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藝術比較視野里,看“繪畫的力量”
9月29日,“繪畫的力量——在觀念與信念之間”在北京絲路中心新繹美術館開展。展覽匯集國內外60余位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參展,以中西方藝術的比較視野,討論繪畫自現代主義以來的發展變化,以及在形式和圖像上不斷的自我革新。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擔任總策劃,由韓昆哲、孫天藝擔任策展人。張子康表示,繪畫是一種語言且具有國際性,能夠跨越時空和文化差異,傳達情感和思想?!氨敬握褂[呈現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作品,他們洞察世界的方方面面,以色彩、線條和形狀賦予繪畫這一媒介的表現力,通過繪畫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p>
策展人韓昆哲介紹了此次展覽的主題理念:“繪畫的力量——在觀念與信念之間”一方面以樸素的方式回到繪畫本身,去感受形式、色彩、空間、圖像所帶給我們的視覺沖擊和審美愉悅;另一方面,則借用哲學領域有關觀念和信念的區分,去提示藝術家對于繪畫這一媒介的堅守與拓展,以及現代主義之后,繪畫隨觀念變化所呈現出的多樣化的形態。
展覽共分為三個單元,分別從媒介、感知、圖像三個角度進入,這三條脈絡基本涵蓋了當下全球視野內繪畫演變的幾個主題,也對應了現當代繪畫的幾種傳統,即抽象、寫實以及圖像挪用的傳統。全球化讓繪畫從現象的角度趨于統一,而這種統一又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經濟發展過程中有所區別,因此在不同藝術家筆下顯示出豐富的面貌。
盡管在20世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繪畫在面臨觀念、行為、裝置和影像的影響時處于式微的境地。但作為最傳統的媒介,繪畫依然試圖找到自己的方式去參與社會和藝術史的發展進程,以其獨有的藝術之力持續塑造著自身的審美形態。特別是在進入到1980年代以來,繪畫在不同的社會語境下,或從其他媒介手段,或從意識形態的模式和功能回到繪畫語言本身,這一媒介復歸的規程也體現出繪畫自現代以來之于自身的變革和發展觀念。
以這樣的方式去理解繪畫的復歸和新的發展,即可以看出繪畫并非是形式與圖像,形式美學與社會功能的一種簡單的二元、線性的關系,而是基于繪畫自身以及其與社會連接之中產生的一種變革和創新的意識。繪畫所具有的材質質感、繪畫語言、表現能力也穿越傳統,在經歷“危機”之后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展示出不可替代的情感沖擊和視覺體驗。繪畫是藝術家進入并記錄世界最直觀的方式之一,然而在現代主義之后,繪畫的重要性顯然不是復制周遭世界,而是展示藝術家的“在場”以及“我思”在“情境感知”這一單元中,無論是日常生活、社會議題、歷史敘事還是自然之物,藝術家的主體性在這些情境中得以延續,他們在情境中將對實在物和環境的體驗感、劇場感,以及由此產生的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綿延的在場”凝結于畫面。
藝術家并非以批評和理論的角度出發去進行創作,卻在無意中以實踐的形式從現代主義的盡頭進入了繪畫的又一重邊地,在這樣的“在場性”中,繪畫不唯形式,也超越圖像與心理和現實的關聯,只是回到繪畫最為原始的動詞詞態,繪畫是動作,是表達,是對現實的重塑與再造,其本身就充滿著不可言說的力與能量。
圖像再造單元中,在媒介的堅持和復歸的同時,信息技術所帶來的網絡世代和虛擬現實催生了圖像的泛濫,全球化語境下后殖民主義和去中心化的趨勢,也將繪畫從形式再次帶入社會和文化議題之中。隨著繪畫的工具手段更為多樣,像素化的視覺語言、圖像的疊加與合成出現在畫面之中,繪畫也由此呈現出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感,構成出新的社會語境下的“情念程式”,反映了藝術與現實的共時性連接。
借助于貝爾曼對圖像學的討論,在此,圖像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知識領域,而是一個旋轉的、離心的領域。與其說是圖集所傳遞的一種動能,不如說是“情念程式”所釋放的一種意志和力量。繪畫也以圖像的方式鏈接了藝術創作和社會發展的關系,如此三維形式的疊加和轉化,只能產生于這一時代語境之中,將虛擬情境以疊合的方式帶入現實情境,而我們本身對于虛擬情境的感知,也成為我們現實生活的重要組成。
本次展覽持續至2024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