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創作展現唐詩文化
“詩意如長風,萬里亦可通。”11月4日,以唐代詩人李白邊塞詩《關山月》中的“長風幾萬里”為題,由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指導,中國美術學院和數字電視書畫頻道主辦,中國美術學院科研創作處、書畫頻道美術館承辦的“第四屆青山行不盡——唐詩之路藝術展”在北京書畫頻道美術館開幕。展覽以唐詩的典型結構“起、承、轉、合”來構造展示內容,并輔以《登幽州臺歌》作為氣質線索進行架構,涵蓋書法、國畫、版畫、油畫、雕塑、攝影、裝置、影像等多種藝術載體,展出80余位藝術家共計90余件作品,還充分運用裝置、影像、數字化線上展廳等新媒體手段,為觀眾提供了唐詩欣賞的多維度視角。進入展廳,首入眼簾的是書法作品《憶秦娥·婁山關》《飛雨樓詩》及《蘇子由詩》,左側《黃河詩境圖》則參照真實的黃河地理及黃河流域地貌,將歷史上關于黃河的古代詩篇分布在相應所描寫的地點之上,共標注了二百多句歷代詩詞,使觀者于畫作中感山湖壯闊,隨黃河之水觀詩路流淌。“唐詩之路是中國人詩性心靈的核心現場。”浙江省美協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展覽總顧問高世名談道,“中國的創作就是在不斷與古為新,在和歷史、和前人循環往復的對話中不斷開展的”。策展組于今年7月至8月邀請藝術家前往敦煌,以各自擅長的藝術形式進行專題創作以回應唐詩歷史、致敬唐詩精神。這些作品與過往三屆“唐詩之路”藝術展的優秀作品以及多位來自中國國家畫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書畫名家的主題性創作一同展出。此外,展出的一系列利用AI將詩句生成圖像并進行“寫生”的當代青年藝術家作品,亦將唐詩與科技連結,展現了藝術創作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