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宴》
作者:孤城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23年9月版
定價:24元
ISBN:978-7-204-17679-3
內容簡介
《山水宴》這部詩集收集了詩人多年來在故鄉、在異鄉、在路上趕赴一場場“山水盛宴”時寫下的長短詩,共計160多首。詩人用靈動純熟、簡樸干凈、節制收斂的語言把自身的悲與喜、悟與惑隱藏于詩歌之中,用細膩的筆法、精巧的結構、深沉的意象將生命之體驗化為文字之精血,詩作中充滿人世間的青草氣息。
作者簡介
孤城,原名趙業勝,安徽無為人。現居北京,任《詩刊》社中國詩歌網編輯部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理事。曾參加《詩刊》社第12屆青春回眸詩會。出版詩集《孤城詩選》等。
目 錄
輯一 旁觀者
鐵匠鋪
那些草們
旁觀者
冰瀑
小閣樓
養魚經
剩下來的時光,我打算這樣度過
春天,皖南一帶
供詞
尋訪綠翠潭
草木人間
雪盛滿桃花的杯盞
冰
敘述
絕望
蝴蝶谷
小戀曲
靈感
花蕾一層層打開春天
一只烏鴉
西河書
吻火
照見
行廊塔
古鎮
空房子
讀春天
我家田棚
陷
秋
白云古道
夜行記
乳名
夢歸江南
望鄉
杜鵑初開時
文印庵
給一只小鹿
啞巴
暮晚
輯二 互為翅膀
省略
幻象太湖山
過昭關
在和平寺曬太陽
冷空氣下降
風吹過,草在晃動
那么多的土堆
炊煙升起
趕集
給繆斯
互為翅膀
碎瓦片
雪,還可以橫著下
背井離鄉
徐崗糧站
雪中:永安河
路過祠山寺
山居老人
桃花源
文峰塔
皮囊
胭脂井
一些話不說了,留在心里慢慢庝
從城河樓到阿瓦山寨
走出野味館
一步一蓮花
凌家灘一瞥
約定
水印的畫卷
似水的眸
在雪中
翩翩安康,溪水是南宮山腳踝上的鈴鐺
在險處
給溪流
水巫
山里夜晚的黑
目光灼灼
謁田間墓
米公祠
造訪劉禹錫
不見長江
輯三 兩相蒼茫
雨下茗洲
1+1的問題
黃河故道
疾
紙團
褒禪山
果
四面八方的花兒
湖居
李坑
聽雨
剪枝
該是在雨中
舊友
兩個三河鎮
觀安景溪
夜宿牯牛降
等待一場雪
諾日朗
十年
墜落之輕
打春貼
花朝詩
八大處
柯村油菜花
黃山芙蓉谷
桃花潭
鬼屋
在五里看桃花
西河微茫
一句尾音綿長的留言,從沸騰說到蒼涼
佛印
傷別賦
青弋江
老陰山的風
草,潦潦草草
在阿者科
云
兩相蒼茫
從密云到懷柔——致白河大峽谷
麥積山
輯四 羽葉與絨花
走西口
多年以后
在草原,做一個幸福的醉酒人
行者
百里長川,花兒們推杯換盞
歇處
追草人——兼致父親
夜漫漫
走筆歷城
長江口
衡水湖隨想
潭柘寺的潭
白蓮河綰起褲腳
楚坑
千秋古街
那年長川
騎上墻頭的羊
嘎拉德斯汰小鎮
遷徙
遺址
夜宿烏蘭布統
車過金山嶺
小孤峰
青石板
老梨樹
酒
在哀牢山,回想郟縣三蘇園
臨灃寨
云巖帖
登瞰筑亭
途徑弘福寺塔林
空白
我不能陪一條河流走得太遠
分界洲
風鈴酒館
落日落在機翼下
十渡
窗花
夜飲小記
羽葉與絨花
懸
在海邊
輯五 借助舊雪的外形
中國節氣(組詩)
溫習十大名曲(組詩)
一個人的山水宴:孤城詩集序言
楊碧薇
孤城的名字總讓我聯想起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依我的想象,《涼州詞》里的“孤城”一定比《雙旗鎮刀客》中的大漠小鎮更加慷慨蒼涼。選擇了這個筆名的孤城,內心也必定逶迤著難以紓解的蒼茫。蒼茫無處可去,只好在孤獨的自我城堡中游走,于是,才有了一意孤行的東西南北,有了一個人的山水盛宴。
當我翻開孤城的詩集《山水宴》,這份不知該往何處去的蒼茫便顯影在眼前。首先打動我的是《旁觀者》。“這逝若洶涌的過往/我需要淚眼模糊,才能將你看清”,只這兩句,我便想到酒后的孤城。孤城好酒,但每次酒后,他的眼睛并不會變渾濁,反而更清亮。酒是一種神奇的力量,既能發酵人的情緒,又能凈化人的情感。在孤城身上,我不止一次看到這種力量:“后來/酒有了清冽的鋒刃”(《從城河樓到阿瓦山寨》)、“買得酒壺當花瓶/案頭嘗有獨樂寺”(《風鈴酒館》)、“散淡人在江南小鎮的驛站,/一夜病酒”(《李坑》)……言至此,我又繞回一個古老的話題:詩人與酒。在很多人看來,詩人與酒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實際上,不飲酒的詩人也為數不少。不過,飲酒的詩人會把酒寫進詩里,賦予酒一份文字的榮耀,長此以往,“酒”便與“詩人”緊緊地綁在一起,再也分不開了。
孤城恰恰是會飲酒、也愛飲酒的那一類詩人。對他來說,酒是詩歌的同構物,是詩的物質性分身,是詩在世間能顯現的那部分。很難厘清是酒催生了詩,還是詩定義了酒,詩酒之于孤城,就是一個事物的兩面。“三千杯盞,置換冷暖有無”(《李坑》),如果說,酒早已是孤城生命的一部分,那么,在他的詩里,酒還是底色,是基調,甚至具有某種原型功能,構成他最基本的、也是最突出的文學人格。
酒能檢驗人的情感。孤城是一個重情的人,這在他的詩里有跡可循。他有一首《互為翅膀》,寫得十分雅致:
留一首詩不寫,只存放在心底
這是紫薇,這是海棠,這是合歡……
停一杯酒不喝,細聽蛐蛐兒用小牙齒
沾月光
將別后的秋夜,磨得日漸涼薄
全詩只有短短五行,卻雕琢出一個幽微縱深的情感世界。在這個“互為翅膀”的世界里,兩位主人公沒有直接出場,甚至都沒有屬于他們的人稱代詞,但二者之間分明存在著一種相互依托、支持的關系。相思/思念是古人反復書寫的主題,古典漢詩中不乏以酒為道具來寫相思/思念的,蘇軾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即為典型,李清照也有“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柳永則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寒蟬凄切》),范仲淹亦有“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幕遮·碧云天》)……在如此強大的傳統下,新詩寫相思,就必須要提供與古典漢詩不一樣的東西。《互為翅膀》也出現了酒。與前述例子不同的是,這首詩里的酒起到了雙重效果,它作為一個道具,既是在場的,又是不在場的,因為詩人明確說到了“停一杯酒不喝”。道具被懸置起來,另外的情境才得以創設——“細聽蛐蛐兒用小牙齒/沾月光/將別后的秋夜,磨得日漸涼薄”,寫得漂亮,收得穩當。懸置的酒,用旁觀的方式,成為相思在場的見證:越是停酒不喝,越能聽到內心的聲音;越是“日漸涼薄”,相思就越是濃墨重彩。
《互為翅膀》還體現了孤城詩歌的一大優點:擅長造句。孤城詩歌的詩意,多從情境中來。情境的復現,通常需要句子來締結。《冰瀑》就寫得很特別,“久等春風來松綁的冰瀑/被向下的力逼得/慘白”。詩人沒有直接描摹冰瀑的外觀,而是造出一個虛境,強調冰瀑、春風與向下的力之間的關系。詩尾則將冰瀑與人生境遇聯系起來,“銳利/像倒掛在鉤上,被洗凈的/此生”,景物被人格化,讓讀者產生代入感。此外,《春天,皖南一帶》里亦有佳句:“春風一路捻亮桃花的燈籠。”同樣的佳句,亦見于《胭脂井》,“牽掛一個人,她那么陡滑”;見于《尋訪綠翠潭》,“好潭水隱居深山密林/好潭水絕決/——不留活路”……從結構上來說,這一類詩里比較出色的是《小閣樓》。如題所示,“小”是此詩的第一審美屬性,詩人在開篇就拋出了四個關于“小”的詞,“小心,小步,小聲,小壞”。“四小”指向的,是“小閣樓里瞬間乍現的小溫暖”。在“小”的層層包圍與推進中,詩人的總結是“亮瓦照見塵埃,也照見身邊喜歡的人”。其實,“小”也是孤城這本詩集的一個美學特質。與“一片孤城萬仞山”的磅礴雄渾相反,這本詩集里的孤城,更偏愛從小處入手,用細致的筆法描繪個人體驗。哪怕是在北方,他看到的也是“竹影向木雕窗低低遞過去的,/是跟進的深院空落。/清風拂過,鹽粒在葉片、冊頁、眼眸里,/閃爍微光”(《臨灃寨》),感受到的也是“細針腳的叮囑,紅窗花的愁”(《走西口》)。
“小”,意味著情緒的分解、詩意的細化,其背后是細膩的情感與敏銳的感受力。酒,或者說酒一樣的文學品格,強化了孤城對自身、他者和世界的情感體驗。一邊是“小”的不懈堆積,一邊是酒的持續發酵,孤城最終在詩里建立起一個獨特的自我:既蒼闊又柔婉,既微涼又溫暖,既隱藏著創傷,又外露著酒的酣暢。或許,我還可以進一步猜想:對孤城而言,酒不只是一種陪伴,還是一種修復,更是詩與人生的黏合劑。與酒為伴,他能走遍萬水千山,能獨自消化內心的隱痛,并將修復后的自我以詩的形式重新展示出來,繼續咬緊牙關生活,繼續默默忍耐,繼續保持盼望,不負這席山水的盛宴。
2023-4-18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