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文藝創作更需“接地氣”
在網絡時代的文藝創作環境中,重新強調“接地氣”的創作原則,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這個時代,文藝創作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有的堅持厚重、傳統一路,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中觀照時代變遷,有的則致力于“時尚的小清新”風格,書寫個體微妙的心理感受……但無論是哪一種創作路徑,都需要文藝創作者堅持接地氣的創作原則。
凡是能引起共鳴的,大都是接地氣的作品
接地氣,看似一個新詞,其實大有來頭,“地氣”之說出自《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簡單說,“地氣”,即大地混元、磅礴之氣。“地氣”一詞,在古代運用十分廣泛,比如明代醫學家劉純說:“病家不接地氣,故陰陽不通。是之陽氣自行消長,而癥候隨之消長。”這從反面證明了接地氣對人體健康之必要。“接地氣”對于文藝創作而言,同樣非常重要。揆諸歷來優秀的文藝創作,大都屬于作家藝術家接地氣汲取靈感而完成的成功創作。在創作過程中強調接地氣,意味著作家藝術家要走出“小我”,將自己的一顆心置于廣大民眾之中,以文藝家異常靈敏的耳朵傾聽民眾的呼吸、把握時代的脈搏。揆諸歷史,舉凡具有長久生命力的作品,無不是接地氣之作。
自古以來的創作者,沒有一個是天生就會創作的,接地氣既是創作者學習和成長、進步的一大必要條件,也是其作品獲得生命力的關鍵一步。從中國的文藝傳統和文藝發展的歷史來看,創作者只有以接地氣為根本,秉承提振民心的宗旨,才會樹立起遠大的藝術雄心。正是在這樣志存高遠、永不停歇的努力當中,他的創作能力(包括創作技巧)不斷進步,并由此永葆創作的活力。只有這樣,創作者才可以與時代同頻共振、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其中最優秀的作品才可能成為整個民族的經典文化符號。中國古代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國風”,原本就是來自廣大民間的作品。從屈原之后,大凡成就卓越、深受廣大讀者和觀眾喜愛的文藝作品,如果考察其創作過程,一定會發現,它們無不是接地氣的優秀作品。當代文藝作品中,凡是能夠引起強烈反響的,大都是接地氣的優秀作品。
舉例來說,《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文學作品,之所以深受讀者喜愛,是因為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時代性和現實感。即便考察網絡文學興起之后留存在當代受眾記憶中的名作,也必是捕捉了當時人們普遍情緒的作品。在這方面最好的一個例子就是網絡文學興起之初的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可以說,“輕舞飛揚”這個藝術形象不僅“飛揚”在痞子蔡的作品里,更長久存在于在網絡文學甫一興起就熱衷閱讀的那一代人的記憶中。這類作品雖出自網絡寫手,但作品感動人心之處其實不乏經典文學范式的影響,可謂繼承傳統的產物。再如頗受歡迎的《常回家看看》《時間都去哪兒了》等歌曲,從創作的選材、語言、構思等方面均具有能夠揭示當代人共同情感的特點。這樣的作品在反映平常生活的同時,總能撩動受眾敏感的心弦,觸及當代人的內心,從而達到共情的效果。對于能夠引起共情的創作,還可以用另一個很接地氣的詞語來說,那就是“走心”。由此可見,文藝創作所致力于反映的,不僅是作者的心聲,同時更是時代的心聲。只有扎根生活的沃土,文藝創作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接地氣,讓讀者易于接受,讓作者得以成長
接地氣的創作理念,幾乎適用于全部的人類文藝創作。接地氣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眾多依托非凡想象力孕育而成的文藝作品,像吳承恩《西游記》中的游戲筆墨,與現實人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是在文學表達上添加了變形和重新編碼的過程。這里多說一句,如果吳承恩生活在互聯網時代,那么他筆下的《西游記》將會大概率先在網上風行,并有動漫版伴行,然后才是出版商洽談和整理,印出紙質圖書發行。
平常說到接地氣,人們大多理解為,主張文藝作品要通俗易懂,通過清新樸實的語言,用生動事實、典型事例講清道理,用群眾喜愛的形式闡明觀點,把復雜的問題講簡單,春風化雨,達到讓普通受眾能夠看懂聽懂進而接受作品思想的效果。目前報刊上所看到的主張文藝創作要接地氣之類的文章,幾乎都是從作品的宣傳效果方面進行立論,表達的是作者只有接地氣,作品才能受到人民歡迎的創作立場。這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但對“接地氣”的理解還不夠全面。實際上,強調文藝創作要接地氣,受益的不僅是接受者,創作一方也同樣從中獲得營養。我們要重視接地氣的原則對文藝創作者一生成長的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創作者在創作中是否接地氣,與作家藝術家的創作力、文藝作品的生命力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作延伸思考。
一方面,接地氣的創作,因其構思的觸發和作品的素材均與最火熱和鮮活的民眾生活相關,經過創作升華,形成的作品能夠比較好地反映民眾的心聲。這樣的作品經過精心打磨后問世,加上受眾樂于接受并將之廣泛傳播,必然具有振奮人心的正向價值。當前,我們正在積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需要團結各族人民共同奮斗。而就文藝的功能來說,提振民心既是文藝事業必須肩負的使命,也是創作者確實能夠完成的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具備提振民心作用的文藝作品,獲得由受眾加持的生命力,使其價值進一步得以凸顯。
莊子在《逍遙游》中說:“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對志在飛翔的鯤鵬,下面巨大無邊的風團是鼓翼升空的憑依;而對當代的文藝創作者來說,能夠在藝術的無垠天地中勁飛九萬里所憑依的“在下”之“風”,便是他時時相接的、具有鼓蕩不已的溫度和熱度的民間地氣。現實生活為創作者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補給。
另一方面,接地氣的創作模式為作家藝術家增添了無盡的力量和源泉,創作者的藝術生命由此得以延長。創作者本身既然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分子,他與所生存于其中的一切現實之間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與民眾生活的相接,既是他作為文藝家生活的一種現實狀態,也是其作為一個平常人的正常狀態,體現了一個自然人的屬性。在他以自己的創作服務于社會和民眾的同時,他自己也被這個社會所滋養和哺育。從這層意義上來說,接地氣也豐富、延長了作者個人“人生”的含義。
在深入生活的實踐中
完成時代的藝術使命
另外還需補充一點,有些人可能會習慣性地將接地氣的作品與“下里巴人”之間畫等號,而視其與“陽春白雪”無緣。這也是一種狹隘的理解。所謂陽春白雪,不過是由于與同時代的大多數民眾的藝術接受能力有一定的距離而造成的。在全社會文化水平和藝術理解能力已經大幅度提升的當代,特別是網絡時代十分便捷的文化傳播條件,更有助于大眾的文藝接受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許多在舊時屬于“登堂入室”級別、為老百姓所難以賞讀其妙處的藝術作品,在當代甚至已成了入門級、具有較大通俗性的作品。在這種情況下,接地氣的創作原則便具有了更新一層的意義:在注重大眾普及的同時,也要關注欣賞能力已經提升、渴望更高藝術層次的那部分受眾的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聯組會時,發表題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的重要講話,強調:“哲學社會科學包括文化文藝不接地氣不行,要解釋現實的社會問題,開什么處方治什么病,首先要把是什么病搞清楚。要把好脈,中國身體怎么樣,如果有病是什么病,用什么藥來治,對這心里要透亮透亮的。號脈都號不清楚,那治什么病?”由此,廣大文藝創作者要進一步明確:只有腳踏中國廣袤、豐饒的厚土,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實踐中進行藝術的創造,當代的文藝創作才會源源不斷地誕生佳作,文藝事業才會不斷從“高原”邁向“高峰”。可以說,當代文藝創作的“無限風光”就在這種健康而持久的創作態勢之中。
文藝創作接足地氣,文藝作品提振民心,文藝事業攀登高峰,這正是我們共同的時代使命。
(作者系山東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