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但丁到馬伯庸,中外導演如何在話劇舞臺改編文學作品
作為世界三大戲劇節之一的德國柏林戲劇節是德語區一年一度最重要、規模最大的戲劇藝術節,被譽為德國戲劇的奧林匹克。11月29日、30日,“柏林戲劇節在中國”現場演出將首次走進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為滬上觀眾呈現《新生活:我們將何去何從》,“復活”但丁700年前留下的經典文本。
先鋒戲劇《新生活:我們將何去何從》是2022年第59屆柏林戲劇節開幕劇作,在柏林藝術節劇場現場演出的同時進行線上直播,大獲成功,并于同年入圍柏林戲劇節“十大最受關注劇目”。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文學改編”在中國話劇舞臺持續升溫,11月起至明年1月,多部文學改編作品將在東藝接連登場,包括孟京輝執導、梅婷領銜的話劇《紅與黑》,“爆款打造機”趙淼導演改編的話劇《兩京十五日》及“老舍專業戶”知名編導方旭的全新版話劇《駱駝祥子》等。
先鋒作品重構西方文學經典
《新生活:我們將何去何從》由三個連續的段落分別講述了但丁對愛人比阿特麗斯的記憶、愛人的死亡以及二人生死交匯的夢境。導演克里斯托弗·盧平從但丁的十四行詩出發,將愛情、失敗、無法挽回的瞬間以及重新開始作為核心主題,完成了這部新銳作品。
在柏林戲劇節上,評委點評:克里斯托弗·盧平將但丁1293年的早期作品《新生》交給了一群非常松弛的演員,他們像檢查一個寶貴但堅固的玩具一樣檢查它,試圖揭示其根本。
四位演員輪流扮演但丁,彼此互動,在舞臺上誦讀但丁寫下的詩句,將但丁四個不同的性格側面人格化。配合舞臺上鋼琴的自動演奏,一位中世紀詩人在戀愛中的種種心境,將生動呈現在觀眾面前。
對但丁而言,比阿特麗斯不僅是他生命中不可遺忘的摯愛,更是詩人心目中真善美的化身。為此,編導、演員和舞美設計巧妙運用聲光電、當代服飾、通俗語言講述了但丁對比阿特麗斯的熾烈的愛與思念。有強烈個人風格的克里斯托弗·盧平擅長運用古典材料表達現代精神。劇中,他通過大規模使用流行歌曲,將觀眾從古典帶入現代。從有鮮明意大利風格的音樂到德國巴洛克風格音樂,再到徹底的曲調流行化,創作團隊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搖滾巨星密特·勞弗和21世紀流行音樂天后布蘭妮·斯皮爾斯的作品進行了改編,亦化用了惠特妮·休斯頓、娜塔莎·貝汀菲爾德的歌曲,將古老的十四行詩演化成流行的時代信息。
同樣改編自西方文學經典,曾驚艷烏鎮戲劇節、2021年在東藝演出開票火速售罄的孟京輝戲劇作品《紅與黑》11月16日至19日回歸東藝。經過兩輪演出沉淀,梅婷、張弌鋮與羅歡繼續聯手奉上這部跨越時空的經典作品,帶領觀眾沉浸在司湯達筆下欲望與情感的糾葛間。梅婷把富家小姐、市場夫人、孩子的母親、完美的情人等多重身份融入德·瑞納夫人的身體。舞臺上,三層鋼架建構起社會階層的牢固法則,一把直梯成為通向欲望的意象符號。
《兩京十五日》《駱駝祥子》講述中國故事
12月19日、21日,金牌懸疑導演趙淼的新作《兩京十五日》延續其高度假定性的作品風格,將肢體劇和戲曲元素融入歷史題材故事基底,為觀眾展現酣暢淋漓的“絕地大逃亡”。
該劇改編自馬伯庸同名歷史題材小說,故事源于《明史》里關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實記載——“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該劇共有220多個舞臺角色、400余件服裝道具,將通過全程無收光的表演方式為觀眾打造沉浸式觀劇體驗,并通過光影與多媒體結合,在舞臺上營造出千軍萬馬的宏大場面,實現時空穿梭、日行千里的奇幻場景。
明年1月12日、13日,知名編導方旭將帶著全新版話劇《駱駝祥子》亮相東藝舞臺。作為紀念老舍誕辰125周年之作,該劇將再現老舍經典文本,以老年祥子與青年祥子交錯敘述為主線,通過祥子買車、賣車“三起三落”奮斗、掙扎、墮落的過程,全景掃描祥子心理疾患的演變過程。
作為老舍經典作品,《駱駝祥子》雖有眾多改編演繹,但幾十年后再看原作,與當下年輕人仍有很強的鏈接,這是方旭決定創作話劇《駱駝祥子》的原因?!安还苓@個作品已經有多少種形式的改編,我覺得還是要再做一次《駱駝祥子》。我覺得老舍先生寫《駱駝祥子》的本意不只是虎妞和祥子的情感,這部作品的另一核心是青年人祥子的變化過程。我相信現在的年輕人還是能產生共情?!狈叫裾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