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明:我文學上的第一位恩師
初識草明老師,已經是半個世紀以前的事了。 那時我23歲,在京西木城澗煤礦當巖石掘進工。我扛過風錘,和過水泥,主要干的是調度裝渣的礦車——嘴上叼個哨子,在矸石車之間躥來躥去。干活兒是賣力氣的,“偷奸耍滑”的念頭也偶有發生。比如,當時的黨支部書記讓我替他寫一篇宣傳報告,這于我倒不難,文章無趣,可總比下井干活兒強很多。為此我決定不能給領導留下“倚馬可待”的印象——文章是花半天時間就寫完了:從公開文件中借來的豪氣,設問句反問句多多益善,最后再來一句昂揚振奮的唐詩宋詞,就是“沉舟側畔”“病樹前頭”之類。完事以后,把那講稿塞到床褥底下,剩下的時間做自己的事。直到書記前來詢問“講稿好沒”,才把褥子底下那稿子奉上。“偷得浮生半日閑”,無非也就是看看當時傳來傳去的“禁書”,《紅樓夢》《孽海花》、莎士比亞、杰克·倫敦之類。于是,就計劃著自己的未來要從事文學創作。固然“平生志氣運未通”,但“時來風送滕王閣”那夢想,已經懷揣上了。
“風”終于來了。
1973年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遍地開花“賽詩會”, 田間地頭打谷場上,盡顯工農兵文藝的豪邁。近日從網上讀到一篇文章,作者回憶當年回到鄉村,為了“賽詩會”,替失明的母親寫順口溜。才發現,彼時家家詩歌大都文采斐然,原來都出自一個老地主的手筆。那老地主倒是飽讀詩書的,只是當時早已被“打翻在地又踏上了一只腳”。村里的干部催詩債比催公糧還急,貧下中農們就罵,說這是逼著瘦驢拉硬屎。詩債交不上,只好找“老地主”代筆。“老地主”受寵若驚,卻也靈感爆棚風流盡呈——非但把詩歌寫得精神抖擻斗志昂揚,而且還量體裁衣,無論鰥寡孤獨、瞽叟聾婆,各個都拿捏有度、身份熨帖,不少佳句甚至被新聞稿所引用。這位倒霉的“老地主”,不敢想命運自此轉圜,居然漸漸為鄉親們尊崇,里閭相逢,不再避之唯恐不及,而是遠遠便怯怯地喊:“九爺……”看到這故事便想笑,想我自己當年或也類似,都是那荒誕歲月里“蒙恩”的人。
那天,礦上負責宣傳的領導找我,問:“你會寫小說嗎?”我說:“我愛看,沒寫過。”領導說:“那給你兩天公出,去城里北新華街北口那兒,毛主席著作出版辦公室開個會。”那時漸漸復蘇的出版單位,都以此命名。參會后我才明白,是當時的北京市委指示,要召集重要廠礦的業余作者,讓工人階級出手,創作并出版一本工礦題材的小說集。我就這么混進了“業余作者”的行列。這本小說集要展示“文化大革命”成果的產品,擔任本書責任編輯的是李炬,一位永遠笑瞇瞇地講話,卻對每篇稿子永遠憂心忡忡的老大姐,多少年之后我們才理解她的恐懼。
其實她心里有自己的主意,她和顏悅色、苦口婆心地宣講著幾條樣板戲的“經驗”——“三突出”“三陪襯”等,卻在某一天忽然對我們幾個說:“要不然我找一個寫工業題材的老作家給你們看看稿子?草明同志那本《乘風破浪》,應該沒問題了吧?”李炬老師像是喃喃自語,又像是要給我們解釋什么,她說:“《乘風破浪》是寫‘鞍鋼憲法’的,草明算是新中國工業題材文學的開拓者。聽說她已經到‘一機床’體驗生活去了,還開始輔導他們的工人創作組……”我們忙說:“那還怕啥呀,您就領我們去。”李炬說:“好,我聯系一下草明。人家還參加過延安文藝座談會呢!”我們越發覺得被“壯了膽兒”。
算起來,草明應是我文學上的第一位恩師。
那時草明的家,在東城史家胡同南側一個窄窄的巷子里。院門也是窄窄的,看起來像是那種很隨意的邊門。后來才知道,這里舊稱“官學大院5號院”。院子不大,一棟二層小樓,草明只住一層。客廳很局促,書柜書桌滿圍著一對單人小沙發,草明和李炬分別坐在小沙發上,劉淵、王尚成、李正、梁向東和我,幾個來自工礦基層的作者,有搬椅子的,有坐馬扎的,已經把客廳填得滿滿當當了。
此前大約一周,李炬早已把我們的作品送過來了,原稿潦草的,還囑咐我們謄抄清楚。
我謄抄后送上的是短篇小說《“鐵扁擔”上任》。又過了近50年,我在2022年10月號《人民文學》上發表的散文《落英繽紛憶故人》里,記敘了這篇謄寫稿的故事:
幾天前,有位青年文學研究者來訪,說在中國現代文學館找到我發表的第一篇小說《“鐵扁擔”上任》的謄寫稿。捐贈人叫吳納嘉。立刻想起,所說的就是1973年我登門求教時,特別認真地謄抄的那篇。
從那時到2002年草明老師逝世,已近30年。難得的是,老師居然把這稚嫩的文稿保留到辭世,而后才由她的女兒吳納嘉捐贈到了現代文學館。
初見草明老師,發現她已經細細讀過我們送來的稿子了。她一篇接一篇給我們分析,又告訴我們寫小說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談到我那篇小說,她鼓勵甚多,特別問我怎么積累了那么有趣的語言。我說:“大概因為挖煤的人都愛苦中作樂吧!”草明老師說:“對,我到工人中間去,也感受過他們的語言真是新鮮有趣。”告辭出來的路上,同去的朋友嘖嘖而嘆,有點兒羨慕嫉妒恨的勁兒,我嘴上連連說“哪里哪里”,心里還真是挺得意。
作家們有句時髦的話,叫“不悔少作”,許多人之所以“不悔”,大抵因為那“少作”里畢竟能露出以后的神氣。而我后來哪兒還有膽量重讀這“少作”?盡管它寫的不是與“走資派”的斗爭,但那種“三突出”“三陪襯”模式的膚淺和僵化,回想起來還有什么可得意?草明老師當然不可能就這話題和我們說得過深。在那個年代,剛剛獲準到工廠“深入生活”的草明和戰戰兢兢回來當編輯的李炬,應是同一心態。因此,一篇篇說過我們的習作之后,更多的則是循著我們的好奇,閑話起來。
客廳里掛著一幅窄窄長長的會議合影,黑底白字的通欄寫著“毛主席和延安文藝工作者在一九四二年五月延安文藝座談會開會期間的合影”。我們當然一眼就認出了前排中間位置的毛澤東和朱德,又試圖在那密密層層的人群里找草明。草明指著毛澤東右側隔過的一個人告訴我們,她在這。30年前的草明,應該是30歲,雖然現在看她身材瘦小,那時卻裹在厚厚的棉服里,加上一頭濃密的黑發,不經她自己指點,是認不出來的。我暗暗吃驚她為什么會坐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她看穿了我的心思,說:“那時候延安的文藝家和首長間也都隨便得很,就是在文藝座談會上,也不論資歷,爭來吵去的呢……那時我還年輕,聽人家喊‘照相啦’‘照相啦’,也不懂什么規矩,就擠到田方身邊坐著去了,他挨著毛主席呢……”我這才知道,在她和毛澤東中間的是田方,就是《風從東方來》里那個王德民、《英雄兒女》里那個王文清政委。那時候我甚至沒讀過《講話》全文,頂多只算是讀過高中課本里的一段節選。這段由合影引出的故事,似乎更令我覺得有趣。
那天引起話題的,還有“魯迅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的照片。大約一拃多長的照片,鑲在鏡框里,擺在柜櫥上。那照片我以前在一本雜志里見過的,也略知魯迅先生和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關系。照片中的魯迅背靠藤椅,仰面向上,雙臂交疊,右手掐著煙,四圍坐著的是四個青年的木刻家。魯迅先生的面龐,顯得格外瘦削,倔強的一字胡,加上那身姿,愈顯冷峻和傲岸。草明老師見我們都俯身往照片上看,說:“這照片照了才11天,魯迅先生就逝世了……”
隨后幾次去草明老師家拜望,才知道這照片是攝影家沙飛送給她的,其實沙飛還送過她魯迅先生逝世之后攝下的遺容照和魯迅殯儀游行的照片。已經記不得是不是因為草明老師的介紹,我才和沙飛的女兒王彥有了1996年的一面之晤。因此,我才更多地了解了沙飛,憑他拍下的魯迅、古長城和八路軍、白求恩、聶榮臻和日本孤女,無疑是中國攝影史上、世界戰地攝影家中閃光的名字。
關于草明老師所存沙飛拍攝的三張照片的來歷,后來我從王彥的文字中讀到了:
三張泛黃的照片都是父親沙飛拍攝、放大、制作,在廣州、桂林展出后,1937年8月帶到華北抗戰前線,1946年春在張家口贈送來自延安的老朋友草明。草明珍藏至離世,其女吳納嘉保存至今。
三張照片的背面,都留有草明的筆跡:
草明珍藏 1936年12。
關于魯迅殯儀游行,王彥考據甚詳。她寫道:
魯迅先生喪儀:1936年10月22日 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歐陽山(右),蔣牧良(左),“魯迅先生殯儀”張天翼寫,后面緊跟著的是由20名作家簽名的“敬獻魯迅先生”祭聯,祭聯首位簽名的,是草明。
草明老師沒有和我提過這件事,只有一次談話提及魯迅時,我說看到了巴金、胡風、蕭軍等作家為魯迅抬棺的照片,真的好感動。她淺淺地笑著,說:“我可不夠格,那次我在接待的臺子旁,負責簽到和花圈挽聯的登記。”
初次見面以后,我每月從京西礦區回城,都會到史家胡同拜望草明老師一次。熟稔之后,我曾向她訴說當礦工的艱辛和苦悶,把希望“挪動”的心思向她吐露。她聽后沉默片刻,似乎聽出了我改變命運的愿望。她坦言相告,做文學不是為了做官,也不是為了謀利,更不要迎合什么以改變命運。她告訴我,年輕的時候她也差點成為一名繅絲女工,盡管最終未能如愿,但她覺得自己的心始終是屬于她們的,最初的作品寫的就是她們的苦難和吶喊。她說:“你當個礦工不容易,當上了,別老想著逃跑。多和工友們打成一片,借文學傳遞他們的聲音吧!”此后沒過幾個月,我因工傷而入院。出院沒多久,老師從城東趕到西郊我的家中看我。我記得她摸了摸我因骨折而凸起的脊椎,對我父母說:“現在我在想,那次我是不是說錯了?他傷成這樣,傷成這樣啊!”隨即她又對我說:“不過你不是逃跑的,你是傷病員,不能不下火線了。你骨子里還是和礦工們連在一起的,好好養傷,找機會好好寫他們吧!”
此后到了1977年,恢復高考時我讀了文學專業。讀了文學史才知道,草明老師是多么重要的一個作家。作為新中國工業題材創作的開創者,她塑造了一系列從舊中國到新中國的工人形象。她青年時代即懷抱著“和工人打成一片,借文學傳遞他們呼聲”的渴望,投入左翼文學運動。為此她曾被羈押判刑,又經魯迅、茅盾等左翼作家的營救而出獄。而后,她的理想非但沒有被挫傷,反而如春草萌生,越發生機勃勃。且看她出獄后寫的中篇小說《絕地》,既充滿了寫實主義的真切,更洋溢著浪漫主義的激情。她借人物之口,毫無顧忌地贊美那支“愛護窮人的奇怪的軍隊”,一支“神話一般的軍隊”。她憧憬著“蘇區”:“……那兒有一大片地方,通福建、江西,那兒有正直的人。呵,將來那兒能通到廣州,能通到全中國,唉,那時候我們過的日子才是人過的日子哩……”抗戰勝利后,草明老師又沿著繅絲女工時代的情感軌跡,來到了解放區的工人中間。她走進了宣化龍煙煉鐵廠,走進了鏡泊湖發電廠,走進了皇姑屯鐵路工廠,走進了大連十八機床廠,一直走到新中國時代的鞍鋼和機床廠……她的代表作從《原動力》《火車頭》到《乘風破浪》,成為了新中國早期工業生活的縮影。古稀之年,草明老師壯心不已。她的步履,又出現在長江三峽、華北油田、浦東開發區。更為難得的是,直到晚年,她還為讀者奉獻了長篇小說《神州兒女》,再現了中國工人階級和“四人幫”斗爭的壯闊畫面。
在我認識的工人作家中,不少人都說自己是草明老師的學生。后來我才發現,在鞍山,在一機床,幾乎在其足跡所到之處,她都組織過工人寫作組或辦過寫作訓練班,經她培養而成為工人作家的大約有200人之多。直到她去世以后我才知道,她多次把自己的稿費和工資,送給生活困難的工人家庭以救急。想起她樸素的衣著、簡單的飯菜,又想起她當年坐著公交車斜跨整個北京城,看望我這個受了傷的青年礦工、這個普普通通的習作者,那暖意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