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在中國作協十屆三次全委會上的工作報告 (二〇二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來源:文藝報 | 張宏森  2023年11月24日08:21

    各位委員,同志們:

    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意氣風發踏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期,我們召開中國作家協會十屆三次全委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真落實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全面總結中國作協十屆二次全委會以來的工作,部署明年重點工作,奮力開創新時代作協工作和文學事業新局面,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文學的力量!

    受中國作協書記處委托,現在,我向會議報告中國作協十屆二次全委會以來的工作情況,以及下一步主要工作安排。

    一、過去一年的中國作協工作和文學事業發展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作協工作和文學事業高度重視、親切關懷,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將“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專章部署,對新時代作協工作和文學事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作協工作和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作協團結引領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堅持正確方向,胸懷“國之大者”,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行,為黨和國家事業劈波斬浪、行穩致遠作出新的貢獻。

    (一)堅定正確方向,強化理論武裝,為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思想動力和堅強政治保證

    一年來,中國作協將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持續推動文學界學懂弄通做實,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聽黨話、跟黨走,方向更為明確,精神面貌更加昂揚,作協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進一步提升。

    ——積極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堅持以“走在前列”的政治自覺,突出抓好黨員領導干部特別是“關鍵少數”的學習,及時召開黨組會、黨組書記處(擴大)會、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擴大)會學習研討,先學一步、深學一層。制定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的工作辦法,狠抓責任落實,嚴格督查督辦,確保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到位。面向作協系統干部職工、全委會委員、在京行業作協和主管文學社團負責人、魯迅文學院學員等開展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宣講,邀請中央宣講團成員作宣講報告,統籌《文藝報》、中國作家網和所屬各類新媒體平臺做好宣傳報道,在文學界形成濃厚持久的學習熱潮,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貫徹深入基層、覆蓋全員。通過廣泛而深入的學習,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更加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忠誠踐行“兩個維護”,“四個自信”愈發堅定,煥發出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轉化為繁榮文學創作、書寫生生不息人民史詩的熱情和動力。

    ——堅持理論先行引領主題教育扎實開展。一年來,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扎實開展主題教育,用黨的創新理論統一思想行動,持續深化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舉辦專題讀書班,原原本本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開展7次專題學習,推動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及時跟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特別是黨中央召開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之后,我們以強烈的責任感推進學習貫徹,組織黨組書記處學習研討,培訓中國作協新任職局處級領導干部,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專題研討會,在魯迅文學院組織高研班學員座談,在《求是》《人民日報》等重要報刊發表《作家要做人民的學生》《以“當代之筆”賡續中華文脈》等一系列理論文章,向文學界發出有力號召,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中國文學的廣袤大地上生根發芽,引領文學界主動承擔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堅持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完善機制協同發力,在實踐中探尋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不斷破解難題,推動事業發展。總結經驗做法,形成《以思想偉力攻堅克難 為黨和人民酣墨禮贊》的深入思考,入選中央主題教育整改整治案例選編并向全國推廣。

    ——深入開展文學領域調查研究。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決策部署,聚焦文化強國建設目標任務及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的挑戰難題,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為推進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一是抓好“走出去”的調研,黨組書記處同志牽頭領題,成立8個調研組,撲下身子、沉到一線、掌握實情。先后深入12個省市自治區44個區縣54家單位開展深入調研,組織召開42場座談會尋方問策。二是做好“請進門”的調研,將作協舉辦的文學活動納入調研范疇,廣泛傾聽基層作家心聲。面對面聽取20余個省市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文聯作協意見建議,研究制定《2023年中國作協支持各省開展文學工作分工安排》,更為廣泛、有效地推動各地文學事業發展。召開部分團體會員單位負責人、作家代表座談會,共同研究探討做好作協工作和文學工作的方法路徑。三是學習“浦江經驗”,推動化解信訪積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我們通過調研開路、深入基層、聯系群眾,推動理論學習向實踐轉化,進一步提高了作協組織履職盡責的能力,增進了同基層廣大作家的感情,拓展了推動事業發展的思路辦法。

    (二)凝心聚力,開拓創新,以重點工作為牽引推動新時代文學展現新作為煥發新氣象

    中國作協緊扣黨的二十大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聚焦文化強國建設目標任務,以重大文學行動和重點工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不斷激發文學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努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深入實施“兩個計劃”,取得初步成果。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是十代會以來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文學行動。“兩個計劃”源自中國作協,惠及文學界和廣大讀者。一年來,我們認真研究探索具有新時代特點的重點創作規劃組織模式,在“兩個計劃”實施中突出強調創新意識、系統觀念和互聯網思維,匯聚全國文學界力量共同推動文學作品創作、出版、傳播、轉化,為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破題開局。各級作協組織、文學出版單位、廣大作家積極參與,熱情支持,共同推動“兩個計劃”不斷走深走實。目前,“兩個計劃”所倡導的創作導向和工作理念深入人心,一批具有較高品質的長篇小說陸續涌現。

    一年來,我們聚焦創新組織方式,集中優勢資源,兩次召開工作推進會,加強資源配置、督促指導、審核把關、研討評論、宣傳發行等各個環節的工作,為納入“兩個計劃”的作品組織改稿班,幫助作家精益求精打磨作品。建立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年會制度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成員單位聯席會議制度,加強與全國文學名刊名社的工作對接、力量聚合,積極推動創作成果的多形態轉化和對外傳播,拓展優秀選題創作出版渠道,增強“兩個計劃”的社會傳播力和影響力,奮力推動“兩個計劃”取得實質性進展。截至今年11月,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遴選重點推進選題30個,其中5部作品已經出版,并獲得多項國家級重點項目支持,簽訂了5項版權輸出合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已評審發布三期支持項目,共扶持創作項目47個,其中已出版、發表作品31部,并通過實施“揚帆計劃·中國文學海外譯介”項目與40多家海外出版社簽訂了近60項出版合同,覆蓋近30個語種。“兩個計劃”推出的作品成為當前具有代表性、廣受關注的長篇小說成果。

    ——精心組織全國性文學獎評獎和頒獎工作,打造“中國文學盛典”品牌文學活動。從第八屆魯迅文學獎頒獎開始,我們開啟了以國家級文學獎頒獎為核心的中國文學盛典活動。去年11月20日,我們與北京市委宣傳部、湖南省委宣傳部在中央歌劇院共同舉辦“中國文學盛典·魯迅文學獎之夜”。盛典創造性地將大型文學頒獎典禮與電視晚會、網絡平臺直播相融合,以“文”和“藝”互聯的形式,獎掖獲獎作家,致敬文學編輯,展現新時代文學的成就與風采,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學生活的期待,引起社會各界熱烈反響。盛典創造了2.8億的收視率和網絡曝光量,在當時疫情嚴峻復雜的形勢下,為廣大作家和億萬讀者奉獻了意蘊深厚、溫馨美好的“文學之夜”,為提振人民士氣、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發揮了獨特作用。

    經過我們和浙江省各方面共同努力、精心籌備,“中國文學盛典·茅盾文學獎之夜”將于明晚拉開帷幕。盛典的成功舉辦以評獎工作的圓滿完成為前提。本屆評獎,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后第一次國家級文學獎項的評選,是對新時代文學成果的一次重要檢閱,也是向黨和人民遞交的一份文學答卷。文學界、社會各界和廣大讀者,對本次評獎抱有極高的期待。評委會以高度的責任感,嚴格評獎標準和原則,秉持公心、精研細讀,堅持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經過嚴謹、規范、公正的評選程序,最終評選出楊志軍的《雪山大地》、喬葉的《寶水》、劉亮程的《本巴》、孫甘露的《千里江山圖》和東西的《回響》5部獲獎作品。獲獎作品反映了四年來我國長篇小說創作的思想高度、藝術水準,從不同角度體現了新時代中國文學的豐富面貌,體現出廣大作家從“高原”邁向“高峰”的努力和成就。

    高標準組織評獎工作,隆重表彰獲獎作家,這一切工作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樹立藝術標高,激發創作熱情,推動佳作涌現,回應時代和人民對文學的期待。茅盾文學獎等四大國家級文學獎項的設立,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文學事業的高度重視,飽含著文學前輩對文學事業的赤誠熱愛,凝結著一代代文學工作者的艱辛付出,也肩負著人民的重托與期待。無論是擔任評委,還是榮幸獲獎,都是至高的榮譽,也是沉甸甸的責任。我們希望通過評獎和頒獎,引領文學創作向著更高的藝術境界進發。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衡量文學家、藝術家的人生價值也要看作品。只有發掘、創造出新的文學史篇章,我們才能夠在歷史長河中把新時代文學的價值彰顯出來,在文化強國的建設中把文學的地位凸顯出來。廣大作家要樹立藝術雄心,把推出具有思想深度和藝術高度的“時代經典”作為最高目標,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呈現新的美學面貌、抵達新的藝術高度。我們希望通過評獎和頒獎,倡導廣大作家保持靜氣和耐心。文學創作是一場馬拉松,既要有靈感迸發、勇于創新的激情,也需要“十年磨一劍”的耐心和信心。要堅決克服急功近利、追趕評獎節奏等做法,作家要俯下身子搞創作,編輯要沉下心來做精品,以敬畏之心和持久耐心從事艱苦卓絕的藝術創造,使我們的作品能夠無愧地交付給人民,鄭重地接受時間和歷史的檢閱。文學是神圣的,我們要共同呵護文學的初心與夢想,秉持對文學的誠摯熱愛,書寫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輝煌篇章。

    ——策劃推出“作家活動周”活動,努力建設溫馨和諧的“作家之家”。“作家活動周”是中國作協今年推出的一項“暖心工程”,旨在通過一系列暖人心、聚人心的工作,進一步增強作協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更好地團結、凝聚、聯絡、服務廣大作家,讓大家體會到我們是“文學一家人”,中國作協是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潛心創作、成長成才的堅強后盾。今年以來,我們先后開展4期“作家活動周”和1期“劇作家活動日”,共邀請全國各地200多位作家參加活動。其中,參加首期活動的36位作家全部來自基層;參加第4期活動的作家全部是今年新入會會員,這也是中國作協首次舉辦會員入會儀式。

    一年來,我們在不斷創新實踐的基礎上持續加深對這項工作的系統思考和設計,力求使每次活動都富有文學內涵,飽含情感溫度,既營造團結共進的文學氛圍,又展現文學創作的蓬勃生機。目前,該系列活動形成了“作家朋友,歡迎回家”和“做人民的學生”主題實踐兩個序列。我們精心設計了頒發入會紀念牌、致敬大師、文學館暢談、名編面對面、名家零距離、調研座談、尋訪文化故地、深入生產生活一線等活動,為廣大作家創造美好、難忘的文學之旅,使大家深切感受作為作家的歸屬感、榮譽感和使命感,感受文學同道相聚在一起,互相激發、共同奮進的力量。同時,各級作協陸續開展“作家回家”活動,接力傳遞作協組織溫暖,將更多喜歡文學、關心文學的人團結到了作協組織周圍。

    “作家活動周”受到廣大作家的歡迎,也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活動周期間,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等央媒連續報道,全國一百余家媒體和網絡平臺跟進報道,相關話題登上熱搜榜,直播實時收看人數達千萬,網絡曝光量過億。

    (三)擔當作為、提質增效,創造新時代文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生態

    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一年來,中國作協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主題,把出作品、出人才作為一切工作的立足點,把持續發展、創新發展作為履職盡責的必答題,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和專業優勢,統籌謀劃、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努力推動作協工作和文學事業實現全面提升。

    ——抓好創作生產優秀作品這個中心環節,以精品力作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著力提高重點文學創作規劃組織水平,經過認真遴選論證,今年共扶持59項重點作品創作選題、36項定點深入生活項目創作選題,大力支持優秀現實題材、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出版,鼓勵作家在文學創作的觀念、手段、內容、形式等方面探索創新,推出一批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斗、振奮民族精神的優秀作品,作家們卓越豐饒的藝術創造使新時代文學源流永沛、寬闊浩蕩。中國作協所屬文學報刊深刻領悟“國刊”所肩負的文學之重、人民之重、時代之重,聚焦主責主業、不斷開拓創新,把提升內容質量作為重心,關注新場域、發掘新力量,以前瞻性視野引導題材選擇和審美取向,探索更加廣闊多元的新時代文學表達方式。加強對網絡文學創作的引導,扶持40項網絡文學重點選題,發布2021、2022年度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實施網絡科幻文學創作扶持計劃,充分發揮優秀作家作品的示范導向作用,網絡文學精品化、經典化追求更為自覺。與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新時代生態文學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繁榮生態文學,講好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故事。持續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不斷完善創作扶持機制,建立一批中國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舉辦2023“中國一日·走近中華文明”大型文學主題實踐活動,為作家深入體察人民生活、挖掘積累文學素材提供更多途徑和平臺。

    ——聚焦重塑文學與讀者關系這個時代課題,積極融入現代傳播格局。深化與國家廣電總局的戰略合作,建立與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北京電影學院等單位的常態化合作機制,不斷拓展與省級衛視、芒果TV、快手、愛奇藝、抖音等影視機構、互聯網平臺的合作,向首屆中國電視劇大會、首屆中國紀錄片大會、首屆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推薦優秀文學作品,一年來通過多種渠道推薦文學作品近800部。參與承辦2023中國·北京電視劇盛典系列論壇、首屆中國(北京)動畫周系列主題活動,推出“北影大講堂:文學與電影”等合作項目,召開兒童文學影視轉化推介會,積極推動優秀文學作品多形態轉化、多層次傳播。與平遙國際電影展合作推出“遷徙計劃:從文學到影視”,今年推薦16部作品入圍。與騰訊合作推出人文談話類節目《文學館之夜》,讓文學可視可聽可感。深化融合發展的理論探討,發布《2020—2022年文學改編影視作品藍皮書》,召開“文學與影視融合發展”座談會,深入研討文學與影視雙向賦能、融合共生的前景和路徑。召開宣傳信息工作會議,樹立文學大傳播觀念,著力提升文學信息資源采編整合能力。不斷加強對著作權保護和開發的宣傳引導,著力提升文學作品版權開發、運用、保護、管理、服務水平。通過一系列創新性舉措,有力彰顯了文學的價值,提升了文學的影響力。

    ——充分發揮文學理論評論的引領作用,推動創作與評論相互輝映。密切關注文學現場,積極回應時代課題,不斷健全文學理論評論工作的引導機制和工作體系。成立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研究中心,召開兩屆新時代文學論壇,積極開展對新時代文學的理論問題、思潮現象和重要作家作品的學術研究。積極參與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承辦北京文化論壇“以文化人:文藝價值與社會生活”平行論壇,在國家級、世界性論壇中積極發聲。提出并深入推動“詩歌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理論研究,探索新詩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踐路徑。各報刊社網加強對重大理論問題、熱點文學現象和新人新作的研究評論,推出一系列有分量的評論文章和研究成果。開展網絡文學理論評論支持計劃、網絡文學閱評計劃,扶持出版網絡文學年鑒、網絡文學理論評論年選,承辦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論壇,推動構建符合網絡文學特點的評論評價體系。建立文學領域情況分析報告制度,組織專業力量每季度對文學界有關動態、趨勢進行研判分析,形成專題報告,為有關部門深入了解當前文學發展態勢提供參考。

    ——強化公共服務,擴大文學覆蓋,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斷健全現代公共文學服務體系,創新工作方式,擴大工作覆蓋,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學服務水平。深度參與全民閱讀活動,組織開展以“書香中國 悅讀文學”為主題的全民閱讀季系列活動,先后舉辦益陽文學周、吉林文學周、甘肅文學周,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作出積極貢獻。大力提升文學場館公共文化服務功能,舉辦中國現代文學館館藏革命文物特展、紀念茅盾先生《子夜》出版90周年特展,召開全國文學館聯盟年會,組織優質資源和特色資源巡展,大力推動線上展覽,不斷加強各地文學館之間的交流合作,進一步提升數字化賦能文學工作水平。在作家出版社成立70周年之際,精心遴選出版70周年珍本文庫叢書,邀請廣大讀者進社參觀并與知名作家交流。加強文學志愿服務工作,召開全國文學志愿服務聯席會議工作會,舉辦文學志愿服務專題培訓班,扶持37個文學志愿服務示范性重點項目,推進全國文學志愿服務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開展,提升文學志愿服務科學化和專業化水平。

    ——推動民族文學事業繁榮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民族文學工作全過程各方面,推動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與國家民委共同發布《關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民族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并建立常態化工作協調與合作機制。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宣傳部簽署《深入實施“文化潤疆”文學工程合作協議》,召開十九省市“文化潤疆”文學工程聯席會議,系統化、長期性推進文化潤疆工作。繼續實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叢書”出版扶持項目,不斷發現培養少數民族優秀青年作家,推出少數民族文學精品力作。舉辦“中華民族一家親”全國多民族作家培訓班、“文化潤疆”和“文潤北疆”作家培訓班,與湖南毛澤東文學院聯合創辦西藏作家班,持續舉辦少數民族文字作家翻譯家培訓班,團結引導各民族作家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牢民族團結的精神長城。

    ——抓住疫情后國際交往有利條件,積極推動中外文學交流。積極應對新冠疫情后國際交往交流新形勢,廣泛參與世界文化交流對話,不斷擴大“朋友圈”,推動更多體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的文學精品走出去。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舉辦東盟青年作家中國行活動,繼續豐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典詩歌文庫》品種,“一帶一路”文學聯盟擴展到42個國家,努力建設文明對話之路、文化交融之路。主動走出去傳遞中國聲音,先后組織中國作家代表團出訪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匈牙利、意大利、德國,參加法蘭克福書展并舉辦作品推介活動,同當地作家座談交流,積極推動文學作品互譯出版合作。致力于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交流平臺,舉辦中國文學國際傳播論壇暨第六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英、美、德等24國的32位漢學家、翻譯家參加活動,與中國作家進行了深入、真誠的交流。做好《人民文學》多語種外文版的出版發行,參與主辦北京圖博會,精心組織籌備中國作家館參展工作,舉辦2023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發布《中國網絡文學亞洲傳播報告》,充分展示中國作家風貌、宣傳中國文學成就。中國作家協會國際文學交流中心(南京)、中國作家協會東盟文學交流中心(南寧)相繼揭牌,“中國文學海外讀者俱樂部”日益活躍,第二屆中青年作家國際傳播高研班成功舉辦,“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評審機制進一步優化,為作家作品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機遇。

    ——緊扣“做人的工作”,團結凝聚作家隊伍,培育中國文學新力量。高度重視會員發展工作,會員結構不斷優化,覆蓋不斷擴大,作協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進一步提升。本年度會員申請人數2893人,同比增加近31%;新發展會員1203人,個人會員總數達到14840名。在會員發展工作中,注重發現富有潛力的青年作家、基層作家與新文學群體,主動吸收一批優秀的劇作家、出版人、翻譯家等各領域文學人才,不斷促進各文學門類的均衡發展。新發展會員中,45歲以下占比30.6%,網絡作家、自由撰稿人等新文學群體占比約23.7%,來自71個中國作協會員空白區縣的82名基層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加入中國作協。

    提升作家培訓的規模和水平,為作家成長成才提供更多機會、更好平臺。魯迅文學院拓展多樣化文學培訓模式,舉辦兩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繼續與北師大聯辦作家研究生班,舉辦兒童文學作家、網絡文學作家、少數民族作家等重點領域作家培訓班,與地方作協聯合開展培訓。加強社會合作,為稅務系統、芒果TV舉辦專門性培訓班,擴展工作邊界,促進了優質文學教育資源的社會轉化。

    密切與港澳臺作家的聯系,共同傳承發展中華文化。支持香港作家聯會舉辦35周年慶祝活動,與澳門科學館共同主辦“悅讀科幻之美”科幻文學講堂,舉辦2023年兩岸文學交流會,熱情周到做好港澳臺作家參訪和交流工作,積極推動港澳臺知名作家資料入藏現代文學館,不斷增進作家之間的創作交流、情感聯系和文化認同。

    弘揚中國文學優良傳統,營造尊重作家的良好氛圍。舉辦曲波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馮雪峰誕辰120周年紀念座談會、林斤瀾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王蒙文學創作70年座談會及文獻展、嚴家炎學術座談會,回顧老一輩文學大家走過的極不平凡的道路,號召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繼承和發揚前輩作家的精神風范,激勵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以飽滿的熱情投入新時代文學的創造。

    各位委員、同志們,一年來,中國作協的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文學事業呈現多姿多彩、新意迭出的發展態勢。這些成績的取得,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親切關懷的結果,是各級作協組織、文學界全體同仁團結奮斗的結果,是各位委員率先垂范、擔當作為的結果。在此,我代表中國作協書記處,對各級作協組織、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對各位委員,表示衷心的感謝,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當認識到,當前文學事業發展與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還有不盡適應的地方,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任務還有不相匹配的短板弱項,推動“出作品、出人才”的體制機制還需進一步健全優化。在文學創作上,文學作品數量快速增長,但精品力作不夠多、創新能力不夠強等情況亟待解決,推動新時代文學從“高原”向“高峰”邁進仍是需要攻克的重大課題。在培育造就德藝雙馨的文學大家和建設規模宏大的人才隊伍上,尤其是培養青年文學人才、打造文學新力量方面,機制還不夠完善,激勵政策和措施不夠健全,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方式還需加大力度。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增強自我造血功能、推進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意識和本領不夠強,等等。這些困難和短板,需要我們在今后工作中不斷攻堅克難,努力推動解決。

    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奮力推進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

    各位委員、同志們,今年10月,黨中央召開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展現出了強大偉力,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全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中,汲取中國文學薪火相傳、蓬勃發展的智慧和力量,繼續推進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

    (一)深刻認識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義,全面把握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

    ——要從偉大成就中增強堅定黨對文學工作領導的自覺性,以高度政治責任感擔負新使命。全面加強新時代作協工作和文學事業的領導,更加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把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原則貫徹始終,把政治家辦報、辦刊、辦網的要求落實到位,推動文學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

    ——要從職責定位中把握工作重心,以過硬本領擔負新使命。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深入學習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的豐富內涵和科學體系,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七個著力”的重要指示,落實好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部署的6個方面重點任務。要始終胸懷“國之大者”,保持賡續中華千年文脈的文化自覺和歷史主動,鍛造高素質硬本領,以弘揚正道立心,以創作精品立業,以德藝雙馨立身,以清廉自律立行,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要從鮮明立場中把牢工作導向,以科學的方法論擔負新使命。始終堅持文學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以鮮明人民立場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文學原創能力,提高公共文學服務水平和文學產業發展質量,用更多精品力作促進人民精神共同富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要從與時俱進中尋求發展機遇,以改革創新精神擔負新使命。樹立新思維新理念,積極融入現代傳播格局,善于運用信息時代的科學理念、先進技術武裝自己,堅持以我為主、興利除弊,推動科技賦能文學、實現跨界傳播,使網絡空間成為新時代文學發展的新天地。

    ——要從復雜形勢中堅定文化自信,以頑強斗爭意志擔負新使命。堅持文化自信自強,發揚斗爭精神,建強黨的文學陣地,守好黨的文藝戰線。更好發揮中國文學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中的獨特作用,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良好國際環境。

    (二)加強組織領導,推動文學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

    ——要在學懂弄通做實、深化內化轉化上下功夫。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作協系統和文學界的重要任務,同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結合起來,進一步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用以指導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要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持續抓好黨的創新理論深化內化轉化工作,把學習成效體現在提高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能力本領上,體現在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果上。

    ——要在深入研究闡釋、廣泛宣傳普及上見真章。要牢牢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加強對這一思想原理性理論成果、特別是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的研究闡釋,進一步轉化為文學領域的知識話語、研究范式、學術理論,更好為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提供學理支撐。要緊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的形勢特點,將文學創作和理論研究一體推進,既通過汲取真理力量指導文學實踐,又通過豐富實踐活動發展文學理論,形成新的規律性認識。各級作協組織主管的報刊社網要同向發力,發揮各自特色,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宣傳習近平文化思想,開展接地氣、有生氣的宣傳宣講和文學活動,采取平實務實、精準精確的宣傳形式,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要不斷加強和改進正面宣傳,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在統一思想、增強信心、凝聚力量的過程中,彰顯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守護中華文化主體性。

    ——要在積極擔當作為、履行職責使命上求實效。要認真落實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重點任務,深刻領悟、倍加珍惜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作協工作和文學事業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努力推出一批展示強國復興氣象的標志性作品。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引導廣大作家扎根現實生活、傾聽人民呼聲,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不斷加強黨對文學工作的領導,將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做好作協工作、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

    (三)扎實做好重點工作,把黨中央關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聚焦精品創作出版傳播,進一步推動“兩個計劃”相關工作向縱深開展。“兩個計劃”已經列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重點任務,意味著“兩個計劃”從作協工作上升為國家層面的任務,這是黨中央對作協工作的充分肯定,也對下一步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要總結前一階段工作經驗,補短板強弱項,推動文學界深刻認識實施“兩個計劃”的重大意義,增強推進創作計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拓展“兩個計劃”的書寫空間,提升創作成果的文學品質。要進一步宣傳發動,著力擴大“兩個計劃”的社會參與度;進一步抓好作品創作出版中心環節,強化編輯隊伍建設,確保推出精品;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做好宣傳推廣和作品研究評論;進一步拓展文學出版價值鏈條,大力推動創作成果與各種現代傳播形態的深度融合,實現出版效益和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最優化,充分釋放作品潛能,有效提升作品價值;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優化工作機制,為實施“兩個計劃”創造良好環境條件。

    ——精心組織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評獎工作,籌辦好“2024中國文學盛典”系列活動。2024年是“駿馬獎”的評選之年,要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展現新時代民族文學的豐盛收獲,展現各民族作家團結向上的精神風貌。“2024中國文學盛典”系列活動將在廣西南寧舉辦,要認真總結文學盛典籌辦經驗,不斷創新工作思路,高標準、高質量做好“駿馬獎”評獎和頒獎工作,不斷提升“駿馬獎”及中國文學盛典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美譽度,大力推動新時代民族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

    ——做好《詩刊》改版工作,系統推進中國詩歌現代化探索。我們高度重視詩歌發展,在認真研究、充分醞釀的基礎上,決定以2024年《詩刊》改版為契機,塑造詩歌發展新格局,引領詩歌創作方向,推進中國詩歌現代化進程。要從辦刊理念、欄目設置、刊發標準、理論評論、宣傳發行等各方面進行整體性謀劃和系統性思考,力爭使《詩刊》的質量顯著提升,從形式到內容為廣大讀者呈現出新的面貌,使這次改版成為推動新時代詩歌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力、新引擎。同時,帶動各報刊社網的改革創新,充分發揮作為國家級報刊社網的示范引領作用,積極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打破固化思維,激發創作活力、擴大作家隊伍、提升發行量和影響力,讓文學更好地走向社會、走向大眾。

    ——持續舉辦“作家活動周”,強化“作家之家”建設。進一步加強中國作協聯絡服務作家職能,豐富工作手段,提高工作成效。廣泛邀請各方面作家經常“回家”,共敘友情、共商發展,把《中國作協黨組書記處關于密切聯系服務廣大作家和基層文學組織的意見》落到實處,使廣大作家心有所屬、情有所歸,使中國作協真正成為讓廣大作家溫暖、信賴、眷戀的家園。

    ——加強作家隊伍建設,培育堪當重任的文學新力量。文學事業發展必須依靠德藝雙馨、規模宏大的文學人才隊伍。要立足于黨的文學事業薪火相傳、永續發展的高度,集全國作協組織之力,抓好作家隊伍建設。組織籌備好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精心設計議題和組織形式,以會議的召開向潛在的寫作力量作有力動員,喚起全社會創作熱情,吸引更多熱愛文學、富有才華的青年才俊融入文學隊伍。通過開展各類培訓、提供資源機會、完善激勵機制,鼓勵作家深入生活,支持作家潛心創作,盡可能地為他們成長成才鋪路架橋。充分發揮魯迅文學院的功能作用,在發現新人、培養作家方面進一步優化培訓體系,不斷擴大培訓覆蓋面。精心做好明年的會員發展工作,向基層傾斜,向外延伸,擴大文學人才的發現與選拔范圍,不斷壯大各級作協會員隊伍,優化會員隊伍結構。各報刊社網要加大對青年作者的關注與扶持,為文學新人的成長創造更多機會、提供更大平臺。

    ——樹立全新視野,不斷拓展文學事業發展的路徑和空間。要主動應對新變化,研究新特點,樹立新觀念,持續推動文學事業深度融入現代傳播格局。高度重視文學領域的產業發展,關注新業態、研究新趨勢,不斷提升各報刊社的發行量和經營管理質效,加快推進中國作家出版集團改革。繼續加強與影視機構、互聯網平臺的合作,推動文學與其他文化形態的深度融合、聯通發展。積極探索全媒體時代文學館建設、作家聯絡服務、文學報刊社網等工作的發展方向和路徑,在數字化建設上有所突破。做好重大活動和優秀作家作品的宣傳報道,通過提高文學的曝光度,讓文學與人民群眾深度互動、與社會生活深層對接。繼續加強與文學出版單位、研究機構以及高等院校的合作,擴展與社會各界合作的廣度與深度,使文學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彰顯更大價值,發揮更大作用。密切關注新的文化動向和創作現象,擴大發現人才的視野,更新人才培養的傳統路徑,使作協工作能夠延伸到更加廣闊的社會層面。樹立中國文學一體化推進的工作理念,進一步落實與港澳臺相關人員來訪會見達成的共識,推動相關項目和活動落地。舉辦海峽論壇文學分論壇,圍繞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舉辦系列活動,在會員發展和魯迅文學院高研班中吸納港澳臺作家,確保疫情后文學交流更加活躍、深入、有效。

    ——找準關鍵切入點,在推動國際文學交流上出成果見成效。站在服務黨和國家外交工作大局的高度認真謀劃推進對外文學交流工作,建設中外文學交流的新機制新途徑,實施重大國際文學交流項目。創新思維、開辟新路,與已經廣有影響的中外文化交流機制和平臺實現對接,突破傳統交往格局,敢于跨界、破圈、融合,進一步提升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格局中的活躍度和影響力。加強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對外翻譯出版,發揮好《人民文學》外文版多語種對外譯介平臺優勢,健全譯介力量的聯絡、培養和支持機制,推動優秀文學資源在國外多元化傳播,形成放大效應。堅持不懈開展雙邊、多邊文學交流,設計籌劃好中法文學交流、金磚國家青年文學交流、中日作家交流等活動,努力創建有影響力的活動品牌。完善“一帶一路”文學聯盟機制,發揮好南京、成都、南寧等地國際性文學交流中心作用。大力推動“網文出海”,打造“Z世代”國際傳播工程。發揮中國文學海外讀者俱樂部“小、快、靈”的優勢,設計更加多元豐富、“小而美”的文學活動,強化對中國作家作品的推介效果。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培養青年翻譯家、漢學家,提升中國當代文學翻譯資助水平,支持作家積極參加各國文學節、詩歌節、書展等活動,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網絡傳播等多種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型傳播模式,努力提升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軟實力,為推動中華文明更好走向世界、塑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貢獻。

    各位委員、同志們,盛世修文、傳承中華文化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大事,也是寄予作協工作和文學事業的深切期望。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牢記“國之大者”,擔當盡責、奮發有為,在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奮斗和實踐中展現新氣象,實現新作為!

    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麻豆| 国产精品公开免费视频|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202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精免费| 99视频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99精品在线观看| 最新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精品自拍| 国产福利视精品永久免费|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成人无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app|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 |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 福利姬在线精品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99久久免费中文字幕精品|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网站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97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国模私拍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精品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洗澡| 国产精品福利电影| 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特黄| 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 久久无码国产专区精品| 999这里只有精品| 99久久99久久免费精品小说| 亚洲永久永久永久永久永久精品| 先锋影音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