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樟壽,周豫才,周樹人 魯迅本名究竟是哪個?
魯迅對于現在的青年人來說,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古人。他生于清代,歿于民國,他的生命離我們已經很遙遠了。1881年9月25日,也就是清光緒辛巳年八月初三,魯迅生于浙江紹興府會稽縣東昌坊口新臺門周家,這是一個聚族而居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周家的原籍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湖南道州,是宋代做過《愛蓮說》的理學家周敦頤的后代;一說是浙江諸暨等,按周作人的說法:“喜歡往上爬的還可以硬說是周公之后。”而周家所修《越城周氏支譜》,有據可查的是周家一世祖周逸齋,在明正德年間帶著兩個兒子遷居紹興城內竹園橋定居,到魯迅已經是第十四世。周逸齋其實也僅是一個失傳了名字而已,逸齋者,言逸其名矣。
明萬歷年間,魯迅祖上的家產很是輝煌,有田數千畝,當鋪十余所,是一個大家族。到魯迅祖父周福清的時代,由于不事生計,賣田典屋,產業幾乎就沒有多少了。魯迅的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號梅仙。1871年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1879年9月進北京到內閣當差候補。祖父這一支在紹興家有曾祖母戴氏、繼祖母蔣氏、父親周鳳儀、母親魯瑞,一家四代,有四、五十畝水田,生活上也還算小康。
魯迅本名周樟壽。魯迅出生時,他的祖父周福清正在北京做官,得到家書報孫子出生,其時正好有張姓者來訪,遂取乳名“阿張”,學名定為“樟壽”,字“豫山”。在紹興話中“豫山”與“雨傘”發音相近,于是又由祖父改名“豫才”。1898年魯迅到南京水師學堂讀書,他的叔祖周椒生又將他的名字改成“周樹人”,取百年樹人之意。從此,即以大號周樹人行世。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第一次使用“魯迅”的筆名,從此“魯迅”誕生。
魯迅有三個弟弟,按序為櫆壽、松壽、椿壽。按周氏家譜,他們屬“壽”字輩。樟、櫆、松、椿是取四種樹木的名字,代表著祖父對后輩成材的期望。魯迅最小的弟弟椿壽在六歲時就夭折了,剩下三兄弟,后來都改了名,魯迅改名周樹人,櫆壽為周作人,松壽為周建人。從名字即可以看出魯迅出身于書香門第。
魯迅家的紹興老宅,在清乾隆十九年(1754)時,由周家七世祖周紹鵬在紹興城內覆盆橋購得,覆盆橋的南面還有座仰盆橋。覆盆橋與仰盆橋還有個膾炙人口的故事:相傳漢朝朱買臣家貧,靠砍柴收入刻苦讀書,他的妻子因為他貧窮而改嫁。后來朱買臣做了會稽太守,他的前妻來找他,朱買臣不予接納,取了一盆水潑在馬前,告訴他的前妻:“覆水難道還能收回來嗎?”他的妻子慚愧不已,投河而死。朱買臣前行不遠,又后悔了,于是讓人手持仰盆召喚前妻,表示可以接納她,但人已死,來不及了。
紹興古稱會稽,有山陰、會稽兩縣,民國時合并為紹興縣,現在成為紹興市,覆盆橋街道也改成了魯迅路。據《魯迅家世》考證,周家最有錢時田產達到3000多畝。到魯迅這一代卻趕上祖父坐牢、家境敗落,不過這也許是使周樟壽成為魯迅的一個必然條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