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建設平安中國的普通人
2016年,我編劇的法制劇《小鎮大法官》播出;近日,我擔任總編劇的政法題材劇《此心安處是吾鄉》又與觀眾見面。相較于《小鎮大法官》聚焦鄉村法官、講述他們扎根基層解決鄉間民事訴訟的故事,《此心安處是吾鄉》的主題開掘和敘事維度延伸到了廣大基層政法干部群體,從民事訴訟擴展到平安建設全局,還呈現了基層政法戰線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成果。
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諸暨縣(現諸暨市)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基層社會治理經驗。改革開放后,楓橋鎮干部群眾發展和創造了“黨政動手,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具有鮮明時代特色,成為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的典范和“中國之治”的一張重要名片。
為了創作好這部作品,我們進行了扎實的采訪。基層政法工作者也是民間生動故事的見證者。在楓橋,我見到了一位老調解員,翻閱了他厚厚的一疊工作日志,深感調解員的工作很不容易;我也跟隨不少大學畢業分配到基層工作的年輕政法干部走街串巷,見過需要他們幫助調解矛盾的百姓,大大小小的麻煩事、揪心事很多。我問基層政法工作者是怎么堅持下來的,他們說:“就像你們寫作,一旦要寫,就想把每一篇文章都寫好。這是職業習慣。”
基層工作的環境是動態的,需要不斷應對各種變化。我們的電視劇就要呈現這些真實的細節,反映煙火人間的人心社情,通過藝術加工,用事件本身的推動力體現深刻的社會變化。如何找到故事新的著力點?受到基層政法工作者的真實經歷啟發,我確立了3個著力點:一是新人。新人并不單指年輕人,年輕人有新思維,年紀大的人也有新思維。新思維與年齡無關,與愿不愿追上時代腳步,在前進中不斷修正自己的態度和行動有關。二是新情況,比如電信詐騙、網約車糾紛等熱點現象。這些往往超出基層干部既有的工作經驗范圍,卻恰恰是創作的好素材,也是決定本劇是否有新意的重要因素。三是新觀念。如今,人們的追求越來越多元化,對幸福感和獲得感的渴望更加具體而微。我們還希望劇中講述的事件有溫暖的底色,整體上要有生活質感,風趣幽默,這樣才能吸引觀眾收看并啟發他們思考。
本劇展現了一群內心對百姓充滿情感的基層政法干部形象,他們其實就是我們的鄰家兄妹。劇中男主人公肖立明沒有主角光環,菜鳥、理論型學霸是他出場時的人設,他雖然是出于好心,卻常把事情辦糟了。于是肖立明認真向“金牌調解員”楊銘安學習,為治理網約車亂象,肖立明當上了網約車司機,沿途調研,尋找治理辦法。肖立明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長,從一個只懂理論的“專科醫生”,變為一個聽得進群眾心聲、解得了矛盾糾紛的“綜合科醫生”。
眾多像肖立明、楊銘安這樣的基層政法工作者用他們的切身經歷和實踐,共同講述了一個個平安中國建設的民生故事。中國人歷來看重平安,春節時千家萬戶都要貼上“出入平安”作為祝福和祈盼。誰能承載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和托付?我想答案就在我們這部劇探尋的人物身上——他們是千千萬萬個參與平安中國建設的人,也是那些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我寫的這部劇,就是獻給他們的贊歌。
(作者系電視劇《此心安處是吾鄉》總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