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重點推進作品《向上》改稿會在京舉行
12月25日,“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重點推進作品《向上》改稿會在京舉行。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王松,以及何弘、桫欏、叢治辰、肖驚鴻等專家學者,《向上》作者何常在、責任編輯袁藝方等參加改稿會,會議由王松主持。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向上》頗具文學品質,傳遞出對時代的敏銳感知,以深刻的筆觸書寫社會生活。大家談到,《向上》選擇了比較輕巧的切入方式,在書寫年輕人創業故事的同時,鮮活地展現出了新時代雄安新區的變革歷程,刻畫出新時代年輕人奮發有為的積極姿態。作者何常在此前在現實題材網絡文學作品方面頗有創獲,正因有創作經驗的支持,何常在擅長將社會現實和商戰模式恰當融合,敏銳地把握時代脈動,書寫時代精神。
《向上》描寫了“70后”、“80后”、“90后”三代人在各自的時代中沉浮,最終選擇回到雄安、建設雄安的情懷抱負。全書以新時代為背景,以主人公夏向上牽連起一系列人物,在宏闊的時空尺度下刻畫了一批有情懷、能作為的人物群像。作品從新時代物質的直觀感觸向縱深開掘,觸達人物心理與生活習慣上的深層變革,書寫了溫任簡、李繼業、夏向上三代人如何通過上學改變命運,又在因緣際會下選擇回鄉創業,經歷了艱難的嘗試與探索,在奮斗與拼搏中與雄安新區一同發展的故事。作品通過農作物育種、“房住不炒”等事件,在中國傳統激勵與現代性的張力、奮斗進取的主線下,串起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雄安新區建設的雄偉藍圖,在現代農業與商場競爭的交錯中,記錄了新時代山鄉巨變所帶來的物質與心理的巨大變革。
專家們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逐一提出作品中有待繼續打磨之處。如作品在“山鄉巨變”的命題下,材料有效、有機整合還不夠,因而顯得筆墨不集中、結構松散;部分情節略顯牽強,缺乏更多前后文的鋪墊與勾連,顯得有些突兀,不切實際;部分情節存在概念化的問題,有待進一步擴充和深耕;敘事要素與主題關聯不夠緊密,未能在敘事中充分調動具有地域風格的元素;對于主要人物經歷的刻畫相對平順,部分次要人物顯得冗余,人物經歷的內在邏輯仍需加強;人物刻畫的整體性和成長性尚待進一步挖掘,部分行為欠缺合理化考量等。
對某些較為集中的問題,專家也提出了進一步修改完善的建議。比如將筆墨集中在較重大的情節點,以加快小說的敘事節奏;對情節結構進一步細化,利用關鍵事件突出雄安的幾次變革;精簡次要人物,刪除不必要的情節,避免寫作時總是一筆宕開,削減敘事中的“枝蔓”,使小說的敘事條理更加清楚;用文學和生活的語言替代生硬的概念,加入更多有感染力的細節,提升小說的審美表現力;加強對小說細節的處理,利用細節豐滿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等。同時,專家也建議作者在保留網絡文學連載優勢的同時,兼顧紙質出版的要求,對人物性格展開整體性的梳理和整合,形成總體性的構想,對人物足夠“熟稔”后,再動筆修改。
交流環節中,何常在坦言創作《向上》的初衷是記錄不同時代出生的數代人與所在地域的變化,承載他們復雜的情感與家園情懷。他表示,專家的建議尤為寶貴,接下來他將認真思考修改方向,仔細打磨作品,使《向上》成為一部更有力度的作品。
王松對專家細致的點評和針對性意見表示感謝。他表示,這些具體和專業的建議將幫助作者沉淀下來修改作品,也有助于出版社進一步總結經驗,助力“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推出更多出色的新時代文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