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翟俊杰—— 老兵的情懷
對翟俊杰來說,獲得終身成就獎不是電影事業的終結,而是一個“加油站”
第三十六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上,導演翟俊杰獲頒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電影)。接過獎杯,他回憶拍攝電影《大決戰》時,未能見上老父親最后一面,令臺下觀眾動容。
翟俊杰是一名導演,也是一名老兵。他出生于古都開封,從小便對楊家將、岳飛抗金等歷史故事耳熟能詳。他跟隨祖父學習古文,家中多位至親參加抗戰的經歷,對他影響深遠。
影響翟俊杰一生藝術道路的,是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軍旅生涯。1958年,翟俊杰參軍當了一名文藝兵。雖說是文藝兵,但站崗放哨、開荒種地、騎馬行軍等都是他的工作。他兩度經歷戰火的洗禮,對軍人的使命有了更深切的體會。“雪山牧場、邊防哨卡,大量的‘土臺子’演出,高原上的嚴寒與缺氧,加深了我對戰士的理解,奠定了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翟俊杰說。這些人生經歷,為他后來創作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軍事題材影片,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在解放軍藝術學院系統學習戲劇和表演理論時,翟俊杰進一步將生活體驗與理論學習相結合。畢業后,他在《解放軍報》當了10年記者。“記者生涯對我文字與心性的磨煉,對后來的導演事業大有裨益。”翟俊杰說。
1976年,經劇作家黃宗江推薦,翟俊杰調入八一電影制片廠,正式開啟影視創作之路。當了一段時間的編劇后,他萌生了做導演的想法。1986年,翟俊杰得到一個機會,與導演楊光遠共同執導電影《血戰臺兒莊》,影片公映后反響非常大。翟俊杰還在這部影片中展示了自己的表演功底。
翟俊杰最感興趣的就是軍事題材。參與執導電影《大決戰》,對于他的藝術成長具有特別意義。為拍好《大決戰》,八一電影制片廠舉全廠之力。影片分為《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部,成立了以李俊為總導演,楊光遠、蔡繼渭、韋廉為三部影片首席導演的攝制組。因為拍攝量巨大,三部片子同時進行。演員調度難度較大,廠里經過統籌安排,又成立了兩個攝制組。第四組在西柏坡,主要負責拍攝中國共產黨統帥部的戲。翟俊杰擔任了第五組的導演,主要拍攝國民黨統帥部的戲。雖然是執導局部戲,《大決戰》恢宏的氣勢、壯觀的戰爭場面、眾多鮮活的人物形象,對每一個參與人員都是學習。經歷了《大決戰》的磨煉,翟俊杰駕馭戰爭片的能力得到提升,這為他后來創作軍事題材電影特別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有很大幫助。
兩次進藏,三拍長征,是翟俊杰導演生涯中特別自豪的事。年輕時的戰斗經歷,使他對西藏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一直想為戰友和西藏人民“做點什么”。翟俊杰第二次進藏是擔任電視劇《西藏風云》的導演。這部全面反映西藏和平解放到自治區成立期間歷史的電視劇,用光影表現了西藏的巨大變化。這部劇反駁了一些關于西藏的不實言論,幫助人們了解真正的西藏,這些評價讓翟俊杰尤為欣慰。
“能夠三拍長征,是我的幸運。”翟俊杰說。三次拍攝同一題材的作品是考驗,而每一部的拍攝,他都力求有所突破。第一次是1994年拍攝電影《金沙水拍》,他嘗試將類型片元素融入影片。第二次是1996年執導電影《長征》,將全景式宏觀敘事與詩意化風格相結合,著力塑造領袖形象,為人物塑造從特型演員的形似到角色的神似,探索新路。第三次是2006年執導電影《我的長征》,通過一名紅軍小戰士的成長,折射長征的重大歷史意義。
翟俊杰認為,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創作長征題材的文藝作品,首先必須深刻認識和理解長征。從他一系列富有悲壯意味的影像中,觀眾能夠體味歷史的厚重、精神的光芒,以及他對長征的深入理解和深刻思考。
“軍旅生活把我鍛煉成了樂天派。”對翟俊杰來說,獲得終身成就獎不是電影事業的終結,而是一個“加油站”。電影和觀眾,是他一生的熱愛,割舍不掉的情懷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