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直播文學頒獎,重建文學與生活的關聯
    來源:文匯報 | 霍艷  2023年11月29日07:56

    近年來,文學不光在內容和創作手法上更類型化,在傳播上也積極與新媒體結合,除了如“文學館之夜”這樣成為綜藝節目的主題、如“我在島嶼讀書”這樣讓作家出鏡成為主角之外,還有一種途徑也頗為有效,即對文學頒獎進行直播。

    當下有兩種文學頒獎在新媒體上受到關注,一種是通過“盛典化”照亮作家作品,一種是通過“事件化”傳遞文學生活態度,前者以結果為導向,后者以過程為導向。

    2022年“魯迅文學獎之夜”在北京舉辦,2023年11月“茅盾文學獎之夜”在浙江桐鄉舉辦,它們都通過地方衛視和各大平臺進行直播,都屬于中國作協打造的“中國文學盛典”系列活動,表彰相關獎項的獲得者,打造新時代文學發展的閃亮名片。

    “文學獎之夜”系列采用了大眾喜聞樂見的晚會形式,想要打開過去封閉的圈層、輻射更廣泛人群。它格外注重儀式感,一是為擴大獎項的影響力,二是使優秀的作家作品獲得應有的榮譽與尊嚴。作為一臺晚會,如何讓文學和舞臺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烹飪一道道活色生香的文化大餐?首先是發揮明星效應,比如邀請了張凱麗、蔡國慶、鄭云龍、韓雪、張也等明星進行表演;然后是將文學與歌舞有機結合,以歌舞講述文學,不光呈現文學之風雅,更凸顯時代的蓬勃氣象,展現一個大國昂揚的精神風貌。“茅盾文學獎之夜”還以短片形式回顧了中國文學生生不息的偉大傳承,那些大眾耳熟能詳、影響人們精神世界的經典倒映著生活的巨大變遷。

    除了對文學的舞臺化呈現,盛典還努力凸顯作家的鮮活形象,展現他們如何擔負新的時代使命、投身偉大實踐。年輕的魯迅文學獎得主董夏青青18歲參軍、22歲主動來到新疆,與戰士們同吃同住,戍邊戰士的軍旅生活成為她創作的素材。在頒獎典禮上,董夏青青一身戎裝英姿颯爽,在觀看邊防戰士的祝福短片時飽含熱淚,當她向那些保家衛國的英雄敬了一個軍禮,氣氛也達到高潮。“茅盾文學獎之夜”為五位獲獎者拍攝了主題短片,既展現他們與人民大地的血肉聯系,也呈現他們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和獨特的精神氣質。

    文學的榮耀不單屬于創作者,作品的幕后功臣也得到照耀。“魯迅文學之夜”邀請雜志編輯走上舞臺,向大家比了一顆大大的愛心,“茅盾文學獎之夜”則讓作家與責編共同將手印留在書本裝置上永久保存。作品只有通過廣泛閱讀才真正被激活,所以盛典還邀請了讀者代表,他們對作家的閱讀史也是自己的精神成長史,展現了一種被文學陪伴的人生。

    除了這種“盛典化”的文學頒獎,還有一種“事件化”的頒獎,以一些寫作比賽為主。它改變了過去只公布結果、發表獲獎感言的單一形式,而是跟蹤整個評審過程,把文學評獎變成一場可供觀看的“文學事件”,最后以直播讓讀者見證獎項的揭曉。

    較早做出文學評獎“事件化”嘗試的是2018年的“匿名作家計劃”,將35篇小說匿名發表在網絡上接受讀者檢驗,經由初評、復評選出6篇作品進入決選,決選以網絡直播的方式現場揭曉冠軍,并露出作家真身。這場比賽借鑒了綜藝節目“蒙面歌王”,持續營造一種對優勝作品和作家真身的雙重懸念,推動讀者全程關注。比賽還注重發揮名人效應,邀請文化名人捧場,決賽現場更是一場文學真人秀直播,讓格非、蘇童、畢飛宇三位評委走進密室,把他們對于小說的分析、作家的猜測、風格的爭執等評審過程實時公開。他們在直播中的爭執和嚴肅的神情視覺化地呈現出了文學的眾口難調。最后獲勝者戴著面具上臺領獎,揭下面具,從蘇童手中接過獎杯,完成一連串儀式。這種形式不光揭秘了神秘的文學獎評審過程,還給人置身其中的參與感。

    想要讓文學評獎“事件化”,評審環節至關重要,他們集中了沖突性、話題性。評委不再是單一的文學工作者,還有音樂人、導演、畫家,“非文學專業人士”反而增加了多元的角度。評委也引入了更廣闊的全球視野,把中國文學放在更大的世界文學格局里。他們本身也是文化名人,能提高獎項的關注度,達到“破圈”的效果。但評委陣容的龐雜也容易引發爭議,他們之間并無統一的標準,而是基于各自的價值立場和審美判斷出發,努力在文學性、市場性、話題性之間作出平衡。此前曾發生過評委抗議評審結果的風波,雖帶來了流量卻使得相關評選的公信力被質疑。

    “事件化”頒獎要想持續被關注,還要不斷傳遞一種文學態度,這種態度源于對當下生活的疑問。它通常會設定一個主題,如“重構世界圖景的寫作激情”“成為同時代人”“必須保衛復雜”等。對于主題的呈現程度和理解深度不光是評審標準,也是決選現場里爭鋒的話題。面對“必須保衛復雜”主題,評委和選手討論了在一切趨于簡化和同構的當下,這個復雜既是人經驗、感受、視野的復雜性,也是題材、結構的復雜。“成為同時代人”主題激發人們思考時代變了,曾經主動認領或者自嘲過的“小時代”早已失效,生逢在一個“大時代”,我們該如何體認和面對這一切?這些年輕人所迫切關注的問題,不光在作品里得到了多樣呈現,有著豐富閱歷的評委也給出了真摯建議,自然也就產生“破圈”效應,每年都能提出新的話題也引發年輕人的持續關注。也正因為聚焦于特定主題,使得評委之間、評委和作家之間可以產生有效對話、碰撞出火花,這些精彩的真知灼見又引發二次傳播。

    除此以外,這種文學頒獎也會突出作家的個性化,包括創作經歷的個性化、觀點的個性化,甚至是穿衣打扮的個性化,讓觀眾不光知道一部作品誕生背后的故事,也希望可以成為他們。

    但無論是“盛典化”還是“事件化”文學頒獎,觀看都有可能是一次隨機的行為,即觀眾只看一眼就關閉了頁面,并沒有對文學、生活進行深入的思考。所以如何真正激活文學獎與讀者的關系、提升讀者的參與度,各個主辦方都在努力進行嘗試。“盛典化”文學頒獎以點帶面,以晚會為中心向外輻射,打造文學周等系列活動,如獲獎作家進校園、文學跨界傳播論壇、文學經典人物cosplay等。也不局限于純文學,還擴展到網絡文學、影視改編、有聲閱讀、劇本殺。更努力把文學帶回現實生活,且看烏鎮人頭攢動,小橋流水邊上演著一場場流動的文學盛宴。“事件化”文學頒獎則拉長戰線,不斷制造懸念引發讀者的猜測、期待,也不斷渲染讀者和作家、作家和評委的思維沖突,激發對同一話題的多維度思考,還在評審、作家、作品等關鍵環節衍生出不同枝蔓,提供給人們新的閱讀線索。

    我們要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他們為何會選擇觀看一場文學頒獎的直播?除了看到神秘的作家、感興趣的作品,他們更想看到文學與生活、時代的關聯,不光是娛樂消遣也不僅是反映現實,而是帶來一種全新看待生活的角度和改變生活的可能,這也成為各種文學頒獎的表現主題,也是文學工作者繼續努力的方向。文學頒獎只是錦上添花,文學出圈也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生產出好作品重建和生活的關聯,打動人們的內心。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青年學者)

    精品91一区二区三区| 2021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麻豆精品久久精品色综合| 亚洲精品高清一二区久久|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影院|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国产精品视频九九九|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妖乱国产精品人妖| HEYZO无码综合国产精品| 97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观看视频精品|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 H无码精品3D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麻豆| 99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2区3区|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精品2021|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久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 亚洲精品91在线|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久久久综合九色合综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品爱网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中文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老司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