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導演張偉民執導紀錄片《萬里千尋》獲國際獎項—— “大千先生,我帶您回家”
2022年10月,巴西圣保羅市摩詰鎮,張偉民在張大千故居八德園舊址,放映紀錄片《萬里千尋》。
受訪者供圖
近日,美籍華人張偉民執導的紀錄片《萬里千尋》在第47屆圣保羅國際電影節獲“最佳國際紀錄片獎”。接下來,她將攜《萬里千尋》在中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亞洲首映禮,參加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并正在籌備明年舊金山亞洲博物館的北美首映禮及系列國際電影節巡展。從巴西到美國,從美國到中國香港,再到中國廣州,張偉民帶著張大千的故事走上回鄉之路。
12年尋千之旅
巴西圣保羅市郊摩詰鎮,在張大千生前建造的中式園林居所“八德園”舊址,叢林掩映湖心,夜晚星辰閃爍,蟲鳴啾啾。幕天席地,張偉民支起幕布,進行了一場沒有觀眾的《萬里千尋》放映。這是她為已故多年的張大千準備的特別放映。電影放映完,張偉民心中感慨:“大千先生,我帶您回家。”
2015年1月,張偉民第一次到摩詰鎮,張大千故居八德園已沉眠于一片廣闊湖泊中。看著眼前的湖泊、山丘、溪流,再品味張大千的八德園景圖,張偉民對張大千心中的“桃花源”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八德園酷似巴山蜀水的環境,景圖中模仿中式園林的設計,更讓張偉民感受到張大千旅居海外的濃濃鄉思。
自2011年啟動,紀錄片《萬里千尋》的籌備與拍攝歷時12年。張偉民輾轉亞洲、北美、南美、歐洲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探訪張大千的子女、家人、朋友、弟子以及藝術家和國際上研究張大千的學者共100多人,拍攝了200多小時的影像素材,通過影片解讀張大千后半生的傳奇故事。
張偉民與張大千的淵源,還要從一次偶然“邂逅”說起。12年前,張偉民還是一名剛入職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的年輕學者。一天,在教學樓走廊,舊金山州立大學教授馬克·強森交給張偉民一摞陳舊的16毫米膠片。膠片里,一個白胡子老人身著長衫,漫步海邊,撫過松柏,面向太平洋,遙望東方……這些膠片拍攝于1967年,地點是美國加州卡梅爾海邊,膠片中的白胡子老人就是當時旅居美國的張大千。
“這是張大千在加州的寶貴影像。”張偉民說,作為舊金山州立大學電影學院當時唯一從中國大陸來的電影學者,她意識到這摞膠片的分量和一種使命感。“我從沒想過,這幾盒膠片從此開啟了我長達12年的尋‘千’之旅……”她說。
再現海外經歷
12年間,在尋找張大千足跡的過程中,張偉民收獲了許多有趣經歷,也聽到了不少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
2019年1月,張偉民第一次造訪巴西奧林達,在一座由18世紀監獄改建的小鎮美術館的地下室,張偉民看到了張大千藝術巔峰時期的巨幅潑墨潑彩作品《瑞士雪山》。這幅巨作被安放在玻璃框中,攝像機拍攝會受到玻璃反光的干擾,但受當地技術限制,無法在不損壞畫作的前提下將畫取出。最后,張偉民找來一塊黑布將拍攝人員和機器完全罩住,只露出攝像機鏡頭,最終拍攝出紀錄片中令人驚嘆的《瑞士雪山》。
2022年5月,為了還原《瑞士雪山》的取景視角,張偉民沿著張大千旅居瑞士的行跡,在瑞士群山環繞的高速公路中反復尋找拍攝角度,為了墊高拍攝位置,張偉民踩著“高蹺”,舉著三角架,不斷試錯,終于找到與畫作相似的視角。
在法國巴黎塞納奇博物館,張偉民找到張大千曾經在巴黎掀起“中國風”的實證。在法國拍賣網站,她找到一份1961年刊發的《巴黎快報》,整版報道了張大千當年在巴黎“巨荷圖”展覽期間,與法國著名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安德烈·馬松進行東西方藝術創作理念對話。此后,兩位藝術大師相互借鑒了彼此的藝術創作手法。張大千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結合傳統中國潑墨,創新嘗試潑彩技藝,創作出《瑞士雪山》《愛痕湖》等代表作品。
在日本,張偉民經過多年尋找,獲得1956年拍攝的張大千旅日影像資料。這段資料豐富了人們對張大千旅日經歷的認識,也回答了此前困擾張偉民許久的問題:張大千為什么在編撰《大風堂名跡》時滯留日本近一年,甚至合家搬到日本?原來,張大千為追求印刷品質,選擇運用日本精良印刷技術,將他收藏的寶貴古畫編印成冊。
跨越時空對話
拍攝紀錄片的過程,是張偉民與張大千對話的過程。她積累的200多小時影像素材,匯集了許多中外藝術史此前未關注的寶貴資料。《萬里千尋》中,張大千行走海外的從容自信以及他的畫作在歐洲藝術界引發的轟動,都通過影像更加直觀地表現出來。
“張大千有兩方印章,上面刻著‘不負古人告后人’‘直造古人不到處’,這也是他的人生寫照。”張偉民說。
最近,張偉民正在籌備中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亞洲首映禮和美國舊金山亞洲博物館北美首映禮。她還希望帶著《萬里千尋》回到張大千故鄉四川省內江市。帶張大千回家,是她一直以來的心愿。
“一個中國藝術家跨越重洋,離開故土,為藝術理想求索一生,通過藝術走向世界,傳播東方文明,尋找人類文明的共通之處。張大千的人生經歷是對我的莫大激勵。”張偉民說,“《萬里千尋》是一個電影人和畫家跨越時空的靈魂對話。尋找張大千蹤跡,與張大千對話,我愿用我的一生來做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