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編劇劉震云做客第五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 電影像豹子 文學像大象
臺上的劉震云,身著一身藍黑色休閑服,放松地坐著。再次來到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這位老友與觀眾侃侃而談。
12月20日,第五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活動在三亞舉行。知名作家、編劇劉震云出席該活動,以“無聲的洪流改變有聲的世界”為主題,分享創作的靈感與心得。
電影和文學有著何種關系
“文學夢是何時種下的?”面對主持人拋出的問題,劉震云幽默答道:“我們村種過玉米、小麥、棉花的種子,但沒給我種過文學的種子。我也沒想到,如今能在貧瘠的土地里種出一些還不錯的‘莊稼’。”
“幽默的段子手”是劉震云的新標簽。作為一名作家、編劇,他“種”出的文學“莊稼”可不少。
身為作家,劉震云善于描寫生活中的小人物,他用文字勾勒出一個個真實而鮮活的世界。其作品《一句頂一萬句》曾于2011年獲得中國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先后被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瑞典語等20多種語言。
作為編劇,自1995年作品《一地雞毛》被改編成同名劇集并獲得佳績后,劉震云的許多小說都被成功影視化。改編自《溫故一九四二》的電影《一九四二》,先后斬獲華表獎和金雞獎的優秀改編劇本獎,成為他在影視行業的又一部代表作。
電影和文學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在劉震云看來,那是一種“意象和具象之間的辯證關系和量子糾纏”。他打了個比方——小說注重心理描寫,不愛反轉,影視卻需要反轉,因此從速度上看,電影像跳躍著往前走的豹子,小說則更像邊走邊想事的大象。
“世界上有萬千的人揣著萬千的心事往前走,萬千的心事就匯成了洪流。無聲的洪流有時候確實能改變有聲的世界,正如無聲的文字能夠滋養有聲的電影。”劉震云說。
創作是不斷求新的過程
從20世紀90年代《故鄉天下黃花》《故鄉相處流傳》《故鄉面和花朵》《溫故一九四二》等“故鄉系列”小說,到21世紀初的《一腔廢話》《手機》《我叫劉躍進》等,再到近十年來的《一句頂一萬句》《我不是潘金蓮》,以及最新小說《一日三秋》,讀者能明顯感覺到,劉震云的寫作風格在不斷變化。
在大師班上,劉震云談及作家的寫作風格時說:“作者形成自己的風格,其實是一件非常‘駭人’的事,這說明作者的寫作是在一個系統里面運行,可能他的能力和才華已經到達一種極限。”
劉震云用自己的作品,舉了一個幽默的例子。“我曾經寫過小說《一地雞毛》,有人建議我之后可以寫《一地鴨毛》《一地鵝毛》;寫完《我不是潘金蓮》,還可以再寫一部《我不是西門慶》,肯定很順利。”
劉震云說,如果順著這個思路往下寫,作者的創作就會像坐滑梯一樣舒服、順暢。但當寫作變得駕輕就熟時,出來的作品一定不是一個好的作品,是對自己創作的重復。重復別人或許是借鑒,但重復自己就是一種下滑,“如果作者能有新的創作,可能意味著其認知能力到達了一個新的階段。”
交流的最后,劉震云透露,明年下半年或后年上半年,他可能會出一本新書。“這本新書肯定和《一句頂一萬句》《我不是潘金蓮》不一樣。”他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