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傳經典為何如此重要
中國有2000多萬聽障群體,其中有20%~30%的聽障者使用手語作為主要的溝通方式。聽障群體同樣具有精神文化的追求和審美需要,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向往,與每個普通人一樣。近日,一部專門為聽障群體打造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物《中華經典詩詞(手語版)》(1~2級)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據悉,該讀物是“中華經典誦讀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出版應當能為聽障群體閱讀經典起到積極作用。
古詩詞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中起著重要作用,它用藝術的芬芳和靈動的智慧滋潤著中華兒女的心靈。通過古詩詞,學習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對于聽障群體,傳習詩詞更具有特別的意義。2018年9月,教育部、國家語委印發《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特別提出編寫中華經典讀本盲文版和手語版,幫助殘障人士學習中華經典文化。
手語是聽障人士之間、聾聽之間交流使用的視覺語言,和有聲語言一樣,可以表達深刻的思想、豐富的情感。手語和有聲語言一樣,也同樣具有藝術的表達形式,手語詩歌就是其中之一。手語詩歌同樣講究韻律和諧、語言優美、富有節奏。手語的押韻可以用同一種手形、同一個位置或同一種運動來表現,具有對稱性和平衡性。與有聲語言相比,手語者能夠運用手語的手形、節奏、表情、空間和時間的變化模擬出生動的詩歌畫面,把詩歌中的意境用手勢、表情和身體姿態在空間中呈現出來。
詩歌是一種文化建構,通過手語學習經典詩詞作品是使用手語的聽障群體對詩詞的再次解讀。在經典詩歌的學習閱讀過程中,他們同樣可以獲得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手語誦讀的詩詞作品聾聽皆宜,能夠帶領聽障群體體會世間的喜怒哀樂,給予為生活勞苦奔波的他們莫大的精神慰藉;也可以調動聽障群體的創造力,鼓勵他們表達自我。由于手語作為視覺語言的特性,詩詞中所表達的畫面和情感都能獲得生動而形象的呈現,經典詩詞因而也在手語誦讀中獲得全新的藝術表達,獲得別具異彩的生命之光。
2021年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中提出要提升殘疾人公共文化服務,鼓勵殘疾人參加“書香中國·閱讀有我”等公共文化活動,不斷滿足殘疾人文化需求、增強殘疾人精神力量,為視障群體、聽障群體提供無障礙文化服務。2023年6月2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重點保障殘障人群、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參與和融入社會生活。在此背景之下,幫助殘障人群深入學習中華經典,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特殊人群中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將具有更加重要社會意義,可以促進特殊教育的質量提升,加強特殊人群的語言教育、語文教育研究,促進其全面發展,共享無障礙社會建設的成果。
(作者:陳引馳,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