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中國校園戲劇節 凝聚戲劇力量 展現多彩青春
音樂劇《心動之城》劇照,中國校園戲劇節組委會供圖
日前,由中國劇協、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深圳市文聯、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8屆中國校園戲劇節在深圳舉辦。本次戲劇節匯集了13臺大型劇目及5臺短劇、折子戲,演出劇目形態多樣、制作精良、主題鮮明,令人印象深刻。此外,“一劇進一?!毙@戲劇活動、“戲劇在校園”主題對談、“戲劇與文學”主題講座和戲劇教育體驗工作坊等活動亦豐富了本屆戲劇節的內涵,提升了校園戲劇的影響,展現出一幅悅目的藝術景觀。
入選本屆校園戲劇節的劇目精彩紛呈,包含了傳統戲曲、話劇、音樂劇、民族歌劇等舞臺演劇形式。云南藝術學院的原創音樂劇《象北旅行》,作為開幕大戲在深圳藝術學校上演。該劇以“2021年野生亞洲象遠距離遷徙”事件為題材進行改編創作,將“新聞熱點”與“藝術美感”相結合,運用多媒體技術,在舞臺上譜寫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新篇章。由河南大學河南戲劇藝術學院演出的豫劇《俄狄王》,改編自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作為中國戲曲學院和河南大學河南戲劇藝術學院教學實踐成果共享轉化的作品,該劇以傳統戲曲藝術的樣式演繹古希臘悲劇,在傳統戲曲表現題材與藝術內涵的挖掘上進行了大膽開拓。由廣西藝術學院演出的原創民族歌劇《拔哥》,講述了壯族卓越的早期農民運動領袖韋拔群同志(群眾親切稱為“拔哥”)的英雄故事。該劇通過歌劇特有的表現形式,以雙管編制的管弦樂隊為主、民樂為輔,結合了廣西民歌、廣西民樂等民族音樂元素,以音樂的語言向歷史致敬、向英雄致敬、為時代放歌。內蒙古藝術學院演出的話劇《戰士·戰馬》,貫穿著中國共產黨對各族人民的關注關懷這一紅線,融入馬群、那達慕、婚禮等蒙古族特色文化,演繹出年少童真、青春色彩與紅色記憶、激烈戰斗交織的跌宕起伏的場景和故事。此外,還有表現服裝行業的京味話劇《應福祥》(北京服裝學院),形式感鮮明、深具探索精神的實驗戲劇《親愛的安東》(福建師范大學),將音樂、舞蹈與青春編織在一起的音樂劇《心動之城》(清華大學),實驗心理劇《響》(深圳大學)、木偶劇《白蛇傳》(上海戲劇學院)等,這些作品風格特異、演繹精巧。在集中展演的10天時間中,令深圳的觀眾、學子們目不暇接。以多姿多彩的舞臺呈現營造了濃郁而鮮活的演劇、觀劇氛圍。
本次戲劇節上不乏旗幟鮮明的弘揚主旋律的戲劇,如《侗鄉大衣》《拔哥》《戰士·戰馬》等,塑造出一個個不懼艱險的革命先烈、舍身忘我的先進人物和英勇無畏的革命戰士等光輝形象;同時,在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謳歌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勵工匠精神、抨擊黑暗、表達青春等主題方面也進行了多樣的藝術表達。校園戲劇的獨特美育作用不僅在于其表現的題材與主題,還貫穿于劇目排演的整個舞臺實踐過程。亞里士多德曾提出悲劇的“卡塔西斯”作用,即陶冶或者宣泄的功能;席勒也指出過審美教育在人格養成中的特殊作用。五彩斑斕的校園戲劇活動,吸引了眾多師生投入其中,在反復排練、演出、探討的過程中,學生們深入體驗了別樣的人生,激發了他們對于生活和生命的思考,實現了藝術鑒賞與審美體驗的全方位的美與感性的教育,在幫助青年學子成長、成熟,激勵他們對未來的憧憬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劇目的選擇,體現著校園戲劇節對于戲劇藝術美育功能的特別關注。
戲劇是各類藝術樣式的集大成者。因此,要完成一次高水平的戲劇演出,背后往往需要付出巨大艱辛。無論是劇目的創作還是制作,無論是展演的組織還是團隊工作的協調……一場演出的實現往往凝聚著許多校園戲劇工作者的心血。由同濟大學演出的昆曲《長生殿》,演員匯集了海內外十幾所高校的師生,經過了一年的訓練和排練才得以完成。作品在青年人心中播下了昆曲藝術的種子,讓更多年輕觀眾體驗到了傳統戲曲藝術的無窮魅力。由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演出的話劇《霧重慶》,積極探索中學校園戲劇的發展路徑。相較于高等院校,他們在專業人才稀缺、經費局促的狀況下,借力專業院團,探索開辟了一條中學生戲劇的發展道路。如此生動鮮活的戲劇普及工作,賦予了校園戲劇更豐富的內涵。不同于專業院團,校園戲劇在活動經費上也常常面臨捉襟見肘的窘況。由北京服裝學院演出的《應福祥》,舞臺制作方面十分“簡陋”,但卻以充滿青春氣息的表演與扎實的劇本創作,達到了較高的演出完成度。還有福建師范大學的《親愛的安東》,亦以簡約的舞美呈現了一場高水平的演出。這些作品都充分展現了校園戲劇人迎難而上的專業精神與藝術精神。
除了18臺展演劇目,本次校園戲劇節還增設了“一劇進一?!被顒印8鲃〗M進入深圳市大中小學校,在開展戲劇藝術的交流與普及,進行校園特色文化宣傳,搭建校際合作交流平臺、建設合作機制等方面,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同時,在本屆校園戲劇節期間舉辦的各項學術交流活動,邀請業界專家學者和藝術家,與觀眾們開展深入交流,探索校園戲劇發展道路,探討新媒體時代戲劇的傳播以及對于當代青年的影響等議題,使校園戲劇活動展現出一種向外伸展的姿態。在提升演員演出水平、儲備戲劇人才、培養戲劇觀眾,不斷擴大戲劇在校園的影響力,匯聚更多戲劇人才與愛好者、凝聚強大的戲劇力量、擴大戲劇受眾基礎、提高戲劇藝術鑒賞水平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作者系天津傳媒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