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流行語”帶來的焦慮
核心閱讀
年度流行語的特點是“新”,既反映人們生活新的變化和“新人”的誕生,也顯示人們強大的語言創新能力,更表達出人們對新生活的渴望。但逐新的過程中,我們也不能忘記“舊”——那些傳統和平凡的生活,那些工整、精確的漢語表達。
歲末,“年度流行語”的發布如期而至。發布者不同,“流行”的測算方式也不同。《咬文嚼字》雜志在對時代價值、社會價值、語言價值進行綜合考慮基礎上發布了“2023十大流行語”。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監測了視頻彈幕、網絡新聞等不同媒體形式的語言資源,分析的語料規模超過80億字符,所以榜單更為細化,包括“十大網絡用語”“十大流行語”“十大新詞語”“年度字詞”。《語言文字周報》的“十大網絡流行語”發布則是經過了讀者推薦、網絡海選和專家評議三個階段。接下來各大平臺也會發布自己的年度詞語,“啊?”就以全年發送超過1320萬次當選了B站2023的年度彈幕。
相較早年的“不要迷戀哥,哥只是一個傳說”“神馬都是浮云”,如今的年度流行語更為正向和多元。一些原本靠與主流話語體系碰撞、脫胎于網絡亞文化的詞語,也迅速被主流收編并組合成一套新的體系。2023年度流行語可以分為幾大類:
新發展類: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數智生活、遙遙領先、百模大戰、墨子巡天
生活方式類:村超、特種兵式旅游、多巴胺XX、雙向奔赴、情緒價值
人物類:顯眼包、搭子、新職人、i人/e人
交流類:質疑××,理解××,成為×× 、公主/王子,請××、人還怪好的(嘞)
年度流行語一經發布就引發了熱烈討論,討論的方式常見以下幾種:
“你用過幾個?有你常說的嗎?”
“哪個擊中了你?”
“流行語讓我們看到什么?”
“快看看你是‘新潮老人’嗎?”
這些討論正對應著年度流行語承擔的不同功能。首先,年度流行語記錄了一年的社會熱點和公共記憶,如杭州亞運會的成功舉辦造就了“愛達未來”的流行,“村超”掀起全民健身的熱潮,也展現了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其次,年度流行語展現一年來涌現出的新生活方式,如專屬于年輕人的“特種兵旅游”和“搭子”,前者是年輕人用最低的經濟成本,挑戰時間與體力的邊界來換取最豐富的旅游文化體驗,后者是擁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年輕人“搭”在一起度過一段各自滿意、舒適的時光,這種精準陪伴被視為一種無壓力社交,也造就了一種新型人際關系;流行語會對新的人群命名,“顯眼包”原義指過于張揚、愛出風頭的人,現在指稱那些個性鮮明、敢于展示自我、能營造歡樂氛圍的人或事物;年度流行語還承擔了素材庫的功能,在日常交流、網絡發帖、春節晚會里會被頻繁提及,也可能成為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年度流行語更見證著中國的時代發展,“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大模型”就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留下的深刻腳印。
但年度流行語的發布也產生一些問題。當一個人面對年度流行語時,他希望記憶被喚醒,把個人記憶和公共記憶相聯結,卻發現很多詞語都是陌生的、專屬于特定群體的,于是不免產生一種焦慮:我為什么會不知道?我是不是落伍了?我這一年都做了些什么?不知道這些詞語還能否與人交流?
年度流行語有可能帶來一種代際焦慮。很多詞語都誕生和流行于年輕人之中,成為他們的專屬密碼,當談論方式變成“快看看你是‘新潮老人’嗎?”,正折射出流行語造成了不同代際的區隔。這些詞語既不被中老年人熟知也很難被他們使用,他們因為缺乏對流行語的掌握而被貼上“落伍”的標簽。即便在年輕群體內部,24小時泡在網上沖浪的人也和被工作、家庭生活占據全部時間的人對流行語的熟悉程度有所不同。就有人留言:“看到今年的流行語,我一是感覺自己可能有點跟不上時代了,二是感覺似乎自己的語言功能有些退化,辭藻變得匱乏。”其實不是他跟不上時代,也并非辭藻匱乏,而是本該凝結更多情緒共鳴的年度流行語變成了專屬年輕人的狂歡,制造了不同代際間的交流鴻溝,甚至拉遠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而這源于流行語自身所包含的矛盾:一邊打破壁壘,一邊制造壁壘。
年度流行語的發布也讓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人都可以發聲的公共空間被簡化為好像只有一種聲音、一種生活方式。不同年齡層使用的軟件、觀賞內容和話語方式不同,即便都看短視頻,老年人也不會知道年輕人的“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哈基米”“挖呀挖”指的是什么,他們更沉浸于那些能給予情感安慰的視頻里,他們使用的語言陳舊、真摯,卻造成了年輕人獵奇似的圍觀和嘲笑。在現實生活里工人、農民、快遞員、外賣小哥、城市失業中年、農村無業青年、公務員、創業者、網約車司機,根本無暇考慮“多巴胺穿搭”和來一場“特種兵旅行”,他們的生活充滿了日復一日的瑣碎,在年度流行語的狂歡里,他們連看客都算不上,與己無關。過分渲染“新”和“流行”,會讓堅持保守、傳統的人被認為是“不合時宜”,也會讓那些普通、日復一日的生活被遮蔽掉。一些流行語看似多姿多彩,其實并未成功打開圈層,反而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遠。
所以在媒體發布的年度流行語基礎上,每個人也不妨梳理、加工、總結出自己的年度流行語。如果說媒體的年度流行語是靠“求同”拉近彼此的距離,那私人的流行語則可以“存異”,融入自己獨特的生命感悟。有網友說他的年度流行語是“回家”,簡單的詞背后必然有著動人的故事。還有人說2023年最火的詞匯仍是“卷”和“躺”,只是兩個截然相反的詞語被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嘴上喊著要躺,實際上在不停地卷,這才是人們生活的真實狀態。在關注中國的年度流行語同時,也不妨參看世界不同國家、地區的流行語,看看有哪些問題是全球所共同關注的,連通中國與世界。
年度流行語的特點是“新”,既反映人們生活新的變化和“新人”的誕生,也顯示人們強大的語言創新能力,更表達出人們對新生活的渴望。但逐新的過程中,我們也不能忘記“舊”——那些傳統和平凡的生活,那些工整、精確的漢語表達。“煙火氣”一詞的流行就既有對未來生活的向往,也有對從前美好的懷念,既保存了漢語言的美感也能被廣泛人群所接受,達到了“新”與“舊”的聯通。我們不必為了追逐流行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步調,年度流行語只是展現出人生更多豐富的可能,我們所要做的仍是體味復雜的現實、認真過好每一天。
(作者系青年作家,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