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荷馬史詩《格斯爾》在北疆小城煥生機
連續兩個星期,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格斯爾傳習所,45位民間藝人每天都會上演《格薩(斯)爾》(以下簡稱《格斯爾》)的演奏PK。這是2023年格薩(斯)爾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班的課程內容。
“這就是一種活態傳承嘛。”自2013年起,這種培訓班每年舉辦2—3次。《格斯爾》自治區級傳承人尼瑪敖斯爾是“常客”,每一次培訓都有很多收獲。“在這樣的交流展示過程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是新時代文化創新的寶藏,如何讓文物“走出博物館”、讓歷史文化“活起來”已成為中國各地開展文化創新的積極探索。比如,被譽為“東方荷馬史詩”的《格斯爾》。
《格斯爾》與《瑪納斯》《江格爾》并列為中國三大史詩,由蒙古族、藏族等多民族共同創造,講述了格斯爾被天界派下凡降伏妖魔、為民除害,促成各部落和睦相處、共建美好家園的故事。《格斯爾》在民間多以民歌、民樂和故事書的形式廣為流傳,近年來還涌現出不少以此為主題的影視、舞臺劇作品。2009年,《格斯爾》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巴林右旗是蒙古族《格斯爾》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巴林右旗格斯爾文化生態保護發展中心主任哈日巴日告訴記者,格斯爾文化是草原人民的智慧結晶,文化中蘊含著生態觀及現代意義。“在我們這里,《格斯爾》不僅是史詩演述和神話傳說,還融入祭祀民俗、歌謠、那達慕、群眾文化、生態保護等一系列活動中。”
(資料圖)圖為人們正在戶外演奏《格斯爾》。胡斯楞攝
當地對《格斯爾》的系統性搶救保護啟動于1983年,各地學者、專家涌入這里,搜集、整理《格斯爾》傳說故事,拍攝《格斯爾》風物,研究格斯爾廟的歷史背景與研究價值。
田野調查之后發現,巴林右旗擁有全國唯一一座格斯爾廟和格斯爾敖包,另有100余處《格斯爾》傳說風物遺址,至今保存著手抄本《格斯爾傳》,民間也一直保留著格斯爾祭民俗禮節。
在巴林右旗,《格斯爾》項目旗(縣)級及以上代表性傳承人有30余名。平日里,他們活躍在校園、社區、景區等地的各類民間舞臺上。同時,他們還以師徒方式培養藝人。
《格斯爾》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金巴扎木蘇今年89歲,不僅是中外演唱《格斯爾》藝人中的杰出代表之一,還培養了400多名學生,其中大多是牧民家的孩子。“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培養好接班人,把《格斯爾》一代代傳下去。”
2008年,巴林右旗被命名為“中國格斯爾文化之鄉”;2012年,“中國格斯爾文化搶救保護與研究基地”落戶當地。
2010年和2018年,當地還先后成立格斯爾文化研究發展中心、建立格斯爾傳習所,通過組織培訓、研討、展演等活動,進行文化搶救、保護與研究。截至目前,已搜集口傳《格斯爾》資料超1300小時,制作了《格斯爾》動漫、畫冊、舞臺劇等文化產品,還發行了百集電視說唱藝術片《格斯爾故事》,這也是我國近40年來搜集整理《格斯爾》史詩工作中產生的第一部電視藝術科學資料片。
“卡通畫冊的形式特別適合孩子們,他們很愛看。”卡通畫冊《英雄格斯爾》出版于2022年,精選史詩中的經典篇章,采用兒童易懂的文字表述。大板蒙古族小學老師蓮花告訴記者,孩子還根據自己所看所想,在老師的幫助下,創作了一部兒童舞臺劇。
記者也在采訪過程中發現,在當地,大家都以《格斯爾》為榮,諸如搏克、文藝演出等體育文化活動,幼兒園、駕校等機構,公園、射箭館等公共場所都以“格斯爾”命名。
“要讓《格斯爾》文化真正活起來、火起來,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喜愛并傳承。”巴林右旗民間文化藝術聯誼會秘書長敖斯爾說,這不僅是對歷史和未來的尊重,也是作為文化傳承者的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