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蘭月《酒坊巷》:以家國情懷展現舍生取義的人性光輝
10月31日,由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浙江省作家協會主辦,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研究院(杭州)、中共金華市婺城區委宣傳部承辦的古蘭月《酒坊巷》作品研討會在線上召開。網絡文學評論家、網站編輯、網絡文學讀者、相關行業人士等近20人參加。研討會由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副主任朱鋼主持。
古蘭月的《酒坊巷》以1942年“浙贛戰役”為背景,講述了發生在浙江金華的抗戰故事。為消滅金華地區的抗日力量,日軍在金華發動了慘絕人寰的細菌戰,地下黨員唐振華與戀人金九妹不辭而別三年之后,肩負著尋找血清針的秘密使命重回金華酒坊巷,曾經的戀人又成為了共同抗敵的戰友。《酒坊巷》以網絡文學的方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探求并書寫地域性文化資源,以鮮活生動的故事賦予了古街新的文化生命和情感寄托。
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認為,古蘭月對紅色題材的書寫,為網絡文學應該如何書寫紅色題材、現實題材做出了有價值的探索。《酒坊巷》致力于呈現真實的歷史細節,并塑造了一系列鮮活的愛國形象,這既保持了網絡文學故事性強的特點,又展現了危難當前的家國情懷。無論在傳統文化、地域特色還是革命敘事上,古蘭月的創作都提供了較大的思考空間。
浙江省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葉彤說到,家國情懷是小說的底色。酒坊巷是金華城區一條真實的歷史底蘊深厚的街道,小說《酒坊巷》就是取材于抗戰時期的酒坊巷。古蘭月在這些故事里裝下人性和大義,又從國家和民族的高度把人與人之間的糾葛和障礙打破,小說中民族抗日大業與兒女情長交織呈現。作者對“小”和“大”的戲劇張力設置,也反映出她對個體與民族的關系的思考。
金華市婺城區文聯主席沈根新談到,在小說中展現的宏大的抗戰歷史事件中,有諸多令人感動的淚點,書中表現的小人物命運最能體現人間真情與家國情懷。這部小說也喚起許多金華本地人的鄉愁記憶,引發積極反響,相信也會給眾多讀者帶去關于戰爭、生命、愛情、信仰、人性等方面的深度思考。
與會評論家從《酒坊巷》的人物塑造、主題思想、歷史書寫、現實題材創作等方面進行了交流和討論。
中南大學教授歐陽友權認為,《酒坊巷》以小寫大,聚焦于抗戰背景下的小人物敘事;情理交融,書寫戰火硝煙里的兒女情長;以家國情懷展現舍生取義的人性光輝。中國作協網絡文學研究院(杭州)研究員馬季談到,《酒坊巷》是一部重鑄金華歷史,記錄金華兒女捍衛家國尊嚴的長篇小說。將重大歷史事件轉化成當代文化精神是這部作品的基調,也是作者借助虛構故事寄托個人情感的主軸。西北大學副教授高翔分析,《酒坊巷》語言素凈典雅,敘事清晰工整,富有人文氣息,與作品本身所描述的江南風物、酒坊人家融為一體。在敘事層面,作者以后輩的緬懷視角展開,是經典的紅色文學書寫方式的呈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湯俏認為,小說選題出色,作者在前期的材料積累中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浙江潮》和李漁的戲曲資源是作者慧心獨具的地方。同時,作品也呈現了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發展路徑的可能性。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副研究員王穎用“故鄉、地域、文化”“抗戰、革命、歷史”“女性、網絡、影視”等關鍵詞解讀這部作品,她從小說中看到了女性的豪邁之氣,也看到了地域文化小說展現當地歷史傳統文脈的有益嘗試。常州大學周有光文學院講師張登峰認為,《酒坊巷》是一部具有明顯的歷史意識的小說。作者有意規避戰爭書寫中的宏大敘事的呈現方式,通過聚焦戰爭中的平凡人物來為他們立傳,這些看似平凡的人物有著不平凡的一面,這既體現在他們的獻身精神和智慧,同時也在現實層面上體現在他們對于戰爭勝負的關鍵作用。
網絡文學作家、網站編輯及相關從業者也參與了討論。
咪咕文學總編輯無憂從作者對金九妹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談起,分享了自己的閱讀感受。故事開始,九妹“扎著一條又粗又長的麻花辮”,三年以后唐振華回到酒坊巷,“取而代之的是一條利索的馬尾辮”,這種看似平常的對比,悄然地刻畫了九妹處境和心境的改變,讓讀者更加真實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歷史的悲壯。在金華市金東區融媒體中心的李玲添看來,在國恨家仇與個人恩怨的碰撞中,人性的豐富性被古蘭月刻畫得淋漓盡致,核心人物金九妹是一位女英雄,她也許是我們每個女性內心的一部分。
古蘭月分享了她創作的心路歷程。作為金華人,她認為自己有責任去還原那段歷史,謳歌那個年代最可愛的人們。在這部小說中,她設置了投筆從戎的白面書生、深明大義的大家閨秀、舍生取義的酒坊伙計、忍辱負重的敵后英雄……以期通過這些虛構的人物,給讀者帶去關于生命、價值、愛情、理想等方面的思考。
在總結中,朱鋼表示,《酒坊巷》以當下與歷史對話的方式展開敘述,時空轉換帶來的歷史與現實的碰撞,提升了小說的代入感,這警醒我們銘記歷史、珍惜當下。作為革命歷史題材小說,《酒坊巷》真實動人、情感飽滿、大義高蹈,網絡文學的故事性得到充分釋放,純文學的質感也很強。小說并沒有過多地直接描寫戰爭,而是將戰爭的殘酷和非人性延伸至日常生活中,突顯人們因戰爭而來的不幸,因兇殘而來的悲憤,進而以另一種極具力量的方式控訴戰爭與侵略。在戰爭的擠壓下,人性的明亮與灰暗得到充分的顯現,以人性掙扎形成的情節沖突,更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