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多發“過勞死”?
近日,復旦大學公布了一項關于北周武帝宇文邕遺骨的研究結果稱,宇文邕系慢性砷中毒致死。復旦大學韓昇教授分析指出,宇文邕服用五石散導致砷中毒,根本原因是為了強身提神,抵御繁重軍國政務帶來的壓力。周武帝亡年三十六歲,正是鼎盛的年紀,竟頂不住工作壓力,令人喟嘆。
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于人。但無論勞心還是勞力,只要勞得過度,就會導致亞健康,誘發身體疾病。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久、局勢最混亂的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態除了受到戰亂直接影響,頻繁變易的王朝、繁雜艱巨的斗爭,也對當時人的健康狀態造成極大影響。從魏晉南北朝的種種“癥狀”來看,要避免過勞,保持健康,有幾種應對辦法。以魏晉名士嵇康《養生論》中所言,大抵可歸結為“清虛靜泰,少私寡欲”,要養生,不僅要養形,更需養神。
一
精神壓力過大
據《三國志》《晉書》等史料,三國末期和西晉短暫的統一時代,社會環境相對穩定,見諸史料的社會上層人物年壽普遍能活到六十歲左右,高級官員活到七十多歲者比比皆是。永嘉之亂后,王朝淪喪、異族入侵、士族斗爭等因素,給人們造成強烈精神刺激和打擊,史籍中大量記載短命者。
西晉時美男子衛玠,曾祖父衛覬活了七十四歲,祖父衛瓘活了七十一歲(被誅殺,非正常死亡),其父衛恒死于變亂不知確切年齡,但大致可見衛氏家族在遺傳基因方面沒有太大缺陷。八王之亂中,衛瓘家族被賈皇后和楚王司馬瑋聯手誅滅,衛玠僥幸逃走,一路奔波來到江南,二十六歲便病逝了。衛玠自由生長富貴之家,世世代代都是政治顯貴,平流進取、坐致公卿的路子早早地鋪好,誰知一夜之間西晉淪喪、家族覆滅,來到江南又發現王氏家族擅權,一連串的精神打擊,加上居無定所、南北播遷,導致了早亡。
東晉名將謝玄(壽四十五歲)、士族庾翼(壽四十歲)與衛玠的情況類似,庾翼與其兄庾亮起初以帝舅之貴坐掌大權,庾亮死后庾氏備受桓氏、王氏和謝氏三大士族排擠打擊,庾翼在荊州朝不保夕,憂郁而亡。謝玄早年在叔父謝安指點下募軍打仗,組建的北府軍擅名晉宋兩代,淝水一戰名揚四海,但沒過幾年謝氏遭到宗室排擠,謝安卸去官職,謝玄解除兵權,謝氏家族政治地位急劇降低,加之謝玄北征途中就已患病,沒多久就郁郁而終了。四十多歲雖然算不得早夭,但相比三國西晉時士族貴官動輒六十多歲,終究不是壽終。
梁朝蕭統祖孫三代的早亡更具典型意義。昭明太子蕭統本來集寵愛于一身,深受父親梁武帝的信任,但三十歲時突然因厭勝之事受到父親猜忌,莫名其妙地病了一場便去世了。蕭統死后,三個兒子都處于受排擠狀態,長子蕭歡在蕭統去世九年后去世,大約活了二十來歲。第三子蕭詧(同“察”)受封于襄陽,長期遭受七叔湘東王蕭繹軍事威脅,擔驚受怕是常態,后來不得不投降西魏成為其附庸藩國。蕭詧在附庸國王任上又是懊悔又是害怕,還要經常充當北朝的馬前卒與南朝作戰,蕭詧與其子蕭巋長期生活在壓力中,都在四十出頭時去世。蕭衍壽至八十四歲還很健康,若非被侯景俘虜,壽數絕不至此,他的諸子蕭綱、蕭繹、蕭紀等等健康狀況也相當好,四十五六歲仍然生龍活虎不見衰頹之象,可見蕭統一系遭受的精神壓力實屬可怕。
二
沒有勞逸結合
劉禹錫《陋室銘》把“無案牘之勞形”視為人生一大美事,確實,繁瑣艱巨的事務性工作,是威脅健康的重要因素。東晉末年劉裕的謀主劉穆之,是一位標準的工作狂。劉裕和諸將都是北府軍下級軍官出身,沒有什么文化,所有行政事務都由劉穆之操持,大到軍國要事,小到偵聽民間消息,甚至劉裕的外在形象打造,批示文件怎么寫字,劉穆之都親自過問親自上手。劉裕幾次北伐,都命劉穆之在后方留守,信任程度超過劉姓宗親。史載劉穆之“內總朝政,外供軍旅,決斷如流,事無擁滯”,軍政大事處理完稍有閑暇,他還不肯歇著,“自手寫書,尋覽篇章,校定墳籍。”如此別致高雅的休息方式固然令人稱贊,不過毫無疑問,這是對精力的極大消耗。劉穆之精力之旺盛固然罕見,但人畢竟是血肉之軀,常年高強度工作怎能不損傷身體,劉穆之之所以沒出現健康問題,大概是有小毛病從來不說,以免影響政治地位。劉裕北伐后秦時,派另一位心腹王弘回建康催逼晉帝授予其九錫,為禪讓做準備。劉穆之認為這么重要的事,劉裕提前不與己商量,主臣之間已有裂痕。而且隱隱含有門第歧視——王弘是瑯琊王氏、名相王導的曾孫,劉穆之是寒門出身。劉穆之思想上遭受重擊,一病不起,很短時間內就去世了。精神因素只是壓倒劉穆之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掏空他身體的,顯然是十幾年高強度操勞。
文首提到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同樣是一位“工作狂”。周武帝的經歷比較特殊,他在位的前十二年都被權臣宇文護壓制,誅殺宇文護親攬大權后,周武帝迅速進入高速運轉狀態,閱兵講武、聽訟決獄、滅佛廢道等等,史料經常見到他“自旦及夜,繼之以燭”、“親錄囚徒,至夜而罷。”周武帝還親自率兵進攻敵國北齊,甚至身先士卒騎馬沖鋒,攻打晉陽(今山西太原)時被困在城門洞中差點陣亡。據專家考證,周武帝為了應付高強度工作,聽信道士勸說服食五石散,此藥少量服食確有短暫提神、舒筋健體之效,周武帝遂食之不輟,最后砷化物積累過多毒發身亡。與之相類的還有北魏孝文帝元宏,他在位前期也無法親總朝政,被祖母馮太后掌控。馮太后去世之后,孝文帝宛如超新星爆發一般,急速推開對南朝的進攻,他數次親總大軍南下,走遍了淮河前線,短短九年間做了別的皇帝幾十年做的事。孝文帝最后積勞成疾,病死在南征途中,年僅三十二歲。
操持軍國大事,親自率兵征伐,不會必然導致積勞成疾,五胡十六國后燕皇帝慕容垂征戰一生也沒有勞累導致早死,七十之年尚能扶病出征,關鍵在于怎么把握“度”。南朝侯景之亂爆發后,亂軍將梁朝京師建康城(今江蘇南京)圍住,梁武帝將城中防守事宜一切全委任名將羊侃主持。當時梁朝衰敗已極,懂武事者極少,羊侃不得不擔當起所有事務,既要從戰略上給梁武帝提供建議,還要負責城內秩序維持,同時還要日夜操心城防事務,指導士兵制造新式防御器械,從皇帝到士兵再到每一名百姓,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這位名將身上,如此勞累任誰也承受不起。結果不到兩個月,活活把羊侃累死了。羊侃早年雄武過人,善于馬上使槊,所用之弓力達十余石,他力大無比,曾兩手持兩只八尺高的石人對撞,撞為碎末。即使雄壯如斯,也架不住事無巨細全都壓過來。司馬懿聽說諸葛亮“二十罰以上皆自親覽”,又知他吃飯僅“三四升”,斷言“諸葛亮其能久乎”,就是這樣的道理。
同是一軍主帥,司馬懿的處事方式與諸葛亮截然不同,斷然不會管打二十軍棍這種鄙碎小事,避免了大量無謂的精力浪費。當然這也與兩人各自環境有關,司馬懿四十六歲之前并沒有走上高位,庶務之勞不像諸葛亮那么繁劇。即使在高平陵之變后竊取大權,司馬懿也非常注重打造政治團體,大量政務交由兩個兒子和幕僚去做,他自己的壓力并沒有那么大。適度放手,量力而行,是緩解高強度勞累的不二法門。
三
過度沉迷享樂
魏晉南北朝是大亂世,王朝興廢無常,人的生命修短不恒,士族、高官乃至皇族,很多人容易陷入毫無節制的享樂,隨之而來的是肉體的急劇枯萎。
三國和西晉時這種情況尚不普遍,以竹林七賢為例,他們生活方式有些另類,但并不出格。山濤以能劇飲著稱,喝八斗酒才醉,但他平時很注意節制。晉武帝有一次試他酒量,表面上要他喝八斗,暗中做手腳多添了些,山濤喝到八斗察覺了,一滴也不再多飲。他壽至七十八,絕對算得上高壽了。
東晉以后,隨著玄學急劇生發,放誕之風蔓延,人們的價值取向變得享樂為先。東晉從第二代皇帝晉明帝起,連續出了四位短命皇帝,明帝司馬紹二十六歲,成帝司馬衍二十一歲,康帝司馬岳二十二歲,穆帝司馬聃僅十八歲。穆帝之后是哀帝司馬丕,司馬丕唯恐皇帝短命的宿命落到自己頭上,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就無心政事,服用五石散以追求長生,不久即毒發不能正常工作,不得不請崇德皇太后褚蒜子臨朝聽政,司馬丕后毒發身亡,只活了二十四歲。
北方的東魏、北齊帝國繼承了北魏末年以來腐化墮落之風,上至皇帝,下至百官,紛紛以享樂為榮。北齊皇族集體狂歡不已,北齊開創者高歡(生前未稱帝)的三個兒子高洋(第二子)、高演(第六子)、高湛(第九子)相繼當皇帝,但壽命都非常短。高洋即位后期與前期截然相反,最后幾年耽于酒色,暴戾兇狠,毫無節制,《北齊書·文宣帝紀》載:“(高洋)躬自鼓舞,歌謳不息,從旦通宵,以夜繼晝……或日中暴身,去衣馳騁,從者不堪,帝居之自若。”狂歡誘發嚴重健康問題,高洋臨死前已無法進食,仍然飲酒不止,病亡時僅三十歲。其弟高演發動政變廢掉高洋之子高殷,稱帝后日夜不安,常常去狩獵以排遣憂慮,后因騎馬摔傷,突發重病,亡年僅二十六歲。其繼任者高湛比兩個哥哥更加不堪,肆行淫樂,虐殺宗室兄弟,與母親鬧家庭矛盾,北齊大將斛律光嘆曰:唯玩聲色。高湛二十七歲便把皇位傳給兒子高緯,是為北齊后主,自己躲起來當太上皇享清福,活到三十一歲便嗚呼而終。魏晉南北朝南北方國家風氣不同,文化各異,但具體到這些短命者身上,大都抱有同一種心態:及時行樂、不加節制,以生命的加速消耗換取短暫的歡娛。這種“過勞死”尤其值得世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