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玥琦:我們如何活著,便如何講述
史玥琦,一九九六年生于長春,武漢大學文學學士,復旦大學創意寫作碩士,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創作專業博士研究生。小說、詩歌見《收獲》《作品》《青年文學》《詩刊》《星星》《北京文學》等,獲第二屆京師-牛津“青年文學之星”金獎、第四十七屆香港“青年文學獎”等獎項。南京市青春文學人才計劃簽約作家,創辦有貓頭鷹小說社、野草莓觀影會。
Q:小說月報 A:史玥琦
Q
您開始小說創作的動力或者靈感來源于哪里?
A:薩特有句話:一個人永遠是講故事者,他生活在自己或他人的故事當中,通過故事看他所遭遇的一切,并且按他所講的那樣去生活。然而必須做出選擇:或是生活,或是講述。讀此言時,我上大一,正坐在北上歸家的火車上,彼時河南大水,列車走走停停,我沒有座,站了一天一夜,下車后,因這句話在腦海中發酵,我想將火車上那些再也不見的人記錄下來,當晚寫下我的第一篇小說。于我而言,敘述是存在唯一可靠的路,去擺正紛擾的記憶,重塑可貴的真實,繼承模糊的歷史;在虛構中是自由的,我最終明白:我們如何活著,便如何講述。
Q
自己作品中有哪一部,因為創作過程之難忘,讓您對其有特殊的感情?
A:我去年夏天住在德國小城勒沃庫森,屬于老魯爾區,宿舍正對著一片遼闊的草地,除了遛狗的人,常客是成群的喜鵲和巡回的馬戲團,我始終沒去看表演。多數情況下,這里十分靜謐,太陽兇猛的時候,我躺在草地上,不遠處矗立著一座一九〇二年建成的水塔,當時供鐵路工人燒水洗澡,如今表皮涂鴉小丑,作紀念物。陽光越過水塔照向我,這時候,我懷念東北,惦記一些人,記憶推我到無埃之境,仿佛看到舊工廠孤獨的煙囪,敘述成為必要,用了五天,《夜游神》在這片草地完成。一年間這篇小說發表、得獎,是它改變了我,也告訴我敘事如何重構生活,希望它能走得更遠,帶給更多讀者溫暖。
Q
您認為作家是可以培養的嗎?
A:我確信。二〇一九年我進入復旦大學創意寫作專業讀研,今年畢業后,又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創作專業讀博,我的寫作有賴于大學的文學教育,除了技藝的精進和視野的延展,更為切要的是作家老師們在教學指導中內在敘事經驗的傳遞,令學生獲得生命情感與敘事肌理的雙重學習。校園為我們打開一個獨特的文學場域,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輝煌一時的“作家班”,到現在的創意寫作學科的興起,一個論斷終于走向了反面,中文系是可以培養作家的,但我想,前提始終存在——他擁有作為作家的自覺和使命,他猶豫很久,最終獨自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