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視野中的文學演進
摘要:“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構是對于中國文化發展實踐的經驗總結和文化建構的價值指引,具有人類文明一般形態的特點。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統一性”特征指明了中國文化自身發展譜系的內在一致性與相關性?!鞍菪浴迸c“和平性”特征表明了中國文化的同化能力和價值理念?!皠撔滦浴笔蔷S系“連續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征的動力機制?!爸腥A民族現代文明”是個體文明、族群文明、人類文明的融合,其重要的價值內涵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理念。據此我們可以更好地從內在機制和外在動力整合的角度,理解百年來中國文化的發生發展過程及其在文學世界中的反映。
關鍵詞: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華文明 中國文學
如何從內在機制和外在動力整合的角度,來考察和判斷百年來中國文化的發生發展過程及其在文學世界中的反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百年來中國文化發展的價值取向始終離不開對于傳統與現代及其關系的判斷,這既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邏輯,又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實踐過程。在此過程中執于一端的考量是屢見不鮮的,這也導致了百年來中國思想文化界對此問題經久不息的熱烈討論。這絕不僅僅是一種理論和學術的探討,而且是直接影響社會發展實踐和文化建構價值取向的重大問題。其不僅表現在思想文化領域,而且表現在經濟、倫理、教育、文藝等各個方面。西學東漸以降,對于中華文明發展的價值評價,雖說文化價值立場大相徑庭,但很多是從傳統與現代沖突的視角進行研判的。應該承認,傳統與現代的文化沖突不僅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事實存在,而且也是人類文明史上常見的一種機制和模式。因此,考察百年來中國社會和文化的主要發展態勢的話,“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是一個重要的視角。
如何面對百年來中國社會文化的這一重大問題,在文化價值觀和社會發展理念上取得全社會的最大共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思想保證。值此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彼赋?,“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這既是對以往文化發展實踐經驗的總結,又是對未來中華民族文化建構的價值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五大特征,闡明了古老而新生的中華文明的本質特征。這里包含幾個環環相扣的層面和多重的重要涵義。
第一,“連續性”與“統一性”特征指明了中國文化自身發展譜系的內在一致性與相關性。中華文明五千多年血脈相承綿延不絕,無論是文明內部的轉換還是文明外部的進入,都沒有中斷文明的主脈。這種源遠流長的“連續性”在發展中形成了自己日臻嚴密完整的生命體系,呈現出內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統一性”,這是中國文化能夠實現現代性轉化的內在動力?!爸腥A民族現代文明”也具有人類文明一般形態的特點,因為在中國文化現代化進程中,也借鑒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的資源。像百年來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一樣,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是與人類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而中國文化的現代性轉化也是努力與人類文明進步同向而行的。以洋務運動為標志的物質文化變革、以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為標志的制度文化變革、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標志的思想文化變革、以改革開放為標志的思想解放等,就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一個個連續過程,構成了一個邏輯與實踐相統一的文明形態。
“連續性”與“統一性”邏輯不僅體現在百年來中國文化與文學的發展過程中,也體現在中國古代文化與文學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古代詩歌文體的發展過程就形象地體現了這種“連續性”和“統一性”特征。從《詩經》的四言詩、漢代的五言詩,到隋唐的七言詩、宋代的詞,再到元代的散曲,詩歌形式的主體形態雖說因時代差異而有所不同,但是其格式、韻律演變的內在規律是一脈相承的。而從文學整體發展來看,雖說中國的文學時代是按照不同的政治時代來命名的,但是無論是文學觀念還是文學主題,中國文學都通過不斷的理論闡釋和創作積累,代代相襲保留了基本的理念和風貌。對中國文學發展史的分期分段,并不只是為了標志不同時代不同的文學特征,更是在深層次表明文學史從一個階段發展到另一個階段之間的“連續性”和內在的“統一性”。這從文學經典的形成和傳播過程中也可以清晰地表現出來。至于從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宏大視角,來梳理和闡釋民族精神和民族境遇的統一性,更是顯而易見的。
第二,“包容性”與“和平性”特征表明了中國文化的同化能力和價值理念?!鞍菪浴贝俪闪酥袊幕餐w的歷史格局,“和平性”則彰顯了中國思想文化“中正平和”的價值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包容性是一種開放、寬容的文化價值觀,是文化發展的基本邏輯和實踐過程。文化的包容性既是對于中國文化歷史進程的經驗總結,也是對于人類文明發展方向的價值引領。中國文化歷經千百年的發展嬗變,始終保持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和系統性文化基因,就是因為其具有不斷汲取其他文化養料為我所用的巨大同化能力?!爸腥A文化認同超越了地域、鄉土、血緣世襲、宗教信仰,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用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蔽幕陌菪詠碜晕幕淖孕?,自信的文化一定是開放包容的,正是中國文化的這種包容性,才形成了文明的連續性,文明流脈至今不斷。
首先,從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來看,包容性體現在中華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融合過程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史觀具有“四個共同”——“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從今天中華民族構成的角度,考察中國文學千百年來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到,無論是文學審美風尚的總體風貌,還是文學作品的個性特征,都包含了不同時代各民族的重要元素?!对娊洝窛h賦、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說唱文學、雕塑壁畫、歌舞音樂等“既有大量反映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的作品,又有大量少數民族作者的創造。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例如《敕勒歌》、《木蘭辭》、《格薩爾王》、《瑪納斯》、“花兒”等少數民族文藝創作,已經成為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
其次,中國文化的包容性還體現在對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接納和融合之中?!爱斀袷澜?,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里,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边@提示我們,人類文化具有兩大屬性:文化的多元性與文化的共同性。這也是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特征。這種屬性是文化發展的結果,也是文化發展的動力。而人類文明發展自古以來就具有包容性,“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p>
就中國文學的構成和發展來看,從古代到當代,它不斷汲取其他民族與地域文學的元素,產生了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學經典和輝煌的文學時代。例如佛教文學對于志怪傳奇小說、高麗及西域音樂對于唐詩、日本近代文學對于晚清文學等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在中國現代文學發生發展過程中,世界文學的影響集中而深入,從文學觀念、文學主題、藝術形式、文學語言等多方面影響了中國新文學。20世紀30年代國際上“紅色的三十年代”對于中國左翼文學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以后蘇聯文學對于中國“十七年”文學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西方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文學等對于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等等,都表明了中華文化面對外來文化所具有的海納百川的強大包容性。
包容融合是文明發展的邏輯和事實,即使在文化沖突中也存在著相對同一性。這是人類文明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多元文明的同一性原理。人類文明多元共生共存,人類文明的同一性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孤立的文明同一性時代、有限的文明同一性時代和周遍的文明同一性時代。這期間雖有文化的分化和沖突,但是時至今日,從經濟到觀念的同一性邏輯仍然是文明發展的基本邏輯。在這樣一種歷史事實與歷史邏輯的前提下,需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鄉村文化與都市文化進行綜合性的辯證理解,將其視為人類文明共通的可借鑒資源。無論是 “人類文明新形態”,還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都是這樣一種具有極大包容性和豐富性的文化形態,具有個體文明、族群文明、人類文明相融合的內涵和屬性特征。
習近平主席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目標遠未完成,我們仍須努力。”“全人類共同價值”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和價值共識?!叭祟惷\共同體”意識和“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符合人類文化融合與文化認同的基本邏輯。如果可以使用當下理念評價歷史事實的話,梳理和反思中國文學的思想主題就會發現,我們的文學主題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經典化的作品。而五四新文學的發生發展,使個人性的主題成為中國文學的重要思想內容,出現了像“問題小說”“創造社小說”和湖畔詩派詩作等創作,成為五四時期個性自由和思想解放運動的表征。五四新文化運動所提出的“人的文學”和“世界人”等口號,與“全人類共同價值”內涵是相近的,并且直接形成了五四初期文學的主題?!皭叟c美”主題中對于愛與美的追求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五四作家對于“愛與美”的追求背后,正是他們對于“惡與丑”的批判?!鞍菪浴蔽幕瘜傩院汀叭祟惞餐瑑r值”文明觀,為中國文學的創作和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資源。
“包容性”文化屬性帶來文化功能的“和平性”,進而促使文化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無論是文化沖突還是政治斗爭,隨著雙方力量的轉換和交流調和,往往都有一個從激烈到平和的過程。而在相對平和的環境中,“愛與美”的文學就可能從社會和人性深處逐漸凸顯,這既是對于激烈沖突歷史的療傷,也是對于現實人生理想的新的萌生。五四時期“愛與美”的文學、新時期“傷痕文學”“反思文學”主題與社會歷史發展主潮如影相隨、動靜相依,體現出對于美好人性的祈盼。從文化和合的原則與人類理性邏輯來看,這種主題文學內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思想,應該成為我們在研究歷史問題時新的視角。要將文學作品放在歷史的長線和“全人類共同價值”視野中研判,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深入理解歷史問題蘊含的當下思想意義。
第三,“創新性”是維系“連續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征的動力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不只是一種傳承或回歸,也不是重復,而是發展和創新。沒有創新性,也就沒有了連續性,連續性的本質包括這種創新因素?!巴苿又腥A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是要實現傳統文化的變革和提升。傳統文化必須經過這種轉化和發展,才能成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現代文明的建構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總結和當下選擇。從文化理論和實踐的視角考量,其實質還是如何理解傳統與現代的文化關系問題。文化的現代性既包括現代文化本身,又包括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首先在于對“傳統”和“傳統文化”本身的現代性理解和開放性闡釋。歷經百年,現代文化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現實和精神面貌。如果說五四新文化運動初起,現代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某種相克相生的關系屬性,將其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叛逆和異類尚具有幾分真實,但是百年之后,以五四新文化為起點的現代文化作為新傳統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具有了當下性和世界性的意義與價值。由此可見,中國文化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繼承傳統、融合他者、涅槃新生的過程。我們要看到相異文化相遇時的沖突與矛盾,也要看到沖突后更加漫長的融合、新生過程。
過去我們說到“傳統文化”,大多毫無疑問地指向了中國古代文化;我們說傳承傳統文化和文學,也同樣是指向老子、孔子、唐詩、宋詞等這些古代的思想人物和經典作品。這里有一個思想的邊界值得高度注意:文化傳承不是重復,文化復興也不是復古。在這樣一個社會日新月異的時代前提下,有無必要對傳統這一概念本身進行再理解、再闡釋、再定位呢?“傳統”,是一個變化的、動態的概念,其本質不僅是由物質文化和經典所構成的,而且是由一種動態的思想體系構成的。既然是一種動態的思想體系,就具有創造和創新的能力,即要不斷發展變化。因為思想就像人的生命一樣,永遠都要為自己尋找出路。大到中國近代以來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依次變革過程,小到父子關系、婚戀觀念等,都顯示出現代文明對于社會和個人生活的深刻影響。
現代文明對于中國文化與社會最大、最深刻的影響莫過于人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構不只是一種文化暢想,也是一種實際發生的歷史過程。而這個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觀念的變化。從《西廂記》中的崔鶯鶯、《傷逝》中的子君到《小二黑結婚》中的小芹的形象塑造及其精神風貌刻畫,可以看到不同時代中國年青一代覺醒與反抗的不同文化動力機制和人生境遇,表明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時代性差異。崔鶯鶯與張生偶遇,發出“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的慨嘆,流露出她對異性的渴望,表達了一種生命的覺悟。這種覺悟是人生價值最基本的權利,是人的解放的起點,表明其具有了自由解放的訴求。而其后“鬧簡”和“賴簡”所表現的“假意兒”和出爾反爾,是個體生命的覺悟與傳統倫理的束縛之間的糾葛,揭示出她作為封建淑女在傳統中反傳統的猶豫和艱難。最終,崔鶯鶯們的婚戀理想還是得依賴“金榜題名”和“父母之命”的傳統倫理來實現。子君與涓生從相識到相知再到相愛,與崔鶯鶯張生一樣,兩人的自由戀愛也不被親情和社會所認同,面對環境的壓制,子君勇敢而清醒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一認識表明,“五四”一代青年自由解放的追求,已經在生命的覺悟之上升華為思想的覺悟。這種思想的力量來自以自我意識為本位的現代個性解放思想,是在傳統之外反傳統,因此與封建倫理發生本質性的沖突。雖說子君涓生所處的社會環境與崔鶯鶯張生仍然具有某種相似性,但是與后者不同的是,子君涓生寧可與親情社會亦即傳統社會決裂,也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當然,這種矛盾沖突的結果必然以覺悟者的悲劇而告終。小芹的愛情追求在崔鶯鶯子君思想的基礎上又增添了新的思想意識。小芹不僅有著與二者相通的生命覺悟,有著子君的自我意識,而且還有著其所不具備的政治意識。她向村長抗議:“當了婦救會主席就不說理了?”而小二黑告訴小芹:“不用理她! 我打聽過區上的同志,人家說只要男女本人愿意,就能到區上登記,別人誰也作不了主……”這種意識明顯不只是此前崔鶯鶯的生命覺悟,也不只是子君的思想覺悟,而是一種現代民主政治意識。這種力量是崔鶯鶯子君們所處時代所不具備的。村長說:“小二黑滿有資格跟別人戀愛,誰也不能干涉。”區長對三仙姑“講了一會兒婚姻自主的法令,說小芹跟小二黑訂婚完全合法……讓小芹跟小二黑結婚”。這種意識與行為不再是覺悟者個人的,而是已經超越了封建倫理的層面而成為一種普遍的法律保障,顯示主人公所處的社會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從生命覺悟、思想覺悟到政治覺悟,這構成了人的解放的完整實踐過程和邏輯順序。傳統的創新性是傳統得以維系和連續的關鍵,而人的意識的變革是傳統創新的根本。
在深刻闡釋中華文明的五大特征之后,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明確指出,“希望大家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抓住了現代文明在文明理論闡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涵。文明的現代性是當下人類文明核心要素,也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本質內涵,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完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目的,就是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現代性文明的集中體現,代表著人類最前沿的思想,在百年中國思想文化和社會發展實踐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對于百年中國文學的影響,也體現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極大地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并深刻影響了現代以來的中國文學發展。因此,中國現代文化發展與馬克思主義是分不開的,二者是同位一體的文化流脈。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文化建構的起點而非終點,正像“文化自信”不是思想的終點而是起點一樣。現代文明建構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價值引領就是“全人類共同價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只是為了中國文化本身,更是為了世界文化和人類文明的豐富和發展。這種文化融合的背后,有著一種強大的歷史邏輯和文明發展實踐的支持。而“文化自信”經過文化的傳播,獲得了他信,經過他信,實現了共信,最后是要達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終目的。通過對文明的發展過程和價值特征的考察和闡釋,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涵不僅只指向現階段的中國文化,更通向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人類文明未來。
(本文注釋內容略)
作者:張福貴,吉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