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去追尋幾近消逝的文明
在上海乃至中國攝影界,丁和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存在。他長達42年的攝影經歷,尤其后20年圍繞玄奘之路和龜茲壁畫展開的成序列專題拍攝,為他在圈外乃至學界贏得了廣泛的聲譽。尋繹他一路走來的蹤跡,如此充滿戲劇性,簡直可稱傳奇,但知道的人并不多,他自己漸上年紀,也少向人提及。這里,我們且將敘述的重點,聚焦在上述這兩個他念茲在茲的專題上。
追尋玄奘之路的當代行者
拍攝玄奘之路是因國學大師馮其庸的建議。馮先生學問博洽,持一種大國學的理念,鐘情西域二十余年。為此,他十赴新疆,三上帕米爾高原,兩度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繞塔里木盆地整整走過一圈,長期致力于探考玄奘取經之路,尤留意于西域文化對華夏文明的多重影響。有感于19世紀西方殖民開發潮后新起的東方學,及對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研究的蔚興,如克拉珀羅斯《玄奘在中亞與印度的旅行》與儒蓮《慈恩傳》之成為學人繞不過的經典,而國人在這方面所得有限,他有一種不能坐視的沖動,以至晚年奔波道途,不惜將主要精力放在西域文化的保護與研究上。某次,他聽說有個后生去過新疆無數次,足跡遍及自己沒到的地方,大感驚訝。共同的西域情結讓他們一見如故,很快結成忘年交,這可用他所作的《八聲甘州》詞為證。其中“有良朋、危途險峰,歷巉巖,猶似御輕騶。終盡把,山川靈秀,珊瑚網收”之句,道盡了他對這個后生的期許。
2005年秋,因馮老介紹,背著幾十斤器材,丁和隨央視從庫爾勒出發,經米蘭、羅布泊、樓蘭,入玉門關到敦煌,開始了玄奘東歸古道的追索之旅。在馮老及原新疆文物考古所所長王炳華等專家指導下,他一路拍攝歷史古跡和佛教文化遺存,樓蘭遺址高聳的佛塔,發現《李柏文書》的著名的三間房,以及反映其時絲綢貿易盛況的簡牘,令他眼界大開。待考察完成,所有人回去休整了,他獨自回到民豐,再赴尼雅、熱瓦克、安迪爾等地拍攝,兩個月后才回到上海。隔一個月,又去了新疆,并在吐魯番拍到了雪壓交河的奇景。
2006年秋,他再一次隨央視攝制組從西安出發,由新疆出境,沿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穿越戰火紛飛的阿富汗,經開伯爾山口進入巴基斯坦,到達玄奘取經的目的地——印度那爛陀寺遺址。次年,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主辦,季羨林、饒宗頤、任繼愈任學術顧問,馮其庸、王堯、王炳華、王邦維、榮新江、沈衛榮、孫家洲、張慶善為學術委員的《玄奘取經之路 丁和尋訪影紀展》在首都博物館隆重舉行,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出席開幕式并致辭,新華社為此編發了統發稿,央視新聞也有播報,逾百家媒體和各大門戶網站紛紛跟進。為了完美呈現這個集5年心力、15次探訪成果的文化攝影展,他以20平方米的大尺幅壁畫與直徑8米的仿印度達麥克佛塔主打,在光影聲一體中模擬西域實景,真的在展廳中辟出了一條時光隧道,將觀者帶回遙遠的歷史現場。
此展開了首都博物館個人影展的先河?;蛟S因展覽蘊含的歷史文化確實厚重,次年上海市文聯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合作,在烏魯木齊國際博覽中心再次推出此展。這次展區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分西行、域外和東歸三部分,更特別制作了龜茲石窟壁畫藝術展廳,完整地呈現了玄奘西行的故事與西域的歷史。自治區文聯原黨組書記劉賓看后感慨:古代中國有三條著名的路線,除絲綢之路和馬可·波羅之路外,就是玄奘之路了。前兩者說的人多,后者的則明顯少了。丁和的追蹤式的記錄不僅向世人展示了壯闊的山川和古老的文明,更重要的是,糾正了人們對西天取經的種種誤讀,還原了玄奘作為堅毅的求道者的本相。而這對弘揚一種為求真理百折不撓的偉大精神,無疑具有現實意義。
做龜茲壁畫的忠實護法
丁和對龜茲石窟壁畫的系統拍攝,幾乎與此同步進行。
眾所周知,龜茲是古代西域大國、漢北道諸國與唐安西四鎮之一。居人原屬印歐種,后漸趨回鶻化。以庫車為中心,古龜茲國極盛時轄境廣大,經濟發達。自公元3世紀起的七八個世紀里,因緣佛教的興盛,早于莫高窟就開鑿了眾多的石窟,其中一萬多平方米的壁畫最是絢爛,趙樸初指其將佛教教義與美術結合在一起,佛像表法,佛教教義的真諦體現在建筑、雕塑與壁畫中,其所特有的表法屬性,向世人展示了佛教的神秘與深邃,極具歷史文化價值和宗教學價值。至受中、印、波斯和希臘文化的交匯影響,由尊像畫、佛經故事畫、供養人畫像和裝飾圖案構成的壁畫普遍采用勾線、平涂和暈染相結合的重彩畫法,石青、石綠和白色基調上提點以朱、赭兩色的鮮妍明麗,格調雍容,不僅與敦煌壁畫異趣,即與鄰近高昌、于闐的壁畫也不相同,更極富審美價值。只是因為地處戈壁溪谷,人跡罕至,故知者不多。
丁和后來的主要精力都花在這些壁畫的系統拍攝上了,包括分門類整理和撰寫拍攝手記。其間,他無數次往返實地,經常一待就是一個月。鑒于許多精彩壁畫已流失海外,因饒宗頤先生提點、新疆師范大學朱玉麒教授引薦,他自費赴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尋訪遺蹤。亞洲藝術博物館展廳加庫房,總共藏有龜茲壁畫數百幅、近500多平方米。整整兩天,他不遑飲食,將之悉數收入相機?;貒蠛荛L一段時間,為整理這些圖片,又往來京滬港三地,向季羨林、饒宗頤、馮其庸先生求教,時不時地,還飛赴洞窟實地補拍重拍,俾一一確定其位置、整理并歸整出系統。至于后期技術處理更是一絲不茍。
“我有一種強烈的沖動和緊迫感,面對瀕危的西域文化,真怕此生無法拍完?!彼袊@道。但饒是如此,他還是堅持不懈地努力著,通過盡可能翔實的考證,找到壁畫的源出及其洞窟位置。這項工作的難度相當大。蓋因歷史上的辟佛運動和近代西人的瘋狂盜割,壁畫的存世面貌已受很大破壞,以致到20世紀初,洞窟尚無系統的編號,搶得先手的德國人也只是做了一些簡單的記錄。那些切割運回再復原的,更難免混拼、錯拼。凡此,都需要他重加審視,據實調整。至于壁畫遠離原生環境,因光照與干濕度變化致原色改變,更需要作必要的校準還原。過程中,他殊感生命的有限和個人力量的渺小,但一種對文化的執著,讓他抱定要將事情做到極致的決心,最后真的將流失海外的壁畫“復原”回歸到它的“母體”。
這些珍貴的圖片和相關史料結集成《德藏新疆壁畫》一書,已經出版,饒宗頤先生親為題名。書中每一幅畫的色彩都被調試成最接近窟存壁畫的原色,并出處與位置也得到了詳略不等的說明。丁和視這樣的工作為自己學習西域歷史和文化的記錄。書出后一年,應中華藝術宮邀請,上海市文廣局、上海市文聯和新疆文物局會同上海市攝協聯合舉辦了《絲路精魂·丁和古代龜茲石窟壁畫藝術紀實》。展覽期間,他聯絡了北大、復旦的相關專家,為觀眾開出一系列講座,帶動了上海的龜茲文化熱,而他自己也在這份工作中體會到了莫大的幸福。以這樣的熱情和這樣持久的努力,前年,他又策劃壁畫的異地推廣,促成了云岡研究院和新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合作,在大同云岡美術館再度推出此展,實現了石窟造像與龜茲壁畫的對話。
古老文明的隔代知音
都說人無癖好,難有性情;人不堅持,難稱勇毅。受玄奘精神的激勵,生命中最好的年紀,丁和都獻給了新疆,以致他的行歷與大多數人不同:一般人到新疆,追看的是雪山、濕地、花海、峽谷,是三山夾兩盆之間的木壘胡楊林和那拉提草原、賽里木湖的風光;他的鏡頭永遠只記錄高昌、交河、古龜茲國的昭怙厘大寺和細君遠托的烏孫國,還有馮先生每次經過卡拉庫里湖都會抬頭仰望的慕士塔格峰。當然,還有玄奘多次提到的徙多河,由其東歸入境的明鐵蓋山口,再踅過公主堡,循跡尼雅遺址和瓦罕通道,指向的從來是遙遠的縛喝國與健馱邏。他去中亞五國及印度的驚險程度是人所不能想象的。他擷取的從來不是眼前的好景,只是行將逝去的文明。想到迄今為止,真正走過玄奘取經全程的可能只有他一個人,于西域壁畫攝影更是第一人無疑,且他的這種記錄不僅是藝術,還可用為專家研究之助,人們唯有贊嘆!若再想到清末以來,在歷代邊疆及域外地理研究中作出過開創性貢獻的人也姓丁,即浙江仁和人丁謙,則生長在江南的丁和與他相視莫逆,正可引為隔代的知音!
今天,丁和的作品已被上海美術館收藏,并永久展陳在柏林的洪堡論壇,他本人也被禮聘為克孜爾石窟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員。值“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以《絲路頌》命名的文化攝影特展又隆重開幕了。整整42年,赴疆逾40次,以8×10的大畫幅相機聚焦這片土地,積得膠片上千張,出版《藏風 丁和攝影作品》《流沙夢痕·丁和西域藝術影紀》《玄奘取經之路·丁和尋訪影記》《德藏新疆壁畫》《絲路精魂·丁和古代龜茲石窟壁畫藝術紀實》專書多部,丁和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起點,并至今仍在向人輸出有學術梳理做基礎的高質量的影像,這是丁和的定力,也是他對社會的貢獻。回念上世紀八十年代,入行不久的他就在首屆“海鷗杯”全國攝影大賽上獲得一等獎,以后三次入藏,在上海美術館舉辦《藏風》個人展時也不過30歲。再以后,挾經商成功,他立志要拍一部《壯美中國》攝影集,是馮老說的要多讀書、用史家的眼睛為歷史記錄下有文化價值而非表面漂亮的東西,才使他如醍醐灌頂,從此再未停息在行走中咀嚼文化、品味歷史,他的人生態度因此變得豁達,思維方式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升華。攝影就這樣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接下來他還會繼續拍,不僅要拍國內的,還要去美、日、俄,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西域壁畫帶回家。他堅持認為好的文化需要有忠實深入的記錄,然后是傳播,重要的是傳承。在他的工作室里,掛著一幅饒宗頤先生親書的條幅“道出古人轍,心將靜者論”,他視為座右銘,并常以此警醒自己雖身居繁華,也要靜得下心。近年來,融合了歷史、宗教、哲學、考古、建筑、語言和文學等多學科的玄奘研究有了新的進展,由俄藏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大唐三藏卦本》和《觀世音菩薩造念誦卦本》錄文與漢譯表明,早在西夏時,玄奘就已被神化為保佑民眾的偶像,成為流行信仰;學者運用地理信息技術,也已經能準確復原其行跡,并對相關學術史作出更詳細深入的梳理。至于全球范圍內方興未艾的藝術史研究更多聚焦石窟藝術,出現了許多值得關注的成果,對此丁和都有關注。當此“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進之時,古老的華夏文明正煥發出新的生機,為古絲綢之路研究平添了新的活力。誠如已故龜茲學專家、前新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文博研究館員霍旭初所說,丁和稱得上是生逢其時。我們因此期待他的未來,期待他能在這個領域做出更出色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