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簡單用筆墨約束藝術創作
秋冥(中國畫) 何家英
我所理解的筆墨,是中國畫的語言形式,是一個大范圍的概念。筆墨在一幅中國畫中與其他繪畫因素,如結構、形象、色彩以及意境、氣韻融為一體,才能構成完整的作品。離開這些繪畫因素,筆墨便無所著落。明代晚期之后,隨著文人畫的發展,筆墨被強調到至高的地位,卻愈來愈與繪畫的主旨脫節。缺乏創造性的筆墨陳陳相因,淪為筆墨游戲,距離筆墨緣情寫意的傳統愈來愈遠。
王國維認為,繪畫之中布置屬于第一形式,使筆使墨則屬于第二形式。談筆墨,不是談點畫之美,而是談成形結體。道寓于器,不可滯于跡象。作為工筆人物畫家,我始終認為形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宣和畫譜》載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奉命作《韓熙載夜宴圖》,“夜至其第,竊窺之,目識心記,圖繪以上之”。雖然《韓熙載夜宴圖》是中國畫驚世之作,但細細品味,仍有很強的程式規范,姿態太過于呆板,很少出現一個極偶然的刻畫角度、舉止狀態,沒有選擇特異的透視角度,衣服也缺少變化,沒有質地單薄、厚重之分,人物表情不生動。當然它也有許多可貴之處,不一一列舉。以現代人的審美觀點來衡量寫實畫,細節是不可忽略的。沒有“形”,“以形寫神”也將成為一個空殼。徐悲鴻針對中國古典人物畫曾提出,“自明清以來,幾無進取,且缺點甚多”“如畫衣服難分春夏,開臉一式一樣,鼻旁只加一筆,童子一笑就老,少艾攢眉即丑等,豈能為后世法度?”“夫寫人不準以法度,指少一節,臂腿如直筒,身不夠轉使,頭不能仰面側視,手不能向前而伸。此尚不改正,不求進,尚成何學?”這是對明清以來人物畫缺乏創新的批評總論。
當今工筆畫家的嘗試已表明,中國畫作品中對“形”的刻畫,是傳統與現代繪畫融合的橋梁——廣納各種藝術因素,特別是吸取西方的解剖學、透視學、光學、色彩學等科學規律,用寫實主義的觀察方法,加上由傳統演繹過來的、具有豐富內容和變化的線條來塑造活生生的“形”,成為工筆畫現代發展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比如繪畫中的每個人物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著各自不同的表情及特征,只有提取和強化特征,現實題材人物畫才能實現藝術真實。只有恰當表達對象的外在形象和內心世界,才能從機械模仿上升為主觀描繪,實現從“寫形”到“寫神”的飛躍。這需要畫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吸收西方繪畫觀念,開拓筆墨新意蘊。
傳統中國畫的審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什么呢?我認為是平面與線條。平面的塑造和線條的韻律感是中國畫的靈魂,是民族特色。而西方繪畫非常強調解剖結構,這也蘊含其獨特風格。中國畫不能完全模仿西方藝術的塑造語言,必須保留自身特征。我最近重新審視明清時期的肖像畫,發現它們在結構的表現和簡化上恰到好處,所以整體氣勢強勁有力。同時也注意到,那個時期雖然在肖像刻畫上具有精微獨到的手法,但還有許多值得突破的地方,比如服飾的描繪還停留在籠統的平面狀態,缺乏細節。我覺得應該打通中西方不同的繪畫語言體系,中國畫的民族審美依然貫穿畫面,同時吸收西方繪畫的理性思維,使作品整體保持中國畫的平面感,但人物、衣紋等細節都符合解剖和透視規律,不再是簡單的平面堆砌。在探索線條的同時,又表現出人體的科學結構,在平面構圖中隱藏結構美,將理性與感性完美結合。
中國畫的邊界不應僵化,否則會讓許多畫家失去創作方向。一些畫家仍沉迷于筆墨細節,將其視為創作目標,然而這只是繪畫的一個小方面,不能視為唯一追求。我們要呈現出中國畫宏闊、坦蕩的視覺效果。
除了形的塑造,色彩也是繪畫視覺表現力的重要因素。時代在發展,生活中的顏色在不斷豐富,我們的審美在不斷升級,繪畫創作中的色彩應用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應僅僅停留在傳統的色彩體系中。探索新的色彩語言,豐富繪畫的視覺表現,是當代繪畫創作需要關注的方面,應該大膽嘗試不同的材料與色彩語言。不同的材料可以在同一幅畫上和諧相處,巖彩、丙烯、水彩、色粉等都可以運用到創作中,只要適合表現、沒有生硬感就可以了。工具與材料只是表達的載體,藝術家的創作想象才是決定作品質量的關鍵。自由運用不同的繪畫媒介來描繪心中的畫面,這是我的作畫態度。
不同的繪畫題材和效果需要運用不同的技法,要根據具體需要來靈活決定表現方法。技法應該服務于表達,而不是成為枷鎖。如果一種技法無法實現想要的效果,就應該嘗試其他方法:用輕快的線條、明快的色彩去表達歡快的場景;用層層積染去表達滄桑、有年齡感的老人;用薄中見厚、層層暈染的傳統方法去表現青春少年等等。技法和內容應該緊密結合,相輔相成,通過不同的表達手法帶給觀者全新的觀畫體驗。
此外,不得不說說數字技術。隨著AI(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繪畫創作的模式也有很大改變。很多畫家用電腦軟件輔助繪畫,構圖和色彩也可以通過AI快速設計。數字技術最重要的意義,是它為藝術家提供了更豐富的靈感來源,激發了更多創新思維。當然,只有具備高超審美修養的藝術家,才能從AI產生的海量圖像中篩選出最優秀的作品,也只有他們能準確地指導AI以最貼近個人畫風的視覺語言進行創作。在數字時代,我們所擔心的不是技術上的不足,而是創造力的匱乏。
今天畫家的審美視野已經開闊了許多。我們不能再簡單地用傳統的規范來約束當代藝術創作,而是應把中國傳統審美用不同的語言呈現出來,將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進行有機嫁接和多維融合。當下,藝術只有貼近生活、表達普通人的情感,才更容易產生共鳴。繼承傳統的創作,不能只是藝術家自我陶醉的筆墨游戲,而需兼顧不同欣賞群體,把握好審美尺度。
中國畫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契合點,如何更新和拓展內涵,都是中國畫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眾多畫家長期思考和探索的方向。筆墨不再是靜態的語法體系,而應與時俱進,生成動態的符號互動關系。當代畫家應以開放的姿態,繼承發揚傳統精髓,兼容多種繪畫要素,使筆墨在現代語境中煥發新的活力。
一幅畫的世界是很寬廣的,怎么能只圍繞在筆墨一個問題上?
(作者:李傳真,系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