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里頭裝的都是歌”
陜北民歌劇《黃河船夫》講述了黃河岸邊石頭峪村里一個動人的故事。當地人大多以扳船為生,船夫春生和根旺兩人是一對生死與共的兄弟,也是唱民歌鬧社火的好把式。他們及他們后輩的人生,是折射時代變化的鏡子。舞臺上,當氣勢磅礴的陜北畫卷展開,當粗獷豪邁的船工號子響起,大河里漂來一只船,觀眾心靈感受到震顫。
編劇康世進以獨特的視角展開了與時代的對話,他借陜北民歌“黃河船夫曲”來發掘和表現船工生活,把艄公精神轉化為積極昂揚的奮斗精神。這部劇對艄公的生活狀態和內心世界進行了深入探尋和藝術再現。石頭峪村人的生存環境與奔騰的黃河息息相關,黃河不僅是作品的敘述視角,黃河沿岸的傳奇和傳說,也使這部民歌劇充滿藝術張力。《黃河船夫》場面熱烈奔放,節奏歡快跳躍。“黃河我的那個家,沒有黃河我就活不下”,在劇中反復出現的伴唱,抒發了感人至深的黃河情懷。
黃河文化和黃土文化是陜北高原的底色,劇中的布景道具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轉臺上的鑼鼓、碾臺、剪紙、紡線和織布,船夫手里拿的船槳,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煙袋、酒葫蘆、麻繩捆、救生圈等揭示了艄公的生存境況,粗搟面杖、棒槌、洗衣盆和小板凳等也都是黃河沿岸居民某一時期日常生活的原生態呈現。舞臺上也呈現了今天的美麗鄉村場景,如引導員騎著平衡車或駕駛著觀光車和電瓶車,村里的青年栓栓返鄉時手持著自拍桿,等等。劇作中的服裝顏色絢麗,彰顯當代生活的豐富多彩。
《黃河船夫》的音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觀眾能聽到冼星海、李煥之等前輩作曲家創作的經典旋律。《五哥放羊》《春節序曲》《黃河頌》等經典作品成為陜北音樂創作的代表。《黃河船夫》對這些經典進行傳承和傳播,同時加入了新的時代元素。黃河流經九省地域,除了陜北的曲調和信天游,還有塞外西口的鄉謠、童謠和河謠等。
《黃河船夫》著力塑造陜北音樂藝術形象,表現和展示了黃河岸邊人的生命激情和生存狀態,審視歷史,剖析現實,觀照未來。劇情結尾給人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間,對觀眾產生了強烈的情感沖擊。
“石頭峪上石頭多,石頭底下是黃河。大河里漂來一只船,船里頭裝的都是歌”。艄公的歷史就是一部黃河歷史的側影,相信《黃河船夫》的藝術魅力能獲得更多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