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依依弦腔沐春風
    來源:河北日報 | 任 思  2023年10月24日08:57

    河北依托深厚的戲曲文化積淀,正在以戲曲為火種,點亮“北方戲窩子”文化品牌,為戲曲文化發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

    日前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文化遺產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即日起,本報文化周刊推出點亮“北方戲窩子”系列文章。本文堅持問題導向,以“家鄉戲”石家莊絲弦為個案,深入晉州郭家莊、井陘莊子頭等村劇團調研,以平實、樸實、切實的文風講述這些民間班社劇團薪火傳承的故事,跟老百姓一起研究探討新時代古老劇種傳承發展的關鍵所在,為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獻智獻策。——編者

    老樹旁,戲臺上,老人低垂眼簾,在絳紅幕布后手持三弦清吟淺唱,寬大水袖里,一雙粗糙的手輕攏慢捻著琴弦,一段鏗鏘弦索腔便流淌出來。我與這美好的畫面相遇,是在村中看石家莊絲弦演出,從那時起,家鄉戲的旋律便始終回蕩在我的腦海。因15年前本科論文的選題,我開始了對家鄉戲的親近,并由此和石家莊絲弦結下了不解之緣,直至博士畢業后仍從事與此相關的工作,情濃愈深,熱度不減。如今,源于歷史、取自生活,被藝術提煉、被時光打磨的古老劇種依舊沉淀在晉州郭家莊、井陘莊子頭等村莊的角角落落,演繹著古老劇種的過去、當下和未來。

    石家莊絲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調、小鼓腔、羅羅腔、女兒腔等,是石家莊獨有的一個地方戲曲聲腔劇種,也是河北特有的古老劇種之一。據記載,絲弦起源于明代萬歷年間,是在元曲小令明清俗曲的基礎上衍變而來。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這一劇種歷盡曲折,真正形成較為成熟的聲腔和舞臺藝術,是在清同治以后。同治七年(1868年),井陘白花村出現了絲弦班社,吸引了很多喜愛絲弦的商人和其他劇種藝人,由老調和河北梆子加盟謂之“三合班”,由京劇、亂彈加盟則稱為“五腔班”。受其他同臺演出劇種的影響,伴奏以土琵琶為主,后逐漸形成以板胡為主奏樂器,劇種名稱也逐漸演變為“絲弦”。

    按照流布區域,絲弦逐漸發展成為“東、西、南、北、中”五路。晉州郭家莊東路絲弦,就屬于其中一路。說起絲弦歷史,村民至今能清晰地梳理出時間線:清末光緒年間,郭家莊村村民郭洛表提議并和村民郭洛仿組建了東路絲弦子弟班;民國初年傳承至第二代傳承人郭洛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傳至第三代郭小馬;如今傳承至第四代郭翠娟。

    在郭翠娟家里,我不僅聽其娓娓道來這一百多年來班社劇團傳承的詳細過程,還見到了見證這一歷史進程的實物——兩件懸掛在展示架上的領口和袖口都已飛邊的黃蟒袍和綠蟒袍。“這兩件蟒袍是隨第一代老藝人傳下來的,雖然現在上臺演出已經不能穿了,但它們卻是我們郭家莊東路絲弦的‘壓箱’和‘傳家寶’,不僅見證了過去,還傳承著當下和未來。”看著兩件“心頭寶”,郭翠娟目光虔誠而莊重。

    井陘莊子頭絲弦是中路石家莊絲弦的組成部分。莊子頭村地處太行山東麓的井陘東北部,東臨鹿泉,北接平山。“莊子頭劇場”內的絲弦傳習所頗具規模,一進屋,我就被排在屋內兩邊的戲箱“鎮”住了:這兩排新舊疊壘的戲箱足有二十幾個。現任莊子頭絲弦劇團團長、年已七旬的張六強看到我略帶驚訝的眼神,隨口說道:“樓上還有這么多呢。”我心中頓生敬意,厚重的絲弦戲曲文化底蘊和絲弦戲之根就在這里呀!

    張六強記憶中的莊子頭絲弦歷史,源自民間老藝人的口述。早在清同治年間,莊子頭村就辦起了絲弦劇團。至光緒初年,莊子頭絲弦劇團的一些老藝人就跟井陘白花村絲弦班組團演出。抗戰時期,莊子頭絲弦劇團已成為井陘縣主要民間文藝團體,經常為軍民演出,多次受到井陘縣委的表彰和獎勵。

    《正定縣志》記載:“清光緒年間,后塔底村組建絲弦子弟班,以后幾十年間,南楊莊、木廠、二十里鋪等村也先后成立絲弦戲班。”正是在石家莊周圍廣大農村的絲弦班社演出錘煉幾十年,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石家莊絲弦市場上,才形成了頗有名氣的“四紅”:正定紅劉魁顯、獲鹿紅王振全、平山紅封廣亭、趙州紅何鳳祥,標志著石家莊絲弦這一獨具地方特色的劇種進入成熟期。

    石家莊絲弦雖然起源久遠,但衍變為成熟的地方劇種也就一百多年的時間,而真正讓石家莊絲弦獲得新生和長足發展的則是在新中國成立后。

    民間有句俗語:“吼”秦腔,“咧”絲弦。一個“咧”字,道盡了絲弦的民間屬性。

    絲弦戲屬于純粹的農民戲,一直在民間生存。如今,演出市場依舊在農村和城中村,因此,說到石家莊絲弦的發展,民間藝人最有發言權。

    “石家莊絲弦本就是農民戲,它起始于農村,演出離不開農村。新中國成立前都是在周邊村子演出,新中國成立后才有了進城演出的機會。我們莊子頭絲弦劇團在周邊很有名氣,劇團演職員都是本村農民,農閑時聚在一起排練和演出。”依舊執著傳承絲弦的張六強說,在村子里,男女老少幾乎都能唱上幾句,田間地頭、山坡樹林,絲弦聲腔時常縈繞。

    至今,張六強依舊記得絲弦戲風靡各地的盛況。新中國成立初期,村劇團排演的絲弦戲《婚姻自由》《小姑賢》等轟動了大半個井陘,當時上級部門獎勵了村劇團全套幕布和配套器樂用具。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村劇團還聘請石家莊市絲弦劇團的名家來團傳授技藝并幫助排演《楊金花奪印》等四五部整本大戲。改革開放后,村劇團還多次邀請石家莊市絲弦劇團的王永春、劉艷芳等名家來村傳藝并演出,那時村劇團達到鼎盛期。“《白羅衫》《潘楊訟》等都是我們常演的大戲,那幾年在全縣文藝匯演中我們村的劇團多次獲獎。”張六強自豪地說。

    曾幾何時,有著濃郁鄉音的家鄉戲讓多少人為之著迷。可張六強明白,繁盛來之不易。莊子頭絲弦扎根民間,村民以劇團為榮,劇團的一舉一動、興衰起落,都牽動著全村人的心。全村五百多戶,幾乎家家都出過演員,兄弟同演、夫妻對唱、父子競技,屢見不鮮。正是莊子頭村人的薪火相傳,才讓絲弦聲聲綿延至今。

    而在石家莊晉州郭家莊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郭家莊東路絲弦第四代傳承人郭翠娟同樣對絲弦有著深厚情感:“我們村的劇團成立一百多年來,傳承至今從未間斷過,演出劇目達一百多個。除了在本村和周邊各村演出外,還去附近的無極、藁城、辛集、趙縣、欒城、寧晉等地農村演出,每到一地,短的三五天,長則一兩個月。”

    已經有了孫輩的郭翠娟,從小癡迷絲弦,為了一輩子不離開她鐘愛的絲弦,她嫁在了本村。她的愛人雖然不上臺演出,但卻是她一輩子的“迷粉”和堅強后盾。正因如此,她成為郭家莊東路絲弦的第四代傳承人。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當下民間藝人老去、村中演員斷檔、大戲難演的困境下,郭翠娟帶領部分演員依然編排出了現代小戲。“8月份,我們團還到鎮里配合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等進行演出。”說話間,郭翠娟拿出了一沓編寫的新戲手稿。翻看著一頁頁勾勾畫畫、修修改改的文稿,筆者被這些民間藝人對絲弦的癡迷、堅守、執著而深深感動。

    每年5月到10月的星期天上午,石家莊市長安公園的青藤長廊就成為絲弦藝人大顯身手的民間舞臺。他們把哼唱在鄉間地頭、廟會村社的絲弦戲帶進了城市。雖然看絲弦演出的觀眾并不多,但藝人依舊賣力地演唱。表演者踱步長廊內,不疾不徐,嗓音帶著歲月的滄桑感,一段絲弦唱完,笑盈盈鞠躬致謝,在觀眾掌聲鼓勵下回轉身來,再唱上一段。那股帶勁的“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好似蒼茫的燕趙大地迎來了照亮農民辛勞耕作身影的第一縷陽光。尤其是唱至高潮的“砸夯拉腔、異峰突起、集體爆炸”的音樂和唱腔氣勢,猶如滹沱河水發出的巨吼。

    一群莊稼人,一路辛苦,一路堅守,成就了一個劇種的輝煌。如今,絲弦的生命力依舊生長在泥土里。

    井陘莊子頭是個大村,每年農歷七月初六都要過廟會、唱大戲。曾經,土生土長的莊子頭絲弦劇團只依靠本村村民就能唱大戲,但今年需要聘請外面的劇團來村里演出。因為村里青年絲弦演員緊缺,張六強把莊子頭絲弦的未來重點放在了上小學的孩子們身上。于是,村里辦起絲弦傳習所,利用放學和放假時間教孩子們學戲,讓下一代保持對家鄉戲的熱愛。

    為了將郭家莊村東路絲弦傳承下去,郭翠娟家特意翻修了老宅,蓋起二層樓,二樓專門用來盛放戲箱、道具以及進行絲弦傳習。為了堅持演出,她和丈夫、兒子齊上陣,每次演出結束,她都會自掏腰包在自家院子里熬上一鍋大鍋菜,招呼所有演職人員一起吃飯。“誰讓咱是傳承人呢。”提起過往,郭翠娟感慨萬千。困境之下,民間藝人仍千方百計為鐘愛的藝術尋找出路,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

    石家莊雖然是石家莊絲弦的起源、形成和發展的中心,劇種還被冠以石家莊之名,但劇種流布的區域并不局限于本地區。除以石家莊為中心的中路絲弦外,東路區域大致在保定高陽到滄州獻縣一帶,西路絲弦大體分布于山西和順、昔陽、平定一帶,北路絲弦流行在山西靈丘、廣靈、渾源、繁峙一帶,南路絲弦則主要流行于邢臺沙河、平鄉、廣宗一帶。

    國家級非遺項目南路絲弦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秀枝所在的邢臺市任澤區絲弦劇團,常演劇目有一百多部。以前是出門找市場,現在電話邀約越來越多,忙的時候,劇團一年演出約300場次,一出門就是大半年。走街串巷的演出并不刻意選擇舞臺的新舊,劇團找一片空地,臨時搭臺也照樣鳴鑼上演。演戲的人也從不懼天氣的冷暖,只管水袖曼舞、唱響舞臺;看戲的人陶陶然,樂在其中。“人行千里俗隨行,他鄉難忘故鄉情”,的確,生長在民間的絲弦戲,豪放的唱腔透著鄉情鄉韻,那也是鄉土人家一段魂牽夢繞的鄉愁。

    同宗同源交相輝映,古韻新腔依舊吸引著眾多戲迷沉醉其中,一場“絲弦盛宴”即將開席。10月20日至31日,點亮“北方戲窩子”2023年東西南北中五路絲弦優秀劇目展演將在石家莊舉行,來自省內外的32家院團將帶著38場“看家戲”匯聚石家莊的劇場和基層社區。

    放眼四方,石家莊絲弦又有了另一種風光。

    在筆者眼中,戲曲恰如閨中佳人,搖曳著唐風宋韻,踏著元雜劇、昆曲的歷史軌跡,一路裊裊而來。石家莊絲弦歷經百年滄桑依舊活躍,是因為它早已成為生于斯長于斯的老百姓的精神寄托與眷戀。

    一幕幕愛恨情仇、悲歡離合,是百姓的生活寫實,也是傳統文化的歷史回響。作為首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石家莊絲弦的傳承、保護、發展依舊任重道遠。近年來,石家莊市絲弦劇團復排了多部經典傳統大戲。這不由得讓我對“老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隨著時代的發展,經典傳統戲的功能也在發生著變化。當下,“老戲”已不僅僅是一場演出,更關系著如何傳承地方戲曲文化的問題,從傳承與保護的視角看,經過時光洗禮的眾多“老戲”,應該是一個劇種的根脈。

    一眼望百年,一館覽百戲。4月12日開館的石家莊絲弦藝術陳列館,不僅有絲弦發展史料和實物,更展示著近年來各部門為劇種發展所做的一系列努力。館內容納著絲弦劇種的舊日時光。徜徉館內,就開始了絲弦打卡之旅,老樂器、老戲服、老臺本等重現粉墨傳奇。

    當筆者離開石家莊市絲弦劇團時,絲絲縷縷的唱腔隱隱遠去。此刻,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重溫魂牽夢繞的家鄉戲,發現她已被賦予了新時代的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這朵古老的藝術奇葩一定會在更廣袤的土地上綻放。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 久久精品99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交换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亚洲精品第五页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 中文精品字幕电影在线播放视频| 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柠檬福利精品视频导航| a级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蜜臀91精品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一线二线三线优势| 日本娇小videos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大全|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青草| 国产精品熟女福利久久AV|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视青草|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视频一区|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 任我爽橹在线精品视频| 天天拍夜夜添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九九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成人导航|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lv|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