親和我身邊的朋友……他們用樸素真摯的語言所表達的歡喜之情給了我信心,也讓我領悟到,文學從來就是一座向善的橋梁,她貫穿在生活與時間里,實現著人與人的抵達與溝通,引發著人對自我、他人、時代、歷史及世界的凝視與思索。”《阿娜河畔》的寫作,既是對過往創作的一次整合,也是對未來創作路徑的一次探索,“它讓我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打開自我、面向更遼闊的生活與歷史,對一位作家的成長何其重要;也讓我更加堅信,不管一個作家對文學的想象有多么寬廣,都只能從自我,從腳下的土地、歷史和人的故事出發”。
文學正在走向開放和多元
“外賣詩人”王計兵用“神奇”一詞概括自己的2023年。“生活突然給我打開了另一道大門,仿佛我在送餐的路上,突然拐進了一條陌生的道路。這條道路不斷地帶給我驚喜和創作靈感。”這一年,王計兵出版了兩部詩集,加入了中國作協,并作為新會員代表參加了中國作協“作家活動周”。“這一年的神奇經歷,和我對寫作的長期堅持有關,更和網絡時代給予我的機遇有關。”他表示,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在幸運的時間點被幸運地選擇。“過去二三十年來,我的寫作一直都在路上,不斷埋下未曾發芽的種子。直到2023年,一場春雨過后,齊刷刷生長出一片廣闊的草原,這也讓我對未來更加充滿希望。”2024年,王計兵有兩本詩集的寫作計劃,也有嘗試非虛構寫作或小說寫作的構想。“我一直記得一句話:比起未來,我們永遠生活在最年輕的一天里。希望最年輕的我們,每一天都活得信心百倍,精力十足。”
2023年,“礦工詩人”陳年喜成為中國作協新會員,不僅參加了中國作協“作家活動周”,還作為新會員代表在入會歡迎儀式上發言。回顧這一年,他有著無限感慨。“通過參加文學活動,我認識了新朋友,對文學也有了新的認識:相對于小說、散文對生活與時代的追問態勢,詩歌還顯得有些拘謹,還有很多需要打開的維度。”他表示,這一年他完成了一部散文集的寫作,如果順利,將在明年出版。還有幾本書已經和出版社簽約,2024年將努力完成它們。
2023年年初,青年作家索南才讓收到邀請,參加了中國作協“作家活動周”系列活動。在他看來,這項活動的意義,“就好比把失散流落在外多年的孩子們一個個接回家,認清自己的家門。盡管孩子們都有各自的生活和天地,但是有一個地方,永遠是他們的家”。從北京回去后,索南才讓一直在創作一部長篇,“我想2024年的大部分精力還是會在這一部作品上面。盡管它已經占去我太多時間,但我仍然喜歡和這部作品待在一起,這部作品就是我生活的日常。它也許很平淡,不是旅游、不是電影,不是外面的世界和萬物。但它卻是我的小說,是我遠方的萬物和眾生。我在這部作品里艱難地跋涉,走向我要去的那個世界。”
2023年,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編劇梁振華有兩部作品播出:聚焦中國援外醫療的《歡迎來到麥樂村》,以及獻禮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的《問蒼茫》。“1963年,中國向阿爾及利亞的賽伊達派出第一支援外醫療隊。一甲子的時間里,中國醫者的足跡遍布全球76個國家和地區,從病痛中解救了近3億病患。我希望向大家展現中國援外醫療隊員醫者仁心的非凡歷程,希望還原一幅異鄉同胞歷酸甜苦辣、解生活真經的煙火畫卷。”對于《問蒼茫》,梁振華希望年輕人能從中有所收獲:“如果說《覺醒年代》講的是仁人志士思想覺醒的故事,那么《問蒼茫》就是講覺醒之后如何踐行、如何拓路的故事。或許時代語境不同,但百年前的青年,他們沸騰和燃燒的精神,他們的激情、青春和生命,都是能夠與當下年輕人產生深切共鳴的。”這一年,梁振華作為中國作協新會員,參加了中國作協“作家活動周”,感受到文學與影視之間的緊密聯系,“2024年,我將繼續保持對文學和寫作的熾烈向往,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文藝作品。故事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就是故事本身”。
科幻作家寶樹談到,2023年于他而言是一個新的開始,這種新不僅體現在創作和出版上,更體現在與世界和他人的重新連接上。“這一年我參加了許多作協的活動,如中青年作家國際傳播高研班、中國文學國際傳播論壇、魯迅文學院第44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以及‘茅盾文學周’等。這些活動的主題,無論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還是文學與科技、哲學的對話,文學與影視的交流互通,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時代之音,就是文學正在走向開放和多元,以更好地映照當下時代。科幻文學也是如此,必須打破自己的成見和套路。”寶樹談到自己正在創作一部暫名為《我們的科幻時代》的長篇,在作品中想象和描繪時代變遷背后的科幻秘境,“希望這本書明年能和大家見面”。
記錄下生命中無數美好的時刻
2023年,青年作家甫躍輝完成了幾件大事:出版了寫作十多年的長篇小說三部曲《嚼鐵屑》,其中第三部《危樓》入圍了今年由平遙國際電影展與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合作設立的“遷徙計劃·從文學到影視”產業單元;在《上海文學》雜志從事編輯工作13年后,調去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成為創意寫作課程的教師;完成兩趟長途旅行,其中一趟是在7月到8月間,獨自一人騎車從上海松江前往老家云南保山,全程3600公里。在長途騎行的過程中,甫躍輝寫下了13萬字的日記初稿。“有天夜里,當我騎了杳無人跡的十多公里后,來到一處亮著一盞燈的橋頭,看著遠遠的河面上搖過來一艘小舟,小舟上綠瑩瑩的燈火和我頭頂的燈火遙相呼應,近了,才看清那帶著四只鸕鶿捕魚的人。我們對視一眼,又在黑夜里分別,寂靜的夜里,聽得到嘩嘩的水聲和鸕鶿偶爾的叫聲。我多想把這一刻準確地寫下來啊。是寫作讓我覺得,這樣的時刻是無比美好的,而生命里會有無數這樣的時刻。”談到對2024年的期待,甫躍輝表示,明年自己就40歲了,希望“騎行記”能順利發表和出版,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寫完一部構思了十多年的小長篇。
2023年10月,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祝勇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匈牙利、意大利、德國,并參加了在法蘭克福書展上舉行的“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揚帆計劃”之“中國文學世界行”啟動儀式。在羅馬大學,面對金發碧眼的意大利學生,李敬澤、何向陽、張楚、祝勇幾位中國作家“四手聯彈”,共同做了題為“重新講述古老故事”的講座。在這場講座中,祝勇提到,中國的古代建筑多為木構,不像西方的石筑建筑那樣堅固,但中國人一樣追求永恒。紙絹上的書畫會腐爛、消失,但摹拓技術卻可以讓它重生,從而讓作品在歲月中接力,永不消失;木構建筑可能抵御不了歲月的風雨,但中國人掌握了營造的方法,很容易就可以將其重建。中國人因此找到了超越死亡和毀滅的方法,創造了真正的永恒。“正是中國人的思想、智慧與方法,讓文明不朽。”這場講座讓更多外國學生了解到了中國的古老智慧,也讓祝勇記憶猶新。
“站在這一年的尾聲,深知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于以后的創作,我希望能繼續保持熱情和好奇心,探索新的題材和表達方式,繼續拓寬科幻小說和網絡文學的邊界,為推動中國科幻和網絡文學的發展做出努力。”網絡文學作家天瑞說符表示,科幻為他提供了一個平臺,有助于他思考現實世界及未來的可能性;網絡則為他提供了一條通道,與廣大讀者進行鏈接,并了解他們的需求。“當然,創作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成績的背面是壓力。如何從眾多科幻作品中脫穎而出,帶給讀者新的震撼和思考?這是值得我去繼續深思的問題。”
“文學讓我融入這片高天厚土”
中國作協一直高度重視援派掛職工作,將援派掛職列入每年的工作安排,積極推進。這一年,在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張磊、張玉偉接過前任掛職干部崔沁峰、王棟的接力棒,分別擔任縣委常委、副縣長和池溝村“第一書記”,工作在鄉村振興第一線;劉魯燕自2022年起援藏,擔任西藏文聯編輯事務部副主任;唐偉作為中央第23批博士服務團成員,在甘肅隴南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掛職副局長。他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激發潛能動力,在吃苦奉獻中磨礪本領能力,在實踐歷練中實現人生價值。作為其中代表,劉魯燕分享了她的工作收獲和期待。
“辦公樓的燈光漸次熄滅,我仍然趴在辦公桌前,攥穩手中的放大鏡,揉揉酸澀的眼睛,逐字逐句地審校、刪改,唯恐錯字病句從眼皮下溜走,雖有案牘之勞形,卻無推諉之抱怨,更無退卻之盤算。”有付出就有收獲,一年半來,劉魯燕編審雜志6期,文章156篇,共35.2萬字,無一差錯;負責運營維護單位的新媒體賬號,用新技術新形式傳播正能量;發揮援藏干部優勢,努力推進“西藏作家文學展覽室”籌建、首屆西藏文藝評論講習班舉辦、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申報、毛澤東文學院西藏作家研討班舉辦、中華文學基金會捐書等工作,在派出單位和受援單位之間架起連心橋。“不是沒有怕過,多少次下鄉途中,車輛行駛在坡陡彎急的山路上,一邊是隨時可能滾落大石的高山,一邊是咆哮奔騰的雅魯藏布江,我唯有雙手緊握頭頂的把手,緊張到幾近窒息;也不是不想家,我想念媽媽的味道和絮絮的嘮叨,想念爸爸的蹣跚和斑駁的白發,想念兒子的懂事……”但天長日久,西藏已成為劉魯燕的第二故鄉:“圣潔的喜馬拉雅見證著我的綻放,而我已融入這片高天厚土,把自己化成養分,推動西藏文藝事業從‘高原’邁向‘高峰’。”
陽春煙景,大塊文章。新的一年,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將繼續追求更高的境界、更深的思考,堅守生活與文學的豐厚土壤,用文字傳遞愛與力量,創作出更多能夠觸動讀者心弦的優秀作品。
(統稿:羅建森,參與采寫:徐健、王覓、康春華、羅建森、劉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