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雕塑為媒,架起文明互鑒的橋梁 ——記與電視節目《美美與共》的“神遇”
《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雕塑) 吳為山 作
2019年冬天,希臘文化與體育部部長門佐尼女士來到中國美術館,她提出一個想法,希望我創作一個能深刻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雕塑作品,雕塑《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由此誕生。2023年,正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很高興接到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國際文化交流節目《美美與共》的邀請,以這組雕像為見證,講述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一的希臘的深厚情誼。中希文明的璀璨輝映、繁榮交流隨著《美美與共》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的播出再次展現給廣大觀眾。
在《美美與共》的外拍短片中可以看到,在希臘愛琴海的陽光下、在雅典阿戈拉廣場上,蘇格拉底與孔子形神相遇,兩尊沉甸甸的青銅塑像分立西東,面向彼此,向世人講述作為東、西方文明發祥地的兩個古老國家——中國和希臘之間的思想碰撞與深厚友誼,兩位圣哲以同聲相應的默契,超越時空,對話互鑒。
中國與希臘同為文明古國,交往歷史久長且深厚。什么樣的主題最能準確承載兩國文化特點呢?我認為,中西方文明的兩大哲圣:孔子與蘇格拉底最能代表。所以,我首先創作了一組小稿。2020年1月我去了希臘,當時中國駐希臘大使章啟月女士與我不謀而合,她也建議我創作孔子與蘇格拉底的組雕,這一個想法也深得希臘方面的贊同。中國學者楊少波先生長期研究中希交流史,對這個選題擊掌稱贊。孔子與蘇格拉底畢生以天下大同為理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中希兩國人民的思想共性,我們對極致、勇敢、正義、德行的崇高追求是無比吻合的。我想正是這樣相同的思想、相似的信仰鑄就了中國與希臘跨越千年的深厚情誼。正如受邀來到節目的希臘共和國駐華大使埃夫耶尼奧斯·卡爾佩里斯所說:“我們兩國的文明,比你我想象的都要早很多。經過科學驗證的時期,就已經早于公元前四世紀。中希文明的自古相知,他們不止照亮了兩個地區,全球都閃爍著這兩個文明的光輝。希臘文明幾乎影響了整個歐洲文明,而中國文明則影響了整個亞洲。近百年,我們兩個文明,終于能夠相遇,就像當時的孔子和蘇格拉底一樣。”我愿為時代塑像,用中國雕塑寫意之風,講好中外先哲對話的故事。
我將這組青銅組雕命名為《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神遇就是精神上的相遇,“神遇”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的事情。在創作過程中,我將神柱意象與蘇格拉底的形象巧妙疊化,與古希臘審美中單純靜穆的理想化寫實之風相融,讓一位孔武有力、氣宇軒昂,正侃侃而談的蘇格拉底躍然眼前,以傳達其思想中的理性品格和科學精神。這組作品中的孔子像和紀念碑式的孔子像也不一樣,他是周游列國的孔子,所以他充滿了動感與飄逸感,他也以謙遜、謙和、謙虛的態度向世界學習,這也體現了今天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之下,中國文化的態度與中國人的態度。我們用一張中國文化的臉,用一顆平和的心,也用一個愛好世界和平的魂,講述今天中國的故事。這個故事與人類的故事、與世界的故事、與未來的故事是相通的。所以,孔子不僅僅是古代人文的一個象征,更是今天向人類發出構建命運共同體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符號。
驚喜的是,在《美美與共》的節目中,我遇到了與我有著共同追求的希臘作家、學者赫里斯托斯·卡夫德拉尼斯,他曾出版過一本相同主題的文學作品。文字可以把時間寫在里面,它會通過故事的方式,把每一個情節細膩地描述出來,而雕塑是一個空間的藝術,它通過表現一瞬間來表現無限。這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都各有特色,希臘作家寫出的《當蘇格拉底遇上孔子——希臘和中國思想家的跨時空對話》,與我的雕塑《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本質上都有一個共同理想追求,這個追求也跟孔子與蘇格拉底的追求是一樣的,希望世界大同、人類和平、未來發展。而《美美與共》以音樂詩劇的形式,通過中希兩國演員的演繹呈現孔子與蘇格拉底的跨時空對話,中希文明的相似、相知、相親被具象化、生動化地展現在了廣大觀眾眼前。
兩千多年前,東西方就開始了形神相遇,產生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并一舉打造了聞名遐邇的絲綢之路。幾百年前,古代的希臘哲學、科學被翻譯介紹到中國,影響了無數有識之士。古希臘的藝術,更是早就通過印度的犍陀羅風格傳到東土,融入華夏文脈。今天,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我們對文明互鑒的渴求一如既往,但人類生存的廣度、深度和錯綜性卻已遠超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大型國際文化交流節目《美美與共》以中外交融的藝術作品為橋梁,來促進文化交流、文明互鑒。優秀的藝術作品既是橋梁,也是彩虹,在雨后燦爛的天空中,它會煥發出特殊的迷人光彩。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是共建“一帶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共建“一帶一路”走過了第一個蓬勃十年,正值風華正茂,務當昂揚奮進,奔向下一個金色十年!
(作者系中國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