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簡論“心靈現實主義”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3年第6期 | 宋家宏  2023年12月04日15:12

    內容提要:當前,從西方引入的“心理現實主義”這一概念,在闡釋與運用的過程中處于矛盾與混亂的狀態?!拔逅摹币院?,自魯迅開始,中國作家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向人的心靈世界挺進,發展、創造了“心靈現實主義”小說,延續至今,蔚為壯觀。這些中國現代作家創作的作品,并不能完全用西方的“心理現實主義”來闡釋。深入人的心靈世界,整體把握人的性格與氣質、情感與情緒、感覺與知覺、意志與意識等心靈內涵,在挺進人的心靈世界的同時,重視中國讀者的審美趣味,遵循人的心靈世界與外部世界的生活邏輯關系,在整個敘事策略上有明顯的現實主義特征,這是“心靈現實主義”的顯著特征。

    關鍵詞:心靈現實主義 心理現實主義 心理小說

    五四以后的中國新文學,在延續并豐富、發展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同時,開始接受現代主義文學影響。作家們立足于中國社會現實需要,并尊重中國讀者的審美傳統,逐步創立了“心靈現實主義”文學,對文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對中國作家創立的“心靈現實主義”文學用西方文學的“心理現實主義”理論闡釋,并不能恰當地解讀這些作品,更難以推動這一文學的發展。因此,對“心靈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作深入的研究非常必要。

    自19世紀到20世紀初,歐洲出現了一大批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和作品,使基于“摹仿說”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抵達了一個從未有過的高峰,奠定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原則和規范?,F實主義,要求逼真地反映以人為中心的現實生活,按照客觀世界固有面貌、現實生活邏輯,描寫生活中已經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人和事,審美地反映社會現實,特別強調細節、環境的真實描寫和典型人物的塑造?,F實主義重在關注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的信中說:“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雹龠@成為現實主義的經典概述。

    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也在不斷吸收新的營養,形成了眾多具有“現實主義”血緣關系,具備現實主義重要特征的后代,構成了“現實主義大家族”。如新新聞主義、新寫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想現實主義,等等。還有很多提出了概念而未加論述的“現實主義”。

    在現代哲學和現代心理學的引導下,文學藝術從對人與外部世界的關注,轉向對人的內心世界的關注。作為創作方法的現代主義文學由此漸成潮流,特別是意識流小說的出現,使文學對人的內心世界的探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連同現代主義文學在藝術表現手段上的一系列創新,使現代主義文學與現實主義文學相比,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現代主義文學儼然成了現實主義文學的反叛者、對立物。在從現實主義向現代主義推進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被統稱為“心理小說”的作家作品,這些作家作品從質的規定性上看,有的仍屬于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有的則屬于現代主義創作方法。

    中國從五四時期開始引入了“心理小說”這個概念及作家作品,在介紹它時,初期并不深入、準確。那時,概念的混亂是一個較普遍的現象。新時期文學開始,又一波西方文學翻譯、介紹浪潮涌起,心理小說再度成為熱潮。翻譯介紹外國文學的袁可嘉等先行者引入了“心理現實主義”②這一理論概念,成為當時“現代派”討論的一個熱點,許多同類及類似的作家作品在這一概念下被解讀,也引起了創作界的響應,成為1980年代后中國文學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現象。但在運用這一概念評析作家作品,在解釋這一概念的過程中,卻發生了完全不同的理解,出現了越來越混亂的狀態,甚至它的歸屬何為?到現在還是一個問題。張懷久先生在《心理現實主義小說及其理論》一文中總結:“何謂心理現實主義?評論界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意義上使用這個名詞。一是指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即在嚴格遵循外部世界客觀真實的基礎上,加強人物的心理刻畫,通過對人物心理的精細分析,去反映社會精神演變的現實。一是指與現實主義傳統相對的現代主義手法。即摒棄對外部世界客觀真實的描繪, 直接進入人物的‘心理的現實’, 通過人物意識的躍動、內省經驗的表述,來表現主觀的真實,并借以間接地感知社會現實?!雹鬯谖恼轮兄鲝堅谇耙环N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閱讀一些運用到“心理現實主義”的評論,大多數論家也是立足于這個意義之上,即把“心理現實主義”看作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之一種。于是,不僅陀斯妥耶夫斯基是心理現實主義者,托爾斯泰、屠格涅夫、赫爾岑,甚至契訶夫,有時還加上果戈理,都成了心理現實主義者。

    袁可嘉等學者在最初引入、介紹“心理現實主義”這一概念時,是將其歸屬于現代主義思潮的,認為心理現實主義作家強調表現內心的生活,表現作者或人物的主觀感受,深入表現“心理的現實”,是與批判現實主義相抗衡的文學流派。山東師范大學何雪凝的博士論文《心理世界的藝術呈現——中國現代心理現實主義小說研究》在厘清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心理小說”線索,以及對相關理論、概念的梳理方面做得相當扎實,并將“心理現實主義”這一概念也歸屬于現代主義創作方法之下,還開掘出了一些過去不被提及的作品,但在論述中套用西方“心理現實主義”的理論,把一些本不屬于現代主義的作家作品也歸于其下,泛化應用了這一概念。

    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許多學者和讀者就注意到統稱為“心理小說”的作家作品中,有兩類明顯不同的作品,有的應歸屬于現實主義,有的應歸屬于現代主義,必須對它們進行創作方法上的區分。溫儒敏教授不用“心理現實主義”這個概念,而分為“心理寫實小說”與“心理分析小說”,前者歸屬現實主義,后者歸屬現代主義。柳鳴九先生則將心理小說分為“心理現實主義”與“心理現代主義”,他所編的《法國二十世紀文學景觀》并列這兩類作品,各自的特征和歸屬從命名上已經清楚,但卻與從西方傳入的、被袁可嘉等先生解釋過的“心理現實主義”相混淆,以至相反。

    這些年學術界對創作方法的理論研究已經不是一個熱點,關于“心理現實主義”概念使用上的混亂現象依然存在。創作界在現實主義基礎上吸收現代主義因素,甚至將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融為一爐,又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產生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如何對這些作品從創作方法上給予理論總結,并進一步引導創作的繁榮,評論界顯得特別無力。理論研究的失語,迫使一些作家自己從創作方法上來解釋自己的作品,如閻連科說自己的作品是“神實主義”,范穩則說自己的作品是“神靈現實主義”,他們的作品都立足于現實,又有向內深入探尋的特征,評論界卻無力解析,由作家自己來解釋,這是理論研究的尷尬。

    “五四”以后,自魯迅開始,中國作家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向人的心靈世界挺進,發展、創造出了“心靈現實主義”小說,延續至今,蔚為壯觀。這些中國現代作家創作的作品,并不能完全用西方的“心理現實主義”來闡釋。從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實際出發,尊重袁可嘉等學者從西方引進,并且已經作出闡釋的“心理現實主義”既定含義,提出“心靈現實主義”的概念,把從現實主義文學傳統中生長起來,并在現代主義潮流中逐漸成長壯大的心理小說,從內涵與藝術表現上分為“心靈現實主義”和“心理現實主義”,對結束“心理現實主義”這一概念在理解與使用上的混亂,在評論中讓不同的作家作品各歸其位,對引導作家的創作,推動中國當代小說的發展非常必要。

    19世紀中葉以后,一些現實主義作家在刻畫人物性格的同時,開始涉及人被壓抑的心理痛苦和精神危機,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現代化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的精神危機也越來越突出,科學與理性并不能解決人的生存中的種種問題,人對自己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人也越來越不認識自己。弗洛依德創立的“精神分析學”把對人的認識推進到了人的潛意識暗區?,F代主義文學作為一種潮流的涌起,與現代心理學的這一發展密不可分。特別是“意識流文學”,從亨利?詹姆斯開始,福克納、伍爾夫、普魯斯特、喬伊斯等,形成了龐大的群體。它與現代心理學關系最為密切,其理論背景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是其重要基礎。亨利?詹姆斯的哥哥威廉?詹姆斯就是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是意識流心理學的創始人,亨利?詹姆斯的小說受其兄的影響很深。而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又從敏感的作家創作中獲得了營養,如弗洛伊德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得到“精神分析學”的例證,他曾寫下《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弒父者》一文,來分析其父子關系和心理問題。這些理論及創作對五四以后的中國作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東西方對人的心靈探索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西方人長于邏輯的、理性的分析,逐漸形成了流派眾多的現代心理學,一層層挺進到人的意識深層,對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人則長于整體的把握、體悟與感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心”是一個重要概念。人的精神領域被高度重視,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信,無不關乎心靈世界。宋明形成了儒家的“陸王心學”。南宋陸九淵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雹芡蹶柮饕蚱洹靶膶W”而成為“圣人”。儒家“心學”把中國文化對人關注的目光引向了人的內心世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儒家“心學”的目的是提升人的道德修養,是“修身”的路徑,建立守禮、內斂、規范的理想人格。儒家文化壓抑人的個性,人只是倫理秩序中的抽象符號,而非獨特的具體的個人,這與文學藝術要深入關注個人的內心世界有內在沖突。因此,對文學創作關注個人的內心世界影響有限,但畢竟因儒家“心學”的存在,對“人”的理解更加完整了。而且,儒家“心學”是從群體的倫理要求出發,往往是從整體把握、感悟來理解人的內心世界,雖未形成認識論體系,對理解人的內心世界從思維方式上還是有重要影響。

    心靈,指的就是人的內心世界,是整體把握的對象。心理,則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形態,可以條分縷析地分為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心理特征。心理更具理性的成分,是科學主義研究的對象;心靈,則更具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是感知、體悟,整體透視、把握的對象。要“分析”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甚至往往一“分析”就顧此失彼。心理分析,適用西方的“心理現實主義”文學;心靈透視,則適合于五四以后中國作家發展、創造的“心靈現實主義”文學。心理現實主義用Psychological Realism來表示,心靈現實主義則可用Spiritual Realism對應,不過spiritual與psycological不像漢語中的“心靈”與“心理”區別這么大。什么才是最準確的翻譯?還需要求教于方家。

    魯迅,是中國“心靈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作家,是“心靈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基于中國社會現實“啟蒙主義”的要求,以現實主義為基礎,吸收現代主義的營養,在五四新文學誕生之初,就創作了一批產生重要影響的心靈現實主義作品。新文學的開篇之作《狂人日記》就以內心獨白的方式,突進到人物的心靈世界,這是中國以往的小說從未有過的直接透視人物心靈的藝術精品。作家并不去描寫孤立存在的“狂人”的“心理現實”,而是描寫狂人心靈與現實社會的密切關系。這篇作品論家都用魯迅吸收了象征主義來解釋,這是從人物的象征意義來說的,若從人物的心靈探索來看,它是最典型的“心靈現實主義”作品。

    魯迅描寫知識分子的“三部曲”《在酒樓上》《孤獨者》《傷逝》,都寫于五四高潮過去之后,魯迅正經歷精神上深刻的苦悶與彷徨,這三篇小說都在透視人物的心靈世界,也在剖析作家自我的精神領域,與藝術手法上更具現代主義文學特征的《野草》類似,是典型的心靈現實主義作品。三部作品主人公都是首先覺醒的知識分子,而他們全都歸于毀滅,他們的悲劇命運是強大的舊勢力所造成。《傷逝》一開篇就是涓生面對子君逝去的悔恨與悲哀,但他心靈里卻早已陷入無路可走的絕望之境?!对诰茦巧稀返膮尉暩υ浭莻€奮斗的勇士,在強大的舊勢力壓迫之下,變得渾渾噩噩,小說集中寫的是他喪失斗爭精神、意志消沉之后,心靈上的痛苦?!豆陋氄摺返奈哼B殳,現實的勝利卻以精神的失敗為代價,他的內心處于極度痛苦之中,暗夜中那受傷的狼似的一聲長嚎,正是他孤獨的心靈痛苦的宣泄,小說直接用“孤獨者”來命名。此外,魯迅的短篇小說《白光》,曾被一些論家當作“心理現實主義”作品來分析,這樣的套用并不合適,小說中幻覺與現實交融的手法,夢想十六次破滅后的焦慮與苦悶,主人公陳士誠的死因之謎,確實帶有更重的現代主義小說特色,但其內心世界與社會現實生活關系之緊密,細節描寫的現實真實性,仍然是一篇現實主義特色鮮明的心靈現實主義作品。

    魯迅先生之所以成為中國“心靈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者,首先是他對傳統文化有深厚的積淀,在五四新文化個性解放的浪潮中,又破除了儒家“心學”內在的矛盾,使他對個人心靈的感受與把握得心應手。其次,他的“啟蒙主義”創作目標,使他堅守著批判現實主義的原則與規范,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安特萊夫、契訶夫、果戈理等是他熟知的作家。魯迅自然地在這些作家探索的基礎上,繼續前行。第三,他的“拿來主義”“博采眾家,取其所長”使他并不排斥現代主義,相反,他曾翻譯《苦悶的象征》等,對現代主義有深刻的理解,從中吸取營養。對“精神分析學”等現代心理學,對心理現實主義作家的作品他多有了解,但他寫小說的目標是要讓更多的讀者去讀,因此,他的小說藝術要適應中國讀者的審美趣味。這使魯迅先生在中國新文學的起步階段就發展、創立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心靈現實主義”文學。

    本文提出的“心靈現實主義”,歸納總結于魯迅先生開始的中國現當代作家的文學創作,要求真實地展現以人為中心的現實生活,按照現實生活的基本邏輯、特有面貌,真實地描寫生活中已經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人和事,在注重細節、環境真實描寫的同時,透過人物性格,由外向內地突進人的心靈世界,審美地把握人物心靈與外部的關系,深切關注人的心靈世界成為文學作品的主要內容。

    要給“心靈”下一個世所公認的定義很困難,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以及二元論者都各有說法,但它與人的物質身體存在密切相關而又根本不同卻是共同的認識,當人的物質生命現象存在時,它是與人的物質存在相區別的人的性格與氣質、情感與情緒、感覺與知覺、意志與意識等精神現象的總稱。當人的物質存在消失后,人的精神現象也既“心靈”是消逝了,還是歸于何方?另當別論。好在我們并不對它作深入的哲學上的辨析,更不作宗教上的解釋,只作文學上的探討。最簡潔的辦法就是將人的外部世界稱為“外宇宙”,而將人的心靈世界稱為“內宇宙”;它極為豐富,并有著自己成長與發育的過程與規律,也是一個探索無窮盡的世界。

    對“內宇宙”的開掘,對心靈或者說精神世界的探索,是20世紀世界范圍內現代主義文學的顯著特征。對“內宇宙”的探索,“五四”時期的作家們已經開始。魯迅之外,還有郁達夫等作家,1930年代形成的京派作家也作出了顯著的貢獻。京派創作的目的在于“洗刷人心,再造靈魂”,觀念上就導向進入人的心靈世界。沈從文的小說在浪漫抒情的筆墨中,深入人物的心靈深處?!哆叧恰钒汛浯湫砸庾R的萌動與愛情的憂傷作詩意的描寫,使這一心靈深處的意識沒有像心理現實主義小說那樣幽暗,變得抒情而明朗。《丈夫》寫辰河美景中船上丈夫心靈由麻木而覺醒的過程,做為丈夫的性的沖動而不可得,是覺醒的內在驅動力。但這一切又寫得內斂、含蓄,讀者可意會而不易言傳。沈從文是以京派的風格來完成心靈現實主義的小說。吳組緗是一個在我們的文學史上被低估了的作家,他與左翼和京派皆有交往,文學史上多評述他那些被稱為“社會剖析”的小說,而對他具有鮮明心靈現實主義的小說少有論及?!肚娭裆椒俊方沂玖艘粋€終身守寡的女人被壓抑的性意識沖動,鬼氣森森的環境描寫與她的心靈世界融為一體,是這篇小說的動人之處。廢名與吳組緗的風格迥然相異,早年的《浣衣母》已經涉及受壓抑婦女孤獨的心靈之苦,之后的創作越來越多地抒寫人性之美,刻意描繪純樸的鄉風和優美的人物心靈,《橋》的詩情畫意也是心靈現實主義的一種風格。

    1970年代末的“傷痕文學”重新拉開了心靈現實主義的帷幕。從魯迅的《傷逝》到盧新華的《傷痕》,雖然因后者描寫的稚嫩而難以企及前者的藝術高度,但都揭示了不同時代人的心靈創傷。《傷逝》寫出基于個性解放,新生的男女愛情被毀滅造成的心靈創傷,《傷痕》則寫出非正常的社會給固有的人倫母女感情造成的心靈創傷,兩篇小說的開篇都是主人公處于悔恨與悲哀之中。此后,關注人的心靈世界漸成文學創作的重要現象,魯樞元先生曾以“向內轉”來概括新時期文學創作,盡管這一概括并非十分準確,卻也抓住了其重要特征,同時也就抓住了心靈現實主義的重要特征。那些被稱為現代小說、先鋒小說的作品其中一些是應該用心靈現實主義來解釋的。特別是那些現實主義特色鮮明,又轉向內心世界的作品,只能用心靈現實主義來評析。張賢亮那批描寫一個知識分子在非人的環境中內心所經歷的苦難歷程,不僅是肉體上的饑餓、非人的勞累,更是心靈上的屈辱、孤獨和性的壓抑,它不僅造成了身體上的創傷,更深刻的是刻骨銘心的心靈創傷,動人之處正在于此。劉恒是一位出色的心靈現實主義作家,《白渦》描寫周北路本能的“愛欲”與社會功名的沖突?!豆啡盏募Z食》里曹杏花求生力量強悍卻使她心靈世界變得粗糙、卑微,完全喪失了應該具有的崇高、莊嚴的意味。《伏羲伏羲》里王菊豆和楊天青難敵性誘惑的魅力,墮入亂倫的深淵,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偷偷品嘗情欲的歡樂與恐懼。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的頒獎辭中出現了“幻覺現實主義”一詞,幻覺現實主義是一種超現實主義,是典型的現代主義文學,它并不關注客觀外部世界,而是用現實的手法描寫夢境和幻想,莫言與此有很大區別,他是把現實置于夢境和幻想、感覺之中,其核心指向仍然是外部現實。他的許多作品均可用心靈現實主義解釋。

    向內轉,深入人的心靈世界,同時又寫出人的心靈世界與外部世界的密切關系,這是心靈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特征之一。

    人的心靈狀態,也即“內宇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結構, 長于整體把握的中國傳統文化難以說清,只能借助長于邏輯分析的西方心理學才能理解。心理學告訴我們,它由性格與氣質、情感與情緒、感覺與知覺、意志與意識等構成,僅在意識中又還有顯意識與潛意識之分,它們并非秩序井然地存在,而是交錯雜糅,迷蒙混沌,深不可測,但為了分析、論述的方便,我們可以把上述四組心靈要素看作是由淺入深的狀態。

    性格與氣質,是心靈狀態最顯在的存在,是與“外宇宙”聯系最密切的要素,是自我以及他人最容易感受到的心靈元素。傳統的現實主義作品對人的心靈描寫集中于這個層面,塑造獨具個性又具有廣泛典型意義的人物,是現實主義作家的追求,他們也會涉及人的情感與情緒的心理描寫,但也是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的。這是一些有較豐富的心理描寫的作品仍然不能稱為心靈現實主義作品的原因。現代主義文學不以此為終結,而是在現代哲學與現代心理學的引導下繼續向人的心靈深度挺進,深入到感覺與知覺、意志與意識深層,還開掘進入人的潛意識暗區,為讀者呈現出心靈深處的“現實”,也即心靈深處的真實描寫,這才是心理現實主義的“現實”的本來含義。

    五四以后的中國作家,在初步理解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之上,對人的理解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但在文學作品中,大多數仍然對人的心靈以整體把握的方式進行。郁達夫及創作社的作家們,人物性格的刻畫已經不是他們的追求,而重視自我表現,主張“主情”的文學,以情感為文學的中心內容,突破了“性格”層面,把情感與情緒推崇到了文學藝術的中心地位,在人的心靈世界中探索得更為深入。以情感為中心,又融入了人的非理性,人的意識、無意識深層暗區,它們常常又被情感與情緒的表達所淹沒。這樣整體把握人的心靈狀態,卻又有西方心理學的背景,在《沉淪》中表現得非常鮮明。

    劉吶鷗、穆時英、施蟄存的“新感覺派”,有更濃重的“現代”特色,對人物的心靈把握又推進了一層,進入了感覺與知覺層面。人物性格模糊,情感淡化,直接描寫人的感覺。但他們與西方的心理現實主義文學還是有一定區別,在藝術表現上沒有像意識流小說那樣走得更遠,包括施蟄存《春陽》一類的小說,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仍有明顯的保留,小說有淡淡的情節,內心獨白也還是作家處理過的遵循了外部語言的規則。能寫好感覺與知覺的中國作家不多,莫言最初的作品就顯露了他過人的才華。《透明的紅蘿卜》一經發表即引起熱烈反響,小說進入了一個孩子受壓抑的心靈世界,在常態的生活中他已經喪失了感覺,連痛感也喪失了,但在獨處的天地里,他有著超乎常人的感覺能力。這是一篇外部世界已經被主體心靈感覺化了的小說。隨后的《紅高粱家族》所描寫的感覺與知覺依然濃墨重彩,又進一步向生存的意志與意識挺進,生命意識、性意識獲得強大的張力,先是體現于性愛歡悅,然后體現在民族意識覺醒的反抗意志。情緒與情感、感覺與知覺、意志與意識融為一體,是中國作家整體把握人的心靈世界的典型代表作品。

    意志與意識,尤其是潛意識,是人最深層的心靈元素,也是最難把握描寫的元素。郁達夫等作家從五四以后就開始進入這個領域,許地山的小說深入到了人心靈深處的宗教意識,這與他是一位對宗教有深入研究的學者密切相關?!毒Y網勞蛛》表達的是人生的苦難意識、悲劇意識,卻在宗教意識里獲得拯救。魯迅為蕭紅的《生死場》作序,稱其“表現了北方人民的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⑤,小說動人之處正在于她涉及了人的求生意志,強烈的求生意志在艱難的生存環境壓迫下,群體性地陷入情感麻木,又在異族入侵的鐵蹄下,從麻木中覺醒、奮起。七月派小說的代表作家路翎,對人的心靈世界豐富性、復雜性的開掘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饑餓的郭素娥》不僅寫女主人公物質的饑餓、肉體的饑餓,更寫出她精神的饑餓,性意識受壓抑的沖動,由此暴發出原始生命的強力、反叛惡勢力的頑強意志。張愛玲對人的深層意識描寫有獨到貢獻,《紅玫瑰與白玫瑰》寫的是佟振保多向度的性愛意識與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形成的心靈沖突。名篇《金鎖記》不僅寫出了主人公曹七巧瘋狂的占有欲、報復欲,還寫出了她性壓抑后對兒子有亂倫的潛意識。1980年代初及之后一段時間,相當一批作家的作品都涉及性意識的描寫,包括向來沉穩的王安憶也寫過“三戀”。劉恒更把性意識沖動的強烈與人倫關系造成的巨大壓力,作為小說的核心內容來展現,情欲突破人倫禁忌帶來歡樂與恐懼。

    中國作家在對人的心靈各層面元素的把握時,往往又都是以整體把握的方式完成,描寫時也往往是整體性的,很少有單獨對某個層面進行探索與描寫的方式進行。這一特征與西方的心理現實主義文學有明顯的區別。

    西方文學的“心理現實主義”之所以歸屬于現代主義文學,不僅因為其探索人的心靈世界深度的不同,還在于其藝術表現手段的大幅度創新。為了傳達人物或者作家對外部世界獨特的個人感覺,為了真實地表現人物那瞬息萬變稍縱即逝的意識流動,為了呈現潛意識那幽暗之區的“心理現實”,現代主義文學打破了人的外部世界的生活邏輯,創造了象征、夸張、變形、內心獨白、意識流等藝術表現手段,幻覺與實感的交錯、夢境與現實的雜糅、語言的無序流動等等來表現他們對心理世界的探索。

    史傳文學和評書傳統養成了中國讀者對敘事文學的審美趣味,他們對現實主義所描寫忠實于人與外部世界生活邏輯的作品更感興趣,完全背離現實主義表現手法,不顧現實生活邏輯的作家作品不會受到讀者長久的歡迎。因此,“五四”以后的中國作家一方面深入探尋人的心靈世界,同時所描寫的人物心靈世界又與外部世界有著密切的現實生活的邏輯關系。這就是中國作家所創造的“心靈現實主義”仍然歸屬于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重要原因。

    魯迅的《狂人日記》全然采用人物內心獨白的方式,似乎很“現代主義”,但狂人的言行與心靈又完全符合一個被迫害狂精神病人的現實生活邏輯?!秱拧放c《孤獨者》《在酒樓上》等作品現實生活的邏輯性就更加鮮明了。穆時英等作家的“新感覺派”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更多地吸收現代主義的方法,但施蟄存以《春陽》為代表的那幾篇“心理小說”還是保留了一定的故事性和現實生活的邏輯性,他們的作品與日本的“新感覺派”有明顯的區別。張愛玲在探索人的心靈世界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現代心理學及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對她有深刻影響,但她的作品又讓讀者感覺到現實主義的鮮明特色,甚至讀出了某些《紅樓夢》的韻味,不僅語言表達,在整個敘事策略上都有明顯的現實主義特征,即使是《金鎖記》那樣深度開掘人物心靈意識暗區的作品也如此。1980年代的先鋒作家一度曾試圖與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揮手告別,在藝術表現上刻意求新,更多地吸收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但是不久之后大部分先鋒作家也開始“轉型”,在敘事策略上回歸現實主義。也就是在挺進人的心靈世界的同時,重視中國讀者的審美趣味,遵循人的心靈世界與外部世界的生活邏輯關系。“轉型”成功者受到讀者的歡迎,他們的作品其實應該用“心靈現實主義”來理解。未能“轉型”的也就失去了更多的讀者市場,有的作家作品應該用“心理現實主義”來解讀,如殘雪的作品。

    魯迅開創的中國“心靈現實主義”與西方的“心理現實主義”還有一個重要區別,“心理現實主義”主要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為重要理論基礎,病態心理以及性動力成為作品的重要內容,中國作家創立的“心靈現實主義”則超越了“精神分析學”,著眼于心靈世界的整體把握,也吸收了其他心理學的成果,這一點在1980年代后的創作中表現突出。方方的《風景》最動人的不僅是寫出了粗鄙的原生態生活,而是二哥在這樣的生活中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心靈,以及這樣美好的心靈被毀滅帶給讀者的感傷。劉震云《一句頂一萬句》把特寫鏡頭推向一個群體的心靈世界,這是一群孤獨的、無目的的、沒有彼岸的“沉默”的生命,他們在此岸的現世中苦苦尋找著“說得來”的人,他們相互需要又相互隔膜,是一盤孤獨的散沙。這些作品與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關系已經很淡。須一瓜《淡綠色的月亮》透視人在非常態下不同的內心反應。怯懦還是智慧?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

    魯迅先生開創的“心靈現實主義”,與西方的“心理現實主義”有重要區別,從這一角度出發,重新梳理中國現當代文學小說創作,會有許多新發現,并對當前的小說創作發揮重要作用。

    注釋:

    ①[德]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2012版,第461頁。

    ②袁可嘉:《略論西方現代派文學》,《文藝研究》1980年第1期。

    ③張懷久:《論心理現實主義小說及其理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1年總第75期。

    ④陸九淵:《陸九淵集》(卷22?雜著),鍾哲點校,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3頁。

    ⑤魯迅:《蕭紅作〈生死場〉序》,《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08頁。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文學院]

    [本期責編:鐘 媛]

    [網絡編輯:陳澤宇]

    国产精品社区在线观看| 999国产精品999久久久久久| 亚洲综合精品成人| 亚洲动漫精品无码av天堂|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2021国产成人午夜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白浆久久69|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国产精品jvid在线观看| 92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青青青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 人妻偷人精品成人AV| 日韩精品中文乱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址|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国模私拍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久久精品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99久久99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久久6这里只有精品| 99久热只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17|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 久草视频精品在线| 国产A∨国片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嫩草影院精品免费网址| 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精品精品国产自在97香蕉|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牛牛| www.国产精品.com|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精品日产卡一卡二卡三入口|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区艳妇糸列短篇|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