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少兒科普科幻創作及出版潛力,助力科普科幻高質量發展”主題沙龍在京召開
11月26日,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主辦、北京元宇科幻未來技術研究院協辦的“發掘少兒科普科幻創作及出版潛力,助力科普科幻高質量發展”主題沙龍在京順利舉辦。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劉慈欣、吳巖、韓松,中國作家協會社會聯絡部主任李曉東,著名兒童文學評論家崔昕平以線上形式參與活動。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執行董事(社長)、黨委書記劉祚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吳季,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編委會主任、《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總編輯丁以繡,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泉根,文學評論家、文聯第十屆全委會委員、魯迅文學院教研部主任、研究員郭艷,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科幻教育家周群,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科幻分社社長、北京元宇科幻未來技術研究院理事長王衛英,著名出版人、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原副總編輯徐揚科,著名科幻作家、北京元宇科幻未來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超俠,北京元宇科幻未來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陳柳岐、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姚利芬,北京科學中心副研究館員張英姿,著名少兒科幻作家、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協會理事、全國少兒科幻聯盟四川中心副主任何明瀚等專家蒞臨活動現場。活動由知識出版社總編輯張京濤主持。
好的科普科幻作品可以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引領他們走入科學世界。發掘少兒科普科幻創作與出版的潛力,推廣優秀科普科幻作品,能夠更好地推動科普科幻作品高質量發展,助力青少年想象力及全民科學素養的提升。本次活動邀請了著名的科幻作家、評論家、教育家等,以少兒科幻作品《恒星異客》系列為例,共同探討、發崛少兒科普科幻創作出版的意義,探索發展科普科幻教育的新方向和新路徑。《恒星異客》是一部以中國孩子為主人公的“太空史詩”少兒科幻作品,有著濃厚的中國元素。書中講戰爭,講和平,講理解,講人類,講宇宙,講未來。從細節到大局,《恒星異客》為孩子們構建了一個極其真實又恢弘的宇宙體系。《恒星異客》的立體多元和深層意蘊呈現,為國內科普科幻出版發展提供了新的借鑒。
劉祚臣表示,科幻承載著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雙重任務,積極推廣科幻文化,發展科幻教育,打造科幻產業生態是當下的重要課題。何明瀚的《恒星異客》是寫給中國孩子的科幻啟蒙之作,前沿的科學概念,非凡的想象力,扣人心弦的故事,以及充滿中國元素的表達,使它在紛繁的少兒科幻作品中獨具魅力。希望各位多多關注像何明瀚這樣的中國青年科幻力量,關注“鯤鵬青少年科幻文學獎”,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愿與各位一道為我國科幻出版和科幻產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王晉康認為科普科幻教育應以活動形式大量開展。活動在教育教學以及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科普科幻教育,既有趣,又能實踐操作,天然就具備適合開展教學活動的特點,如可以開展“《恒星異客》我來畫”的繪畫活動、“星際文明哪家強”的辯論活動、 “《恒星異客》舞臺劇”的表演活動等。一部好的科普科幻作品,是能通過各種活動,把各個學科有機、生動地聯系在一起,讓教育“活”起來的。
劉慈欣認為有一門基礎教育領域尚未涵蓋的學科——未來學,應該首先被列入科普科幻教育的體系。我們必須引導青少年思考:未來世界會是怎樣的?它還有可能是別的樣子嗎?我們可以適應或改變未來嗎?為了讓未來更美好,我們可以做些什么?這就是最基本的未來學思維。可以說,未來學和科幻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的。何明瀚的《恒星異客》,以一個“星際女孩”的成長史為線索,向小讀者們展示了一幅浩瀚璀璨的、宇宙格局下的未來圖景。這樣的作品中,可以挖掘和拓展的主題、內容就非常多了。
吳季談道:“如果要講規律性和獨特性的話,少兒科幻必須做到語言和故事內容能配合讀者的年齡段,《恒星異客》就具備這種獨特性。”他還重點談了關于科幻作品科學正確性的問題,他認為硬科幻作品當中的科技內容只要不違反科學的基本規律就是可以被接受的,“從數學、物理、化學的普適性,生物演化的邏輯性,以及科技與社會文明的相關性來看,科幻作家在創作的時候應該給予關注。這是我的呼吁。個人認為,只有符合這些規律的作品才更有生命力,在這些規律的指導下仍然有很大的創作空間和想象空間,但是需要我們用創新的思維來努力探索。”
丁以繡認為《恒星異客》有三個方面的特點,第一,以科學為指導,在知識性和可能性之間找到平衡,創作出迷人的科幻世界;第二,以校園和家庭生活為中心,在藝術性和真實性之間鋪陳故事,創作奇幻又真實的小學生活;第三,以塑造健康完善的人格為靈魂,在教育性和趣味性之間尋求契合,創造出令人神往的精神世界。
王泉根在會上表示:“科幻文學是向前看的文學,是出于人類對自身生存危機意識與災難的恐懼而產生的,是出于人類對自身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價值追求,科幻文學的目標是追求人類生命的永恒,科幻文學的美學本身在于建構新的世界觀。科普科幻的興衰起伏與國運相連,與國民的科學啟蒙相關,與青少年的教育密切相關,出版社要做好科普科幻教育,要找準作品,《恒星異客》就很不錯。我認為,少兒科幻應當與校園生活相融合,與成長相結合,與文學性高度契合。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主要看三個方面:一是要有好看的故事,小孩兒就是要看故事,《恒星異客》里面故事套故事,關鍵的時候停下來了,欲知下回如何請聽下文分享;二是要寫好人物,要有記得住的人物形象,書里面塑造了何小希這個人物和他的父母親;三是思想性,少兒科幻使人感動很不容易,使人感動就是它的思想性的體現。”
吳巖在會上強調兒童科幻創作、出版及教育的重要性,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工作。隨著科技和時代的發展,人類即將進入一個重大變革的時代,這引起了人們的恐慌和擔憂。科幻文學能夠反映和表達這個時代的狀況,對人們理解和應對這個時代的變革具有重要意義。他還高度贊賞了那些投身于兒童科幻創作領域的作者,他們愿意將自己的想法和對科技、對時代變化的認知寫成故事傳達給孩子們。期待這些作者能寫出更好的作品,也期待在出版和課堂教學方面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韓松主要從情節構思、人物塑造和語言風格三個方面盛贊了少兒科幻叢書《恒星異客》。發言稱其是一部風格獨特、構思奇特且大膽的科幻作品,將整個宇宙銀河作為背景,聚焦在地球上的外星人家庭和主人公小希的故事。該書的語言出色,既適合小讀者理解,又融入了幽默感,機智而風趣。該書的情節曲折、震撼,具有教育意義和娛樂感。
李曉東認為科普科幻教育應以想象力和創造力為核心開展。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激發跟“問題界定的方式”有關。如果我們有了扎實的科普教育,再通過科幻思維的引導,想象力和創造力就能迸發出來。作為科普科幻教育的重要資源,科普科幻的文學作品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培養著一代代讀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恒星異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單講設定,書中很多問題都是事先沒有界定好的,也都是能激發人從多種不同的知識體系中吸納知識,然后去解決問題的好引子。當一個讀者試圖去解決作者所提供的問題的時候,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被調動了起來。”
崔昕平結合具體數據,展現了科普科幻作品在少兒圖書市場的熱度。她表示,少兒科普科幻讀物迎來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我們也看到了書業的多種努力。當然,對于少兒科普科幻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對創作者也提出了重要的要求,比如故事性、知識性、趣味性兼具,要凸顯童趣表達和科普知識更自然的融合,要以科普知識為基礎展開想象,要兼具多重文學屬性,最終所達成的效果應該是扎實可靠的科普知識和童心童趣的可讀性的有機融合,這個將是我們可以展望和期待的。
郭艷認為科普和科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寫作,要在科普閱讀對象細分和定位的基礎上開展科普教育。科普與科幻教育的側重點不一樣,科普和素質教育中其他的實際動手能力和認知客觀世界是相銜接的,而科幻更注重母語學習以及想象力的培養。她分享了幾個關于少兒科幻創作的特殊性:“一、要厘清少兒和科幻這兩個關鍵詞。少兒科幻必須是以少兒為文學主體并具有科幻創作特征的作品。少兒科幻創作的讀者定位非常重要,要關注分級閱讀的彈性和家長的讀者群。二、少兒科幻創作兒童主體性、文學性、科普性。《恒星異客》的主人公是兒童,講述的是兒童視角下的宇宙、世界及其未來。兒童主體性在兒童作品中最重要的表現是成長性,如果在一部少兒科幻作品中非常好地體現了成長性是非常棒的。”
周群談道:“從2016年到現在,我很幸運,見證了科普科幻,特別是科幻教育的發展,而且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眼見到了少兒科幻創作的發展。現在科普科幻教育落地有以下幾個路徑:第一,立足課堂;第二,全學科讀寫;第三,課后服務;第四,請進來和走出去結合;第五,家校共育。”
王衛英主要從創作與出版的角度發表了意見。 “我們看了很多作品,都是關于小男孩和他的團隊的故事,但是何明瀚的作品與眾不同,他架構了星際女孩,以及她的家庭和她所在學校的故事,這是成功的架構思路。關于傳播的問題,大百科做的這個事情非常好,這樣一家大型出版社也開始做科幻,從眾多的作品中遴選出《恒星異客》,這給了作家一個很高的起點,接下來建議可以多元化轉型,比如說廣播劇、話劇、動漫、短視頻,包括走出去。”
徐揚科在閱讀了《恒星異客》之后表示:“中國針對青少年的科普科幻的圖書有,但是短、中篇較多,這么宏大的圖書系列比較少見。首先針對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對于科學素養的培養是有很大作用的。因為對青少年來講,沒有一定科學素養對科普科幻小說是很難理解的。科幻小說還是基于人類對科學知識的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想象和無限的遐想,讓科幻用文學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是科幻文學的真諦。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中國科協一項重要的工作,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培養,這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恒星異客》系列特別適合打造品牌和IP進行大量的傳播,這種成本的投入是值得的。”
超俠表示,《恒星異客》達到了趣味性和文學性的統一,而且融入了作家自己真實的生活。書里面的何爸爸也是寫科幻小說的,大概也是從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感知到了一些靈感。“何明瀚的創作觀點跟我很類似,首先是要寫一個好看的故事,要一直吸引大家看,再把科普融入其中進行傳播。我建議我們可以做各種各樣的兒童科幻方面的普及,一方面可以很深入地做,另一方面可以進行廣泛的傳播,只有基數足夠大的時候才會產生出精品。”
陳柳岐談道:“科普科幻教育要從活動到課程,最后要到教材,這個脈絡是我這十多年工作的體現。科普科幻教育確實剛剛嶄露頭角,確實有很多困難,不管怎么樣,我認為現在應該去鼓勵每個學校推廣科普科幻教育。關于《恒星異客》這部作品,我的孩子是五年級小朋友,也是小女生,這幾天在癡迷地閱讀這部作品,我認為這部書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教育性和娛樂性,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
姚利芬分享道:“這套書講的是外星人進入地球,跟地球的碰撞,中間以何小希為樞紐,形成了兩條線索,一條鏈接各種各樣的外星人,包括何爸爸,另外一條線索是通過何小希鏈接學校、家庭生活,中間的暗線是何小希的成長史。總體來說線索設計比較成功,故事比較注重跟中國兒童成長的路徑契合。書寫兒童世界的友誼、家庭、身份、忠誠、歸屬感等等,這些都是小說探討的核心概念。這套書對外星人的塑造比較成功,如何把地球人和外星人的“同”和“異”寫出來很不容易。進入像《恒星異客》這樣的具有多重書寫意義的書籍,并參與到其中的活動和思維模式中,相信孩子也會獲取生命本性完善的別樣途徑。”
北京科學中心是一家科普場館,是首都科普的窗口和前沿陣地,張英姿主要從場館開展科普科幻教育這個角度談了她的看法:“首先科技館開展科普科幻教育,它的獨特優勢是具有開放、自由、社會化的教育環境,有豐富的展覽展廳資源,具有形式多樣的活動資源,包括場館的科學課,特色的活動等等,有多元的館校合作,館技合作的交流合作平臺。場館的科普科幻教育與少兒科普科幻創作的面向對象和培養目標是一致的,比如說都是面向青少年,注重興趣的激發,注重跨學科的融合,注重探究式學習等等,優質的科普科幻作品也是場館教育活動的素材和源泉。比如《恒星異客》這部作品,我們可以嘗試截取邏輯性特別強的某一段,適合設計到場館的科學活動中來,再通過一定的人物、地點、事件來展開。”
何明瀚從一個少兒科幻作者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體會:“任何形式的藝術創作,只要它在創作時就明確地要面向少年兒童,就天然地需要創作者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一部好的少兒科幻作品,在追求藝術性的同時,還必須兼顧教育性。我認為科幻教育一定要把科幻和中小學,尤其是小學校園有效結合,讓科幻成為基礎學科教育的配套內容。像《恒星異客》這種故事性很強,篇幅也很長的作品,探討的主題、涉及的知識、包含的思想都是比較豐富的,可以用各種方式變成教育素材。《恒星異客》的主題是人類彼此之間無法心靈相通這一千古難題。這套書中講各種各樣的外星人,講一場殘酷的星際戰爭,講種族之間的分歧與溝通,其實都是在反思人類。我們要如何克服自己的先天不足,真正走向理解與和平?腦機接口能不能解決我們的溝通問題?還是會造成更大的麻煩?人工智能到底是彌補人類溝通問題的良藥,還是人類對數學過度依賴的延續?這些更大的命題,又都可以被拆分成一個個的小命題,融入各個學科的配套內容當中,讓孩子自主地去整合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