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國青年漢學家匯聚良渚認知中國
“中國需要認識世界,世界更需要認識中國。”1日在杭州舉行的“良渚論壇”青年漢學家分論壇上,德國波恩大學孔子學院常務院長葉翰識這一觀點成為與會者的共識。
以“新時代青年漢學家眼中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的“良渚論壇”青年漢學家分論壇1日在杭州舉行。參加“2023年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的33國43位青年漢學與國內專家學者圍繞論壇主題,積極探討“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文化絲路”對民心相通的促進作用以及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
“作為德國人,從我的視角來看,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國是一個現代化國家,杭州有很著名的阿里巴巴,上海、北京也都是各具特色的中國城市。”通過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葉翰識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所謂‘百聞不如一見’,一到中國,你就會發現中國式現代化不只是理論的描述,而是真的可以看到、感受到的具體現實。”由此他坦言,“中國需要認識世界,世界更需要認識中國。”
“遠親不如近鄰,哈薩克斯坦和中國的關系非常重要。”哈薩克斯坦總統戰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阿迪力·卡吾肯諾夫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是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交流性倡議,它極大促進了東部的亞太經濟區和西部歐洲經濟區之間的互動發展。各國人民之間的和睦相處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基礎,在他看來,這一倡議還將繼續增強各國之間的合作尤其是人文領域的合作,也必將繼續為促進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做出更大貢獻。
在歐亞太平洋學術協會副主席、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辦公室主任雷佩克看來,今天絲路文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地聯系著各國人民、國家和文化。“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作為文化試點機構之一,在開展漢語教學工作的同時,還重點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如音樂方面會在維也納金色音樂廳等場所舉辦中國的項目,文學方面會定期邀請中國當代作家在維也納展示他們的作品。”
尼日利亞阿布賈大學政治國際關系學系主任謝里夫表示,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中國致力于推動全球治理的態度和決心。“各國人民都是一個大家庭,在地球村中,我們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希望我們可以真正做到‘和而不同’,共同打造更加和諧的世界,促進全球共同發展。”
哥斯達黎加大學哲學院教授菲利普介紹了哥斯達黎加大學推動漢學研究的一系列行動,包括成立拉美漢學研究所,出版中國文化研究系列叢書等。未來,哥斯達黎加大學還計劃推出中國傳統音樂會和書法課、武術課以及傳統醫學課。“希望通過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不僅能各美其美,而且美美與共,最終實現天下大同。”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從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出發,論述了一直到唐朝的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地文明所進行的積極交流。他指出,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中,積極包容的朝代就能促進文化的大發展,這是歷史給我們的啟示,也是“一帶一路”交流互鑒在當代的啟示意義。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陳廣勝分享了三個代表浙江的“文化密碼”:10000年世界稻作農業之源——上山;5000年中華文明之源——良渚;1000年江南文化之源——杭州。
作為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之一,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的“良渚論壇”將于12月3日在杭州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