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再現英雄的事跡
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玉溪花燈戲在新時代綻放出獨特魅力。近日與觀眾見面的原創現代花燈劇《南疆丹娘》就是一例,收獲了觀眾情感共鳴的同時,展現出花燈戲的藝術特質。
改編自真實事件的《南疆丹娘》,講述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云南玉溪,年僅21歲的女共產黨員孫蘭英為了革命事業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故事。《南疆丹娘》是對革命英雄事跡的藝術化再現,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不懈奮斗的理想信念。《南疆丹娘》脫胎于“舊燈”、不拘泥于“舊燈”,除保留歌舞小戲的特點之外,引入現代樂器和現代戲劇元素,結構嚴謹,形式靈動,注重人物形象塑造,呈現豐富綺麗的精神世界。
八幕戲劇將近兩個小時,聚焦“黎明前最后的戰斗”,情節跌宕起伏,戲劇沖突張力十足。創作者歌唱生命、歌唱青春,更歌唱超越生命的信仰,“山茶花等春風滿山開放,花叢中笑看那勝利的曙光”。黎明前的曙光里,3個年輕生命在黑暗中閃耀出光芒,因為“我有信仰似利劍,能為黨獻此身是我夙愿”。他們不怕受酷刑,不畏坐牢籠,不懼上刑場。《南疆丹娘》讓他們的名字被永遠鐫刻在了為信仰而奮斗的紀念碑上。
在人物塑造方面,孫蘭英在挫折中成長,閃爍著人物精神弧光。小說《丹娘》對少女時代的孫蘭英影響巨大,丹娘的精神一直激勵影響著她,也堅定了她為革命獻出一切的決心。在成長過程中,孫蘭英曾經沖動、莽撞,但不斷成長成熟,面臨生死抉擇時勇敢無畏。牢籠的折磨、敵人的勸降,擋不住她對信仰的堅守。親情的呼喚、生命的渴望,無法磨滅她寧死不屈的理想。
在戲里,孫蘭英的同學程光、繼明的名字寓意“承繼光明”。他們構成了英雄的集體。抓鬮詐降的情節里,慷慨赴死是他們英雄人格的集中體現。詐寫悔過書也是他們為維護家國大義作出的勇敢選擇。“不能讓那一張悔過書——玷污了我的信仰”,忍辱負重的程光,其掙破藩籬的行為,映射出革命者面對殘酷現實時的斗爭智慧。
紅色圍巾是《南疆丹娘》在舞臺上最搶眼的道具。鮮艷熾熱的紅圍巾反復出現如紅旗迎風飄揚,昭示著黎明前的曙光。程光這個人物有一定的典型性。嚴酷的現實容不得程光表達個人情感,他的追隨是無聲流淌的傾訴。在送出地下黨組織聯絡名單后,他挺身就義,為這部質感硬朗的劇作譜寫出感人肺腑的一筆。
《南疆丹娘》將傳統藝術形式和革命英雄事跡結合,生動展現新的感悟、新的情懷。英雄的名字,英雄的事跡,也通過藝術的講述,讓我們永遠銘記。
(作者為玉溪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