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重點推進作品《水未央》改稿會在京舉行
11月3日,“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重點推進作品《水未央》改稿會在京舉行。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胡軍,潘凱雄、張莉、楊慶祥、岳雯等專家學者以及《水未央》作者朱朝敏,責任編輯方文、宋辰辰等參加會議,會議由胡軍主持。
《水未央》以三位女性的三種身份、視角敘述濱江市孤島鎮在脫貧攻堅戰中的變化。三種身份和視角分別是兩個姊妹和一個女兒,兩代人中間還穿插了母親、祖母以及她們那個時代的經歷和歷史書寫。《水未央》實則是四代人的時光書寫,每一代人都不是被動地接受命運,而是在受到觸動后,主動地去建設家鄉、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參與本次改稿的作品《水未央》源于作者親歷的鄉土體驗,有獨特的女性視角和令人期待的結構框架。《水未央》用三位女性的視角講述了孤島鎮的一場脫貧攻堅戰,作者沒有過多地著墨于物質層面的脫貧,而是更關注山鄉人精神世界的變動。一方面,作者試圖追問并嘗試解決在實現物質脫貧之后,該如何應對精神層面的匱乏,實現“精神脫貧”;另一方面,作者也在有意識地建構女性的生命譜系,呈現新時代女性與故土和新時代山鄉之間的關系。
專家們在細讀文本之后,提出了自己對作品的思考,也指出了作品中有待繼續完善的地方。比如,作品以三個視角來呈現“后脫貧空間”的一段歷史,但目前三個部分都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應加強作品總體內在邏輯的連貫性、嚴謹性;作品語言風格和行文邏輯都應跳出目前非虛構痕跡較重的創作限制,實現小說獨特的美感;散點結構非常有巧思,但應力圖避免碎片化;主要人物的形象不夠引人注目;標題名稱和標題設置可以再做斟酌等。針對以上問題,專家們也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如,對于三個部分關系的處理,可以進一步挖掘它們之間的呼應關系與內在關聯,讓三個女性的視角中既有不同的看法,又穿插互文互補之處;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嘗試打開對時代女性生活的理解,通過豐富日常生活的情感與故事增加敘述動力,提高主人公形象以及其他女性形象的辨識度。
在交流過程中,作家朱朝敏分享了創作《水未央》的靈感來源和心路歷程。她以故鄉百里洲為原型,以人為出發點,“還原”了這個小城及其建設者在脫貧攻堅中的磨礪與成長。朱朝敏表示,在這次改稿會她收獲了許多有益的、有啟發性的建議,在接下來的修改中,她將會仔細斟酌作品的篇章布局、內在邏輯、標題設置等,力求最完美地講好這個故事。
胡軍對各位改稿專家細致的評閱和清晰的完善建議表示感謝。他表示,改稿專家們的建議從人物、結構、文學審美等多個方面,為作品的進一步完善打開了思路,這有助于作品的高質量完成,也為出版社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