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學》2023年第10期|張仲全:現金哪兒去了?——人民幣支付往事(節選)
張仲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24屆中青年作家研討班(報告文學作家班)學員,中國金融作家協會理事,重慶金融作協副主席。發表各類作品近200萬字,多部作品入選相關優秀作品集。
導語
從過去的“持幣交易”“刷卡支付”到現在的“移動支付”,人們的支付方式逐漸變成“一部手機走天下”,移動支付滲透了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也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人民幣支付方式的轉變,留下了我國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生動印記,也見證了銀行業篳路藍縷的改革歷程。讓我們走近那些記憶中的人民幣支付往事,觸摸支付方式的變遷史,感受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創新實踐。
現金哪兒去了?
——人民幣支付往事
張仲全
人民幣從1948年誕生至今已走過了75個春秋,先后發行了5套版本。大半個世紀以來,人民幣作為我國的法定和主權貨幣,其紙質和鑄幣載體始終伴隨著人們的衣食住行,盡管它的印制技術、防偽水平、票面價值在不斷變化,但人們那種持幣交易的支付結算方式一直沿襲著古老的模式。隨著互聯網移動支付的發展,現金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作用日漸削弱……作為一個銀行人,我有幸了解和見證了非現金結算的起源、發展,也經歷了人民幣現金逐漸淡出人們生活的整個歷程。
國內首批信用卡
我是一名60后,2000年從部隊轉業到了某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省級分行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我剛入行時,行領導為了發揮我在部隊從事新聞寫作的特長,依然讓我從事文秘宣傳工作。那時,信用卡業務是新聞媒體和社會大眾普遍關注的熱點,也是銀行業務的重點,我經常協調新聞記者到信用卡業務部門采訪,多年來一直如此。綜觀這幾十年金融發展脈絡,結合銀行業務發展歷程,信用卡是我們個人生活現金支付到非現金結算的起點。
為了了解國內信用卡的起源,在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劉紅虹總經理的幫助下,經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的協助,我有幸找到了中國內地第一張信用卡的主要親歷者——周炳志,并采訪了他。
周炳志,年逾古稀的中國銀行珠海分行退休員工,在接受作者采訪時,依舊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他壓根兒就沒想到近40年前的一次私人旅行,竟會成為中國內地信用卡市場的探索之旅。
上世紀的1980年,并不發達的珠海因獨特的地理優勢搭上了沿海地區率先開放的特快列車,成為我國的首批經濟特區。在中國銀行珠海分行工作的青年員工周炳志親自參與和見證了珠海發展的奇跡。
然而,更神奇的是他的一次香港之行,誰也沒想到會對中國金融的發展進程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周炳志的哥哥多年前就在香港工作,那年頭,普通人要前往香港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多年不見的兄弟倆僅靠信件保持聯系。改革開放為他們兄弟倆的見面帶來了機會,特別是珠海成為開放城市后出境旅行變得相對容易了一些。
1984年下半年,周炳志終于辦妥出境手續,單位領導給了他3個月的假期。在香港的日子里,哥哥領著他觀賞都市風光,品嘗當地美食,所到之處的消費結束之后,哥哥就將一張小小卡片遞給服務人員,收銀員在一個小盒子之類的機具上輕輕一劃,然后取出一張便箋大小的紙來,哥哥每次都是大筆一揮,簽名之后就瀟灑走人。
周炳志對此十分好奇,一經詢問,才知那個卡片就是銀行發行的信用卡。思維敏銳的周炳志憑借自己的銀行工作經驗,立刻感覺到那是一個好東西。于是他在哥哥的陪同下前往銀行取得了相關宣傳資料。周炳志回到珠海后,把獲得的信用卡資料交給了行長,并大膽建議引進信用卡。
珠海不愧為特區,這里的人們不僅有敢為人先的開放思想,更有一種干事創業的精神和勇氣。很快,在珠海地區發展信用卡的可行性報告得到了中國銀行總行的批準。
其實,早在1979年,中國內地就已經有了國外信用卡的身影。那一年,為協助政府開好秋季“廣交會”,著重解決外賓們攜帶大量現金不便的難題,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就與境外的信用卡發卡機構簽署了代理協議。也就是來賓在中國內地消費后,中國銀行會將款項付給商家,然后再憑據向境外發卡機構要錢。但是境外信用卡的受理地點僅限于外籍人士出入的高檔場所和涉外酒店,銀行員工也是難得一見,普通百姓更是聞所未聞。
信用卡不僅引入了提前預支的消費模式,更意味著一個信用社會的到來。然而,當時中國內地還處于計劃經濟時期,連布匹和米面糧油這些生活必需品都需要憑票供應,銀行業務還停留在手工和珠算運用的“刀耕火種”時代,在那個第一代居民身份證都還沒有全面啟用的年代,更不要說信用體系的建設。銀行發行信用卡首先要考慮風險控制,珠海是一個往來人員復雜、流動人口龐大的城市,為了保證資金安全,他們想出了一個以預存保證金的多少來決定授信額度的辦法,出臺了金卡預存1000元,銀卡預存300元的規定。
當時中國內地還沒有生產信用卡設備的廠家,他們在中國銀行駐香港機構的幫助下,聯系了一家設備制造商,將整個制卡流程都“搬”進了珠海。
為了節省業務成本,他們自行設計信用卡樣卡方案,數易其稿,經研究后,最終決定使用左上方為春秋戰國時的布幣標志,上方印有小篆體“中國銀行”字樣的紅色面板的設計方案。這種設計后來成為一種標準樣板,并被眾多銀行模仿、借鑒。
他們首先在銀行內部員工中發行了200張,雖然僅僅用于發放工資,但這些僅憑簽名就能消費的塑料卡片,就是中國內地的第一批信用卡,向國人開啟了不需要攜帶現金進行商務結算的先河。他們當時制作的信用卡,因信息科技不夠發達的原因,卡片背面的磁條還未能實現數據寫入,因此也只能在珠海本地使用。
當時在許多人眼里,買東西不用拿錢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有的商家面對僅簽個名字就把商品拿走的做法堅決排斥。為了推廣這個新生事物,工作人員可謂煞費苦心。經過不懈努力,他們首批簽約了本市的22家商戶,并及時對收銀人員進行了培訓。1985年6月,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的中銀卡首次面向公眾開放,第一個月就發行了454張。
很快,信用卡不但讓商家和持卡人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便捷,更是讓人們感覺到珠海這座城市,正邁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在向世界接軌。信用卡成了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前來辦理的顧客經常還得排長隊。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點,1986年,中國銀行總行發行了全國通用的信用卡,并且創立了自己的品牌——“長城卡”,這也是中國內地第一張面向全國發行的信用卡。在此后的一段時間,各大商業銀行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信用卡。
當年曾在我行(中國銀行重慶市分行)從事信用卡業務的梁大鵬總經理介紹道,那時,國內的信用卡只能被稱為準貸記卡。原因是:客戶卡里有錢的時候就優先支付自己的存款,而卡里的存款銀行是要支付利息的;當客戶卡里沒有錢的時候,銀行可以給你一定的授信額度。不像現在信用卡主要用于消費和還款(急需時也可少量透支取現),如今的信用卡你多存入的錢是不計利息的。
筆者當年也目睹,那時的刷卡操作比較原始,收銀員拿到信用卡后,要將卡片塞入一個壓卡機具內,通過手工碾壓的方式,借助復寫紙的拓印功能,將銀行卡上凸顯的卡號印入交易單據的相應位置,收銀員要在電話取得銀行授權碼后,還需要顧客簽字確認。
這里所說的授權碼就是銀行告訴收銀員的一組數據。那時由于信息科技還不發達,銀行數據也沒有實現大的集中統一,信用卡的交易只能靠人工來完成。于是就出現了不是聯網,而靠人工授權的一個交易活動。
梁大鵬總經理對人工授權進行了通俗的解讀:信用卡在誕生時,每一家銀行發行的卡片都有一個識別碼,也叫行號代碼,就是銀行卡上面的開始幾位數字。商家拿到顧客手中的信用卡,通過行號來識別發卡銀行,只要顧客消費超過一定的限額(在規定的小額度范圍內是不需要授權的),他們就會撥打發卡銀行的24小時值班授權電話,通報某某客戶的消費內容,需要的金額。銀行如果同意了,就會給商家一組6位數的號碼,這組數據也叫授權碼。收銀員就會將獲得的授權碼寫在單據上,日后就憑客戶簽字的單據和這組授權碼找銀行結算要錢。銀行這邊接到單據后,根據當時的記錄依據進行核對,然后再付款給商家。
在單位從事采購工作的王先生成為我國第一代信用卡的持卡人,也是新生事物的受益者。王先生當年是一家水泥廠的采購員,時常前往外地購買一些生產必需品。有時因生產急需,他就只能攜帶現金。不管是在火車上,還是長途汽車里,他要么是把公文包抱在懷里,要么壓在屁股下。不管有多么疲憊,再遙遠的路程,從不敢合一下眼或打一個小瞌睡。每次帶款外出,他都讓老婆從菜市場給他買點紅辣椒,當睡意來臨就掏出來嚼上幾口。到達目的地后,他總是住宿熟悉的旅館。王先生一般選擇白天到達的車次,每次都將隨身攜帶的當地水果送幾個給服務員。服務員善解人意,總是把其他房間的客人安排滿了后,才安排來客與他同住。這樣,他就可以利用其他客人到來之前美美地睡上一覺,以解旅途之乏。常言道,老虎也有大意的時候。有一次,由于山洪暴發,長途汽車在路途中被困了七八個小時,兩天一夜沒睡覺的王先生在旅館竟然睡過了頭,醒來時隨身攜帶的5000多元現金不翼而飛。那年月,5000元可不是小數目。王先生回到單位后不但被停止了工作,并且還不停地接受保衛部門問話。好在兩個月后,旅館所在地的公安為他送來了被盜款,單位也恢復了他的工作。自從信用卡誕生后,王先生首先就申領了一張,從此再也不帶大額現金了,不管是在車上打盹還是在城里食宿,心情都放松了很多。
那時的信用卡雖然可以全國通用,但在異地要想獲得省外授權可是要憑運氣的。筆者也因工作需要,時常出差外地,許多感觸仍記憶猶新。當時在外地消費,柜臺人員拿到卡片后,要向當地的相關銀行信用卡授權室電話報告,授權機構要通過銀行內部的系統(也有通過電話和傳真)向發卡地銀行的授權人員取得聯系,這段時間,你就只能在一邊乖乖地等著。為什么要等待呢?因為授權人員有限,商戶和持卡人較多。僅我所在的重慶中行,一個授權室要面向全國270多家授權中心,全市2000多家特約商戶,為近10萬持卡人提供授權、咨詢、投訴處理服務,并對這些交易進行實時監控。
可以肯定地說,因為授權不成功而出現的尷尬事不在少數。我單位就有一位年輕員工帶著女友上黃山,由于現金不夠,沒想到一頓大餐過后,因通信線路故障,一直未能取得銀行授權,最后的結果是黃山一游把愛情給游“黃”了。
當年,盡管“一卡在手,走遍全球”的廣告十分誘人,但信用卡的使用遠不及現金的方便與快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戶和人們的用卡積極性。
數十年過去了,隨著互聯網平臺授信功能的出現,信用卡的身價持續走低。以前辦一張信用卡所要求的材料十分翔實,并且要有基本的門檻。如今,很多銀行的信用卡同樣可以在網上申請,有的銀行干脆將信用卡業務外包給第三方公司。于是加油站里、地鐵站內、街頭巷尾不時都可見到辦理信用卡的攤位,而且還會順帶送上一些優惠和禮品。今夕對比,信用卡跌落到如此地位是很多銀行人沒有想到的。
存折變成小卡片
時光進入20世紀末、21世紀初期時,信息科技有了新的發展,金融業憑經濟和人才優勢,在改革和發展中不斷展現出創新和引領作用,成為嘗試新生事物最快的行業。這個時期,影響中國金融發展的一個新生事物——POS機出現了。它的出現使信用卡的末端支付與銀行中心機房直接相聯,與銀行核心數據同步,讓刷卡消費達到了實時扣款。
POS機是為信用卡量身定做的一款電子結算終端設備,主要用于商戶與持卡人之間的刷卡交易,能讀取客戶的銀行卡信息,并將交易信息傳輸給銀行網絡,并用該網絡對其進行驗證。
任何成果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POS機在國內的發展也有其艱辛的歷程,我所在的重慶地區也是如此。
當時的POS機安裝門檻比較高:一是要有固定營業場所;二是要有專門的電話線路(POS機要通過電話線路與銀行機房相聯,才能實現實時扣款)。那年月還沒有網絡和移動寬帶,安裝一部電話要好幾千元,加上數千元的POS機具費用,這讓一般的小商小販根本無法承受。
長期在中國銀行從事信用卡工作的業務經理高鴻,每天就是指導各基層機構如何營銷優質商戶。小商小販用不起,那么大商家就成了各家銀行爭搶的香餑餑。
POS機剛出現的時候,各家銀行都是各自為陣,各大商業銀行基本都是以省域為單位的數據集中統一模式,而各家商業銀行也是各用各的系統。當各家銀行都去營銷大型商家后,商家的結算案頭就擺滿了各家銀行的POS機,持卡人要刷對應銀行的POS機才能實現刷卡支付。一些商家看哪家銀行關系到位、收的手續費低就刷哪家的卡。搞得銀行、商家競爭分歧不斷,也造成了顧客的用卡不便。
為優化用卡環境,突破發展瓶頸,重慶銀行業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工、農、中、建、交五大行自發成立了聯席會議制度,通過科技手段解決了POS共享難題。也就是每個商家的柜臺只擺放一臺POS機,這臺機子可以對所有銀行卡進行刷卡消費,而后加入這個共享群體的其他銀行,則以投入新的POS機具和拓展新的商戶作為進入條件。這樣一來算得上皆大歡喜,POS機使市民減少了攜帶現金的不便,讓商家降低了現金保管、運輸儲存的煩瑣與風險,銀行的柜臺壓力也相應減輕,同時還增加了刷卡手續費的收益。
POS機的出現,標志著所有進入網絡的銀行卡都可以在上面進行刷卡支付。然而,信用卡的申請條件在當時是比較苛刻的,因為刷卡手續費則是巨大的市場蛋糕。在這種情況下,借助信息科技的發展,借記卡應運而生。借記卡的申請和信用卡不同,不需要任何門檻,只要你卡里有錢就可消費。說直白一點,借記卡就是活期存折的升級版本。
借記卡剛剛出現的時候,它是活期存折的配套產物,POS機能夠通過其卡面磁條,讀取賬戶信息,方便人們的攜帶和消費。當時,銀行每開立一個活期存折,都要發放一張與此賬戶關聯對應的借記卡。隨著人們對借記卡功能的熟識和掌握,賬戶信息完全電子化,活期存折退出歷史舞臺。
那段時間,銀行的從業人員,特別是在柜臺工作的同事,都積極鼓勵顧客們多多使用借記卡,這樣不僅能夠充分利用活期存折的電子化功能,讓更多的客戶進入刷卡領域,同時減輕柜臺壓力,實現更多的中間業務收入。
借記卡取代活期存折可以說是一次生產力的解放與提升,曾在重慶大學旁邊一家支行工作過的王姣深有體會。以前,當人們還在使用活期存折的時候,每到重慶大學開學的日子,他們可是累得夠嗆。成百上千的學生手中都拿著一本活期存折,在他們的營業柜臺前排起長長的取款隊伍,這些學生不僅僅取學費還要取生活費。為了給同學們服好務,他們起早貪黑,吃飯都像在打仗。為了打好這一戰,她和柜臺窗口的同事們都穿上了紙尿褲,還盡量少喝水。為保證現鈔供應,有時運鈔車一天都得跑好幾趟。記得有一次,補打存折的打印機壞了,面對長長的取款隊伍和眾人的埋怨指責聲,急得她直掉眼淚。
然而,讓人很困惑和無語的是,這些學生取出去交給學校的現鈔,很快又會回到他們的保管箱里。因為重慶大學在他們支行開立了單位賬戶,學校為了省時省事,每到開學時都會讓銀行的同事前往代為收取學費,這些學生剛從柜臺取出去的錢,馬上就會到達同事們在學校設立的收款臺上,不一會兒就變成學校的存款進入銀行的保險柜。當時的交易結算就是這樣原始,他們只是不斷重復著這樣的工作,清點出去,又清點進來。
直到借記卡和POS機的出現,才讓現在看來有些滑稽的事情得以改變。從此,學生們不但不來銀行柜臺取學費了,連幫學校代收學費的現場也很少收到現金鈔票,四面八方的學子直接掏出銀行卡,在POS機上就完成了轉賬。王姣和同事們工作的輕松和收獲的喜悅,就隱藏于銀行卡在POS機的輕輕一劃之中。
可以說,POS機和借記卡是一對孿生兄弟,這對兄弟的誕生改變了人們出門攜帶大額現金的習慣,現金攜帶的數量也開始逐漸減少。
然而,POS機刷卡消費的前提條件是要有電話線路,這在相對發達的城市人口密集地方是容易實現的,但在一些邊遠地區和電話線路到不了的地方,就不能持卡消費。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當中國第一代移動電話“大哥大”磚頭手機剛一出現時,富于創新的銀行人抓住機遇和市場,在游船上、長途列車上開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移動支付”。具體做法就是商戶在交通運輸工具上利用“大哥大”和銀行授權中心取得聯系,幫助顧客在移動交通工具上和邊遠景區實現刷卡消費。當年,這種刷卡方式在聲勢浩大的“告別三峽游”活動中大放異彩。這應該是中國最早實現和完成的“移動支付”,它其實是通過人工中轉完成的。后來,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和移動POS機的出現,銀行卡的消費扣款全部實現了計算機操作,信用卡人工授權便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
數十年過去了,當年趾高氣揚的POS機早已低下了高貴的頭。如今,許多交易在移動支付條件下,不用POS機同樣可以完成交易。如今在網上及地鐵站內同樣可以見到POS機的銷售廣告,只不過現今購買POS機,再也不會要求你有固定的經營場所和電話線路,僅需要提供一張身份證和一張銀行卡號即可。當你擁有這么一臺刷卡機后,不僅能將手中的所有信用卡實現套現融資,它還有一個巨大功能,就是能將各個互聯網平臺上的虛擬授信額度,以掃描的方式轉換為實實在在的現金,進入你的賬戶,且手續費低得出奇。這正好滿足了那些拆東墻補西墻的資金短缺者的需要。一些人也因此干起了非法經營的套現生意,遭到查處的也不在少數。
ATM機緩解排隊難
金融產品的不斷問世進一步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銀行原有的傳統手工記賬模式得到解放,金融機構處理業務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更多的業務等待金融人拓展與開發。這時,出現了一個改變國人多年來用現金支付勞動報酬的新生事物——工資代發。
工資代發能夠迅速推廣的原因,在于降低了單位現金運輸和保管成本,減輕了財務人員的工作強度。從政府機關到事業單位,從學校到企業生產一線都先后搭上了這趟時代發展的快車。
既然是新產品,具有普惠性,銀行自然走在了前列。從此,我和眾多的工薪族人一樣,不再按月領取現金了,而是開始留意到賬的時間和金額,更關注卡里的余額。工資代發讓我們在非現金支付的道路上大大地前進了一步,讓人們省去了保管攜帶現金的不便,進一步減少了現金的流通和持有。
工資代發前,銀行服務的主要對象是對公客戶和“有錢人”。在那個經濟貧困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到手的那點工資能夠養活一家老小、不寅吃卯糧就很不錯了。那時的人們,要么是將現金放在枕頭下、棉被深處的角落里,抽屜的書本內或墻壁的夾層中,有的甚至將錢幣埋入地窖里。很多普通工薪階層是沒有錢存銀行的,有的一輩子都沒到銀行存過錢。
自工資代發業務推出后,單位的工資代發始終成為各家銀行爭攬的目標。因為取得了工資代發權,就贏得了存款的主動權,就有了發放更多貸款的資本,發放了更多貸款才能夠獲得更多存貸利差收入。
不得不說,有的銀行為了爭得一些機關企業單位的工資代發,競爭可謂異常激烈。那些年,請客送禮、陪吃陪喝是常有的事,有的單位也趁機提出捐贈、贊助等過分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具體項目,一些管理嚴格的國家銀行反而競爭不過一些小的股份制銀行。
工資代發以后,銀行排隊的人突然多了。原因是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是停留在現金結算時代,手中的錢用完了,自然要到銀行柜臺領取,并且為了安全起見,人們提取的現金數量總是有限的。這樣一來,工薪階層跑銀行的次數多了,排隊取款就成了人們生活的常態。
常年擔任大堂經理的張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銀行大廳的排隊人群中,女性要遠多于男性,且以中年女性為主,多年來沒有發生過太多的變化。可能是基于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習俗,或者是女性更能當家理財的原因,于是“大媽現象”成為銀行大廳的一道獨特風景。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商貿活動的頻繁,銀行柜臺人員的存取現壓力直線上升,并且很長時間得不到緩解,要是遇到有人插隊或柜員操作緩慢,人們總會發出不耐煩的聲音。這時,大堂的同事也很惱火,只能一邊勸阻不守規則的客戶,一邊賠著笑臉,不停地向大家解釋。
銀行排隊現象曾經引起央媒及高層領導的特別關注。正當各家銀行為應付排隊取款的隊伍焦頭爛額的時候,ATM機如救命稻草似的出現了,各家銀行都趨之若鶩,不斷效仿。
剛開始時,最基礎款的ATM機是沒有存款功能的。主要滿足人們日常取現的需要。生活在城里的人們只是感覺到了可以隨時隨地、不分白天黑夜的取款便捷,少了排隊等候的煩惱和焦躁。可這個玩意兒一旦落戶鄉村可是幫了老百姓大忙。
農村老師王文中,他所任教的村小學校位置偏僻,由于當地沒有營業網點的原因,工資代發后,他自然得到縣城的銀行大廳提取。由于路程太遠,又隔著一條河流,每次為取點錢都得趕車換船,舟車勞頓。為了少跑路,每當工資發放后,他總是一分不剩地悉數取出。讓他最窩火的是,有一次取款回家后才發現揣錢的衣兜讓人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當月的工資一分不剩地成為了小偷的果實。無奈之下,王老師特地讓裁縫師傅在他的褲襠內縫制了一個小口袋,每次取款都會穿上那條洗得褪色的勞動褲。后來,隨著山區農副產品的不斷豐富,山區經濟得到發展,村民們對現金的需求越來越多,ATM機也在村小學安營扎寨,從此,王老師和鄉親們取現也和城里人一樣方便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ATM機上面先后增加了代收費、轉賬匯款、跨行取現等功能,服務功能和人性化得到進一步提升。這時,各家銀行紛紛在營業網點增設大堂經理,千方百計將現金存取款和代收費等簡單業務,向自助柜員機上引導,為柜臺騰出更多時間處理其他業務。同時,還不遺余力地搶占優質地段新建自助銀行,不斷滿足人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吸收更多的存款壯大自身實力。
ATM機的出現,減少了跨行業務到柜臺排隊的等待,安全便捷,一定程度緩解和減輕了銀行的柜臺壓力,減少了跨行現金的攜帶,進一步降低了現金流通量。
ATM機的出現,也讓作為在外游子的我,給父母匯款實現了“孝心零時差”。20世紀80年代,本人當兵入伍后,當年遠在西藏服役,那些年給家中寄點錢都是跑郵局通過信匯或電匯的方式進行。2000年,我轉業到地方,開始幾年給父母寄錢仍然是以攜帶現金方式,到辦公樓附近的農村信用社排隊辦理。自從有了ATM機和自助銀行后,特別是ATM機開通無卡(無折)存款功能后,給鄉下父母盡孝,再也不去柜臺排隊了,在柜員機上存入現金或轉賬,不僅安全便捷,還能實時到賬。
網銀和網購
當歲月的時鐘邁入新世紀的時候,信息科技成功跨越所謂“千年蟲”的困局,翻開了新的篇章。這期間,我們的網上銀行誕生了。
如果說ATM機緩解了客戶排隊取款難題的話,那么網上銀行則讓排隊苦等對公繳費的人們看到了希望。
ATM機誕生前,人們不但要排隊取款,而且要排隊繳費。自從我們在各個營業大廳安裝了ATM機后,柜臺取款的人少了,但排隊等候繳納水電氣費的仍然很多。代收(付)費業務是銀行大力拓展的一項中間業務,相比人工窗口半天才辦幾筆業務相比,銀行都希望能夠借助電子化手段來完成代收代付。但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任憑工作人員磨破嘴皮也不愿意簽訂代扣協議。用一個老太婆的話說則是,“你想扣就扣,我怎么知道你扣了多少”,“我的存款有限,假若你扣款在先,我急需錢用怎么辦?”
網上銀行的出現,解決了所有銀行賬戶與賬戶之間(包括跨行)的到達,公司賬戶要轉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要轉賬進入對公賬戶變得十分簡單,充值交費等這類交易足不出戶都能進行了。
如果說,在網上銀行出現前,單位的工資還需要銀行代發的話,那么,網上銀行的出現后,財務人員在辦公桌前就能自行操作了。越來越多的單位還在財務系統的支持下,開啟了無現金財務的工作模式。盡管這個階段時間跨度比較長,但網上銀行的出現減少了財務人員的工作負荷,也降低了企業人力資源成本。隨著財務系統和工資系統的開發,一些企業連財務室都不需要單獨設立了。隨之而來的是工商、稅務、社會保險繳納以及水電氣費的支付都可以在網上銀行里完成。
在稅務機關工作的吳曉明處長告訴筆者,他們對有關發票和專用票據的管理一直都很嚴格,以前開公司,稅務部門要到現場查看經營場地,企業必須要有單獨的財務室,財務室須有“三鐵”(鐵窗、鐵門、鐵柜子)把關才允許經營。如今,大多發票的開具在都能網上申請,企業完全可以不用現金也能正常經營,在辦公場地租賃和人員配置上也省下不少開支。
網絡的寬廣無邊無際,網絡的精彩層出不窮。很快,人們不經意間發現,網上銀行還能買股票、炒基金,不但能進行期貨交易,還可進行貴金屬買賣。
網上銀行的出現讓更多的人沒有了現金搬運的煩惱,幫助他們消除了經常跑銀行柜臺排隊的艱辛。特別是那些白領人群,衣兜里揣的現金越來越少,使用現金的頻率也越來越低。
那些年,各大銀行柜臺和一線員工總是不遺余力地向客戶推薦網上銀行,希望把更多的銀行業務從線下遷移到網上。然而,不方便的就是網絡銀行需要有網線和電腦配套才能完成。而電腦也是一個逐漸普及的過程,也有一個由笨重到輕便的歷程。網上銀行給部分人帶來了便利,但終因攜帶的不方便和需要移動密碼器的配套,在一定程度上顯得不夠便捷,特別是邊遠地區網絡不發達及電腦擁有程度不高的農村更是如此。正是基于這些原因,它的出現并沒有讓人們與現金交易有著過多的生疏與距離。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交易結算都得要靠真金白銀的現碰現,所以現金需求量也就一直很大。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不斷催生著新的業態誕生,網上購物應運而生。今天,網上的購物平臺數不勝數,有些稍微大一點的零售超市都有自己的購物平臺和APP。還有不少依附于各種社交媒體的和大型網站的小程序、公眾號也具有交易和支付結算途徑。科技發展徹底變革了商品交易的形態與方式,促進了物流與配送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當網絡線上的商家們賺得盆滿缽滿,一些大型百貨商場門可羅雀、實體商家紛紛關門的時候,人們才真正感覺到網上購物線上經營的磅礴之勢已銳不可當。
值得肯定的是,科技成果也造就了新的創業群體,成就了新的人群,一部分人走上了網上創業的路子,他們開網店、搞直播,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華。連有的殘疾人朋友也借助科技發展在網上創業開啟了新的人生。
網絡銀行和網上購物的出現讓楊東梅為父母盡孝顯得更加便捷。楊東梅結婚后就同愛人搬進了新房,與父母相距較遠。擔任中學班主任的她由于工作繁忙,繳納水電氣這類事情還是老兩口每月到銀行排隊為她代勞。自從網上銀行出現后,她成了實實在在的受益者,不但自己的水電氣和物業管理費能在電腦上快速完成,還主動為父母在網上繳納這些費用。后來,父母年事已高,上街買菜購物越來越吃力,她就忙里偷閑隔三岔五地為老人送去蔬菜水果和肉類。她雖然是利用午休時間,但還是好幾次因堵車誤事,讓學校領導大為光火。隨著外賣和快遞的出現,好幾家超市都開啟了線上購物模式。楊東梅第一時間下載了超市APP,從此,不管是蔬菜水果還是雞鴨魚肉,無論是生食還是成品,只要一下單,快遞小哥都會及時送達。網購使她心情愉悅安心工作,也讓她父母生活無慮身體棒棒。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改變著眾多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改變著這個世界。
人們很快發現,外賣和網購很快成為年輕人的重要生活內容,他們變得越來越難存錢,月光族年光族越來越多。
你沒錢,沒關系,自然有人借給你,并且還想方設法借給你。如今,在互聯網支付條件下,獲得借款的便捷程度讓人驚愕。正是這種所謂的便利,讓人們錯誤地感覺到錢真的只是一個數字而已。然而,經營和把控數字資產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借錢容易了、方便了,但也出現了新的問題,特別是各大購物平臺和APP相繼推出具有授信額度的虛擬信用卡后,業內人士紛紛認為,網貸平臺的授信門檻太低,這些平臺不僅僅是社交和消費購物這么簡單,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具備了金融的屬性,在用新的方式培育人們的消費觀念。
資本持有人總是挖空心思策化鋪天蓋地的軟文營銷,讓人們信奉消費主義。見錢眼開的自媒體營銷號也跟著推波助瀾,還有那大數據殺熟的功能,連許多成年人都管不住自己的消費欲望,怎么能要求涉世不深的年輕人保持理智清醒?
如今的網絡世界像念咒語的魔法師一樣,時常讓意志薄弱的年輕人不能自拔。借錢消費的理念正給傳統觀念帶來沖擊,透支著他們的金錢,也透支和改變著不少人的今天和未來。最終,消費主義讓不少人刷爆了信用卡,走進了網貸甚至裸貸,掏空了他們的錢包甚至是人生。不少的年輕人因網絡借貸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也影響著社會的發展進步。
上述種種情形讓眾多的年輕人從此債務纏身,并被貼上“失信人員”的標簽。人一旦進入這個行列,不但被限制了高消費,連很多想做的事情根本無法著手。
據某銀行法律事務部門的人士介紹,該行去年一年所涉及的3000多起訴訟案件中,年輕人占比達到了六成多。很多年輕人成為失信人員后,從此一蹶不振,少了信仰和追求,還賭氣地說“我們就是最后一代”。其引發的連鎖反應,不僅僅是影響社會創新活力,還會破壞社會的和諧穩定。難怪有關專家學者呼吁“個人破產法”盡快出臺,讓跌倒的年輕人經過一個時期的調整,能夠東山再起,重新發力,融入社會。
“二維碼”讓人走天下
移動網絡發展起來后,特別是智能手機的出現,各家商業銀行很快將網上銀行的功能遷移到了手機上。隨著移動互聯網3G到4G,以及向5G的不斷發展,智能手機除了具備通訊功能之外,社交功能、娛樂功能日漸突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日趨重要,手機成為人們愛不釋手的標配。我在銀行工作這些年,同事們普遍反映,手機銀行的普及推廣比網上銀行順利得多,特別是商業貿易流通領域的從業人員,以及個體經營者交易結算的效率比以前高了好多倍。手機銀行的出現,讓網上銀行真正成為了“手上銀行”,所有銀行賬戶之間的現金流動大幅減少了。
雖然“一機在手,搞定所有”成為現實,但百姓日常生活中小額支出仍然離不開現金支付。原因是手機銀行可以隨身攜帶,但不是人人都在銀行開有賬戶,至少未成年人是沒有賬戶的,許多家庭為了資金安全,也不會讓老年人在手機上開通銀行業務,所以,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易結算只能依靠現金結算。還有,人們在進行小額交易時,還是感覺手機銀行的驗證和操作程序比較復雜,加之為了賬戶安全,也不愿意隨便在外進行密碼輸入操作。所以手機銀行還是未能解決普通市民非現金交易的“最后一米”。
不管是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它們的交易都是依附于銀行賬戶所實現的。不管你的錢多錢少,進進出出都是在銀行賬戶間實現轉移,也就是說錢并沒有跑出銀行的保險柜。這也是銀行人多年來一直存在的優越感。
事物總是變化的。當銀行人正在擁抱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巨額紅利時,一場新的變革正在醞釀之中,互聯網的移動支付功能得到了進一步拓展與延伸——收付款二維碼破繭而出。收付款二維碼的誕生好似石破天驚,如一道利器掃清了移動互聯網支付的所有障礙,打通了老百姓衣食住行非現金結算的“最后一米”。
首先出現的是微信收付款二維碼,它雖然是有別于銀行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推出的一種支付方式。相比以往的任何交易方式,不用擔心賬戶和密碼的錯誤;當對方使用掃描收款功能時,你只需亮出付款碼,不會有分毫差錯。
收付款二維碼的出現真正讓我們走上了無現金交易的快車道。隨后,相關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機構都推出了掃碼支付功能。沒有多長時間,不僅各類商場、大小商販,就連路邊賣菜的大媽大爺,所有和現金交易結算有關單位和個人,無不對收付款二維碼如眾星捧月般頂禮膜拜。
這時,人們再也不為老年人沒有個人賬戶和手機銀行而擔心,因為一張銀行卡目前可以綁定3個微信號;也不必擔心小朋友外出購物被黑心商販多收銀兩,因為互聯網是有記憶的,一切都有據可查。
讓人感到新奇的是,商家還可在視頻中向顧客遠程展示收款碼及時收款。越來越多的經商人員從內心深處感激移動支付帶來的變革,重慶市江津區幾江鎮個體經營戶劉女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年前,劉女士是一個生產經營塑料制品的小老板。她的貨物早就銷往云南、貴州、四川等地,但承銷商也只是一些本小利薄的小商小販,貨款遲遲收不回來。劉女士多次前往催收,經銷商們讓她將店里的那些硬幣作為貨款帶走。最后,她不得不把這些商販的“包袱”接下來,千里迢迢往回搬。
為了給這些硬幣找個“家”,她一邊收貨款一邊找當地銀行,結果處處碰壁。慢慢地,她裝錢的擔子越來越沉,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為保人財安全,她連銀行也不敢去問了。住旅店,她總是守著擔子寸步不離,有時索性睡在錢筐子上。走了一家又一家,她擔不動了,就雇上挑夫。為了財不外露,她不得不在籮筐上面放上一些蔬菜水果和當地土特產掩人耳目。日積月累,家中儲藏了一大屋子的硬幣。劉女士一家人關門閉戶一兩個月,雖然雙手打滿血泡,可清點結果總是不一樣。有一次剛要清完,沒料被自家養的一只小豬給拱了個亂七八糟。幾經折騰,一家人只是清出了8萬多元的大概數。數月來,一家人飯不香、寢不安。白天害怕親鄰造訪,閉門謝客;夜晚,一有響動便憂心忡忡,生意也懶得做了。后來,經過無數次碰壁的劉女士還是硬著頭皮,來到中國銀行重慶江津支行一分理處。“同志,你們這里收硬幣嗎?”“收。”“很多很多的硬幣也收嗎?”劉女士小心翼翼地試探著。“當然收!”分理處的同事熱情地接待了她。由于清點硬幣工作量太大,員工們只能利用工余時間清點。于是她們開上運鈔車,叫上“棒棒”(力夫),一共跑了5趟才將這些硬幣運到銀行金庫。交接時,稱出重量為1225公斤。劉女士說:“清點結果以銀行為準,你們說是多少就是多少,只要你們收下這個包袱,我就千恩萬謝了。”
為了將這些硬幣盡快清點出來,分理處的工作人員專門劃出一塊工作區堆放硬幣,每天上班時,就用運鈔車從金庫運來一兩袋。清點完畢后就記好賬,讓運鈔車重新送回金庫。5位姑娘加班加點,常常忙碌到深夜,雙手都磨出了血泡。經過一個月的認真清點,除了其中的假幣、電子游戲幣近200枚外,這批1.2噸重的硬幣有206000多枚,共計89761.82元。劉女士有了這段經歷后,她再也不收硬幣了,當然也影響了不少生意。如今的劉女士生意越做越大,在互聯網移動支付條件下,她還開通了微信商城,用戶可在她的網上商城下單,也都是通過移動支付給她回款。有時,她也直接將收款碼在視頻中遠程展示,客戶也能及時掃描回款,真的是省了好多心。
像劉女士這樣受惠于金融科技發展的事例實在太多太多。不但國家機關的罰款和相關機構的費用繳納可以用二維碼收付,在較短的時間內,地鐵站的進出口,公交車的上車處、小餐館的收銀臺,就連開三輪車農民大伯也都將那收款的二維碼擺在了醒目位置。讓人詫異的是就連寺院的捐款箱、街頭乞丐化緣的破碗里、甚至有的婚禮收禮現場都有著二維碼的身影。
在這種形勢下,我的基層和在一線工作的同事們,加強了同網絡平臺的合作,針對性地做好網上商家的營銷,較短時間就碩果累累。
隨著收付款二維碼的普遍運用,不知不覺間,周圍的許多人感覺現實生活中,現金越來越不重要,反而成了累贅。如今,不用現金也可周游“世界”,身無分文也可來去自由成為人們的普遍認知。
劉老太太一家的西北之行就是如此的體驗。春節期間,在保險公司擔任總經理的劉總,決定帶上一家人及父母雙親自駕跑一圈大西北環線。臨行前,老父親專門囑咐劉總多帶點錢,可劉總反而讓他們不要擔心。老頭子放心不下,硬是讓老太太去銀行取了兩萬元現金以備不時之需。沒想到一路上,不論是吃飯住宿還是景區門票都沒用上現金,就連老太太給孫子買羊肉串也因小販找不開零錢,劉總采取手機支付。十天過后,當他們回到家中時,老太太只好一張不少地又把錢存入銀行,還不斷埋怨攜帶現金給她帶來不便和麻煩。
有點生活閱歷的人肯定見識過電視里面的點鈔大賽,觀眾們無不贊嘆參賽選手清點鈔票的精準和僅靠手感識別假鈔的神奇。如今,不但是電視臺不辦這類節目了,而在銀行內部也很難見到點鈔比賽的場景。原因是使用現鈔的人少了,點鈔能人的技能就不再被看重,銀行將多余的柜面人員向后臺管理和市場營銷傾斜。銀行不看重人工點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現在的點鈔機是具備記錄人民幣冠字號功能的,如果柜員支付給顧客的現鈔沒有經過驗鈔機,那么顧客一旦認為其中有假鈔則面臨有理說不清的責任。有些客戶是不承認“離柜不認”那種店規的。所以,現在柜員雖然要用到手工點鈔,但最后都要經過機器驗證,才能讓彼此放心。久而久之,手工點鈔就成了多余的工序。
伴隨而來的是假鈔收繳也發生了變化,我行營業部客戶經理游俊說,以前柜員遇到假鈔是經常發生的事情,隨著移動支付的深入普及,使用現鈔的少了,遇到假鈔的幾率自然就少多了。人民銀行貨幣發行部門的官員介紹,近年,制售假幣的案件相比以前也呈下降態勢。其實,人們都清楚,由于習慣了使用現鈔,假幣自然少了市場和售假的機會。
無現金支付時代不僅是制造假幣的少了,如今就連偷盜現鈔的小偷也失業改行了。重慶市渝中區反扒大隊的冷大隊長介紹,如今的小偷確實少了許多,因為很難偷到現金了,他們一般是趁人不備盜竊手機,然后刷機成功后低價出售,如果刷機不成功就一文不值。
當然,不能忽視一個事實就是偷盜現金的少了,但干金融詐騙的卻多了。現在電信詐騙可謂境內境外防不勝防,還有不少人輕信外面世界的精彩,結果被騙到東南亞從事電信詐騙,上當受騙的不少。近年來,各級政府加強了打擊力度,從手機購號、銀行開戶等源頭入手,不少從事金融詐騙的人員被抓捕歸案。(節選)
……
全文見《北京文學》(精彩閱讀)202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