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
大運河連接南北、綿延千里、聯通古今,見證著中華民族的奮斗歷史。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是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這為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指明了方向。進入新時代,運用好歷史文化資源,賡續歷史文脈,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能夠為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認同注入活力,將進一步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影響力。
大運河文化以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為基礎,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中國大運河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與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綿延2500多年,全長約2700公里,是世界運河史上的里程碑。自古以來,大運河便是暢通人流物流的黃金水道,同時又是匯通文化的寶貴載體。以浙東運河為例,浙東運河的前身是山陰故水道,始鑿于春秋戰國時期。浙東運河整體通過水利工程設施,整合浙東地區各河湖水系,形成具有水運、防洪、排澇、輸水、灌溉等綜合水利效益的運河水系,其沿線集聚著很多名鎮、名河、名人。浙東唐詩之路也與浙東運河相疊加,更賦予這段線路以鮮明的文化色彩。可以說,大運河是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功能要素為一體的綜合性工程,大運河文化是中華民族奮斗精神、人文理想和生態智慧的結晶,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充分展示、激活和弘揚大運河歷史,具有巨大的文化價值。
一代代中華兒女在自然與人文和諧共處中,沉淀了吃苦耐勞、勠力奮進的中華傳統美德,大運河正是中國人民智慧、決心與勇氣的生動體現。溝通多個文化地帶,大運河加強了我國南北之間的交通與交流,造就了沿線城市的繁華,在溝通物質交換的同時,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形成了具有豐富內容、豐厚底蘊的大運河文化。大運河文化是中華文化向外傳播的窗口,也是一條聯通世界的橋梁,是展現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精神的文化載體。
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我們有責任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運河文化資源,也是促進沿岸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很多地方堅持保護運河環境與周邊生態優先的原則,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通過保護觀念的創新與制度建設的完備強化對于文化遺產、河道水系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大運河地跨8個省、直轄市,以其共同的歷史敘事增添了運河沿線現代化城市群的歷史文化底蘊。城市群的文化發展與更新又為大運河文化賦予時代色彩,激活大運河文化與時俱進的活力與動力。因此,需要協調好大運河傳統文化傳承與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充分挖掘利用運河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可以通過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景區和文化品牌,形成具有人文精神和現代魅力的新型文化街區與大運河文化產業帶,孵化以運河文化為核心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實現全域文旅融合,在實踐中豐富和提升大運河文化精神的內涵。
挖掘大運河文化的深厚內涵,讓古運河重生,對于建構文化認同、詮釋中華文明和塑造國家形象,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表達力與傳播力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未來,應將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利用與傳承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有效銜接,充分利用運河沿岸豐富的文化、生態、航運資源,發揮大運河連線織網、融匯交流的重要作用,為大運河沿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創造優勢條件,不斷推動運河文化高地繁榮興盛。
(作者:陳思宇、田明孝,分別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