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文學批評的困境
近些年來,當代文學批評無疑一直在發展。無論是批評家隊伍,還是批評文章數量,都在顯著增長。但絕大多數的文學批評,都是滿足于對作品的文化闡釋,文學批評本身的作用、影響,以及對中國當代文論話語建構的能力,都越來越弱。其主要表現如下:
一是批評的問題意識弱,概念翻新多。許多批評文章都是滿足于某些作品的文化闡釋,或者適當兼及一些審美分析,學術化和科班化的傾向特別突出,缺少感性豐盈、坦率直接的批評。這當然也沒什么不好,至少體現了一代代青年批評家在專業上已受過嚴格的學術訓練。但我還是覺得,這類批評多少缺乏審美的敏銳度,尤其缺乏將具體作品與文學發展狀況聯系起來,敏銳地捕捉到文學發展的某些重要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辨析。譬如當前非虛構寫作在整體上與虛構文學、報告文學之間的關系問題,很難看到具有重要的啟迪性的分析。有不少批評還是過于強調概念辨析和新概念的建構,至于這些概念是不是或者會不會成為未來文學發展的重要方式,還很難具備說服力。
二是批評的共識性弱,整體意識不強。大多數批評各說各的,很難形成一些具有共識度的重要話題,也不能更多地推動有關文學思潮的形成和發展。我從事文學批評30多年,從來沒有感到像最近十多年來的文學批評這樣,極度缺乏共識性。共識不是隨心所欲的點贊,而是充分關注他者的言說,并以他者作為否定性的存在,檢視自我的言說。它是恢復不同觀點之間不斷共振的重要方式。但現在的很多批評,既無爭鳴與反駁,也無話題的聚合度,只剩下無數的點贊。這一方面固然有問題意識弱、現象研究不敏銳的原因,但也有批評家整體意識匱乏的問題。批評家大多沉入各自比較專注的小領域,各談各的,互不借鑒,互動機制非常弱。像近十年比較重要的文學創作,包括鄉土書寫的整體問題、科幻小說創作問題、非虛構寫作問題、歷史書寫問題,以及孟繁華老師提出的情義危機問題,都需要持續性、共識性、多維度地深入探析,才能展示文學批評的作用和價值。在當代文學史上,有很多重要的文學思潮,其實是批評家對某些文學現象敏銳捕捉之后,在共識性層面不斷推動創作與批評的積極互動后,最后形成了某種文學,甚至對當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像先鋒文學思潮、個人化寫作等。但近十年來,文學批評在這方面幾乎沒有發揮什么顯著的作用。
三是批評對中國文論話語建構的能力弱。應該說,不少文學批評家都有理論建構的意識,一些刊物也在努力引導某些中國式文學理論的建構,甚至開設了相關的理論研究專欄。但是,因為批評家對相關理論難以達成共識,各自為陣,所以很難形成相關理論的討論、探索和建構。譬如,《當代作家評論》今年就開設了當代小說理論建構專欄,但其中的很多文章在主題上都比較散,缺乏集中討論、系列設計,只是套了一個專欄的帽子,最后能不能形成一些相關的理論建構,很難說。本人也曾給《當代文壇》做過非虛構寫作的專欄,并對這個專欄進行了非常認真的構想,包括每個小輯集中討論哪些問題,但是很難組到合適的稿子,最后也不了了之。
同時,文學批評與文藝學之間的隔膜也越來越深,未能形成互動互構的良性狀態。文藝學擅長理論建構,但大多并不熟悉當代文學創作;而批評家熟悉文學創作,又不一定擅長理論的推衍,彼此在學科的壁壘之間遙遙相望,卻難以互融互通。
(作者系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