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新生力量不斷涌現,科幻影視與文學雙向奔赴,中國科幻閃耀世界舞臺—— 科幻,何以成為“文學破圈”浪潮中的“排頭兵”?
在二〇二三成都世界科幻大會主題展覽上,觀眾在挑選科幻IP周邊產品。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
2023年春節期間,電影《流浪地球2》、電視劇《三體》的上映和播出引發全民熱烈討論,展現了科幻文學與影視深度融合的廣闊可能性;2023中國科幻大會首次被納入“中關村論壇”,科幻產業發展成為國家級科技論壇的關注議題;世界科幻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行,中國科幻作家海漄榮獲第81屆雨果獎……回首2023年,中國科幻可謂交出了一份表現亮眼的成績單。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以及科幻相關產業的建立健全,中國科幻正迎來新一輪的黃金發展期?!?023中國科幻產業報告》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達877.5億元,科幻閱讀、科幻影視、科幻游戲、科幻衍生品和科幻文旅五大板塊均展現出較為強勁的發展勢頭。
科幻文學以文學為載體,以科學和幻想精神為內核,它不僅是呈現想象力、拓展新知、滿足深層次精神需求的藝術形式,也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民展望如何從科技大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表達方式。近年來,中國科幻原創新生力量不斷涌現,科幻影視爆款持續發力,科幻頒獎與國際交流活動讓中國科幻閃耀世界舞臺。中國科幻成為全民關注和熱議的社會話題,科幻文學由此成為“文學破圈”浪潮中的“排頭兵”。如何看待“科幻熱”現象?科幻文學的“出圈”帶來哪些啟示?一部具有可持續“生命張力”的科幻作品應該具備怎樣的核心要素和價值觀?如何看待科幻文學的“門檻”在變低的質疑?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科幻作家、評論家和研究專家。
心懷人類是科幻之長,也是科幻之本
“科幻本來就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不必追求過于純粹,底部越寬的金字塔才能建得越高——但也要時刻關注其保留堅硬的核心,不能放棄其特有的優勢和價值?!笨苹米骷彝鯐x康認為,中國科幻“黃金時代”的提法是相對于20世紀90年代科幻的“寂寞”而言,與那時相比,當下中國科幻的發展確實已經達到了歷史的峰頂。但是,三四千米的峰頂與珠穆朗瑪峰的高度還有很遠的距離??苹米髌返暮诵囊睾蛢r值是什么?王晉康認為,“要以上帝的目光參透人的本質,回答‘我是誰,從何處來,向何處去’的問題?!?/p>
隨著公眾科學素養的提升,創作者對科學技術的更好把握,以及支撐藝術表達的技術手段的提高,科幻作品必然會影響越來越多的讀者和觀眾。中國科普作協秘書長陳玲談到,科幻創作者本身似乎并沒有給自己設定過什么“圈”,任何作品之所以被創作出來,是為除自身以外的更多讀者欣賞。過多強調“出圈”,其必要性并不在科幻創作者內部,但要想實現科幻文學及藝術創作的可持續發展,并為相關從業者爭取更多的技術支持,創作出更為多樣的科幻文藝作品仍然非常重要。
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中文系主任李廣益表示,如果說2015年獲雨果獎的《三體》是一部引領整個科幻界破壁的典范“神作”,那么隨后幾年激發公眾對科幻興趣的事件,如2016年AlphaGo登上圍棋之巔、2018年基因編輯嬰兒誕生、2021年“元宇宙”元年,以及今年席卷全球的ChatGPT熱潮,雖并不都是發生在文學領域,卻不斷提升了科幻文學的認知度和影響力。隨著高科技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愈發全面深入,科幻在社會文化中的存在也就越來越自然?!耙淮嗄暾趯⒖苹眉{入自己固有的知識結構與版圖之中。這對科幻作家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現實的科幻感太強,科幻文學給人的驚奇感在無形之中就黯淡了?!崩顝V益認為,理解科技,心懷人類,放眼世界,展望未來,這既是科幻之長,也是科幻之本。
“擴大中國科幻作家基數,讓更多人才和作品涌現”
近年間,中國科幻產業借助熱門IP迎來了一波爆發式增長,幾乎每一部“出圈”的科幻作品,都會帶來一次群體性狂歡。伴隨著“科幻熱”進入大眾視野而浮出水面的,是中國科幻原創力量的“結構性問題”。在解讀《2023中國科幻產業報告》科幻閱讀相關數據時,有專家指出,中國科幻閱讀市場主體仍然以劉慈欣這樣的頭部作家和國外譯介的經典科幻作品為主,中國原創科幻新作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作家劉慈欣也多次表示,要關注中國科幻原創力量,提升科幻文學創作水平,“要想辦法擴大中國科幻作家基數,讓更多人才和作品涌現出來”。對此,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榮譽理事、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聯合創始人董仁威表示,要通過全體科幻作家的努力,讓更多的優秀原創科幻作品得到公眾的廣泛關注和社會的普遍認可?!爸袊性S多優秀的科幻作家,包括與劉慈欣同代的作家,以及新生代、更新代和青年新銳作家,他們的作品經受住了審美與歷史的雙重檢驗,只是缺乏‘大劉’那樣的機遇?!背艘酝?,還要加強科幻全產業鏈的開發,將科幻文學作品變成品牌IP,通過科幻出版、影視、動漫、游戲及其他科幻衍生品,深度開發“科幻+”產業生態,讓科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消費方式更深程度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
在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教授吳巖看來,“科幻熱”并不意味著科幻創作的門檻變低?!安皇强苹梦膶W的門檻變低了,而是人的個子長高了,需求增強了,所以才有能力更好地跨過這個門檻?!痹谒磥?,科幻文學的流行主要有幾大原因:其一,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更加關注未來生活,關注科技給未來帶來的不確定性,比如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學等到底能給人類帶來什么;其二,科幻文學不僅是關乎科學的文學,還包含對未來社會的展望,人類對想象未來的作品產生興趣是必然的趨勢;其三,當下的讀者、觀眾有著更新的科學文化素養和知識結構,他們與前代人看待科幻的眼光會發生很大差異,這驅動每一代人都去創作自己理想之中的科幻文學作品;其四,科普工作的開展讓科幻有更好的發展空間。近些年來科普教育工作的普及,提升了全民的科學素養,為科幻文學創作、欣賞和研究都埋下了堅實的科學基底。
從“破圈”到“融合”,助推建構廣闊的“科幻+”場域
10月21日,中國科幻作家海漄在世界科幻大會頒獎典禮之夜摘得第81屆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獎項,獲獎作品《時空畫師》融合懸疑、科幻與歷史敘事的創作風格,受到廣泛關注;“95后”網絡文學作家天瑞說符的《我們生活在南京》獲第十四屆華語科幻星云獎2022年度長篇小說金獎,并同時獲得2020-2022年度新星金獎,引發科幻與網絡文學融合的熱議。近年來,科幻文學融合發展成為一股潮流,科幻網絡文學創作成為類型文學創作中的一匹“黑馬”。《中國科幻網絡文學白皮書》(2022年)顯示,科幻題材網絡文學已經成為創作量和閱讀量增長最快的類型,科幻網絡文學作家呈爆發式增長,“90后”“95后”創作者占比超70%。同時,在玄幻、奇幻網絡文學的創作中,科幻元素的化用、套用和文類融合發展趨勢尤為突出。對此,科幻作家寶樹認為,科幻元素的“出圈”值得關注。比如近年來大熱的《詭秘之主》《開端》等作品,可能并非科幻作家創作,但包含了很多重要的科幻理念。這種科幻理念和科幻元素“出圈”所激發的想象力與好奇心,以及科學知識的影視化普及,為科幻影視與文學相互融通、提升全民科技素養作出了貢獻。
談及科幻文學的文類融合問題,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湯哲聲認為,科學邏輯是科幻小說的根本,也應當是科幻小說的邊界。優秀的科幻小說創作不僅需要科學知識和文學修養,更需要科學文化和科學預想的格局。融合是當下類型小說的創作趨勢,但各種文類都有自我的文本特性?!叭绻麑⒆晕业奈念愄匦詠G失了,那就不是融合了,而是被兼并了。當前科幻小說創作這種傾向值得警惕”。
“科幻不僅是一種文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姚利芬談到,當將科幻視為一種思維方式時,它能更好地與流行文化結合,比如科幻和音樂、游戲、劇本殺等多種藝術形態的融合,這種融合是科幻發展到高能階段的表現。不能簡單將科幻文學與其他多種藝術形態結合的趨勢視為科幻文學的門檻變低,而應該說,當科幻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為產業賦能的時候,它已經不再限縮于文學本身了,這恰是其生存力旺盛的表征。期待科幻從業者以燎原之勢構建“科幻+”的場域,讓科幻以無處不在之態,生生不息,駛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