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民委 中國作協 關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民族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民族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文學在民族工作中培根鑄魂的重要作用,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聚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推動新時代民族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二、堅持正確政治方向
(一)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聚魂。將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全面系統掌握這一重要思想的基本觀點、科學體系,把握好這一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不斷增進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將蘊含其中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轉化為推動民族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能力。加強政治引領和思想引導,把各民族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聽黨話、跟黨走。
(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做好新時代民族文學工作的根本遵循。要持續強化思想引領,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相互貫通,入腦入心。深刻把握民族工作“十二個必須”的豐富內涵,把握新時代文學的使命任務和要求,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正確方向,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民族文學工作全過程各方面。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文藝路線方針,進一步明確做好新時代民族文學工作的方向和道路,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動民族文學工作煥發新氣象、取得新成就。
(三)切實擔負起新時代民族文學事業的新使命新任務。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高度把握新時代民族文學工作的歷史方位,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推動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團結奮斗作為新時代民族文學工作的重要任務,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統籌把握“兩個大局”,充分發揮文學潤物無聲、凝聚民心的獨特作用,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夯實我國民族關系發展的思想基礎,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磅礴力量。
三、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四)充分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和深刻內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然要求,是黨的民族工作開創新局面的必然要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新時代民族文學工作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綱”,引導各族人民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五)準確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重點把握的關系。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也是民族文學工作必須堅持的原則。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以共同性為主導方向、前提和根本,把握好民族文學的價值導向、創作方向和審美取向。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引導各民族始終把中華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識要服從和服務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要在實現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進程中實現好各民族具體利益。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要堅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民族文學事業協同共進,賦予新時代民族文學事業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
(六)牢固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的一個顯著特征。我國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悠久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燦爛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偉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要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準確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歷史脈絡,準確認識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書寫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以文學的力量引導各族群眾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
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七)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激活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加強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的學習宣傳教育和文學書寫,繼承和發揚黨領導各族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斗中形成的、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譜系,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鑄魂。
(八)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愛國主義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價值。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民族文學工作,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
(九)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資源。我國各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優秀傳統文化。五彩繽紛的生活形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構成了各民族文學的鮮明特色。這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我國文學百花盛開、繁榮發展的活力源泉。要不斷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深入挖掘、生動書寫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各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創新,增強民族文學創作的文化底蘊和感染力、吸引力,以各民族的故事豐富中國故事,以各民族的精神豐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
(十)用心講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和繁榮的內在動力,是促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學活動和創作交流,促進各民族作家、各民族文學的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用好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和“三交史”的故事資源,深刻把握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書寫各族人民緊跟時代步伐,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在實現共同富裕、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征程中同舟共濟、攜手并進的時代凱歌,書寫各族人民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團結和諧景象,推動各族人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十一)大力發揮民族文學在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中的重要作用。組織作家在民族地區開展文學周、文學論壇、文學講座等多種形式的公共文學服務活動,更好地為民族地區的文化建設、文學發展服務,為民族地區的作家、文學愛好者服務。大力培養能夠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之間流暢互譯的翻譯人才,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文學作品互譯,用各民族優秀文學作品幫助民族地區群眾尤其是廣大青少年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升融入現代社會的能力和競爭力,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
五、創作具有中國氣派、民族特色的優秀文學作品
(十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讓人民成為作品的主角,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引導各民族作家把自己的思想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為一體,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時代的脈搏、生命的光彩,為時代和人民放歌。不斷探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新途徑新方法,虛心向人民學習,誠心誠意做人民的學生,不斷提高閱讀生活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時代脈動、洞悉生活本質、領悟人民心聲,在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奮斗中汲取不竭的源泉,真正讓民族文學和各族人民氣息相投、血脈相通,讓文學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
(十三)把握時代主題,塑造時代精神。深刻把握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把人生追求、藝術生命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愿望緊密結合起來,把文藝創造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寫在人民奮斗的征程中。深刻把握歷史進程和時代大勢,以深邃雋永、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反映中華民族的千年巨變,揭示百年中國的人間正道,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緊跟時代步伐,從時代的脈搏中感悟藝術的脈動,把藝術創造向著億萬人民的偉大奮斗敞開,向著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敞開,抒寫各族人民的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
(十四)堅持守正創新,勇攀藝術高峰。堅守文學正道,立足中華文化立場,弘揚黨領導文藝百年取得的成功經驗,繼承豐富各民族的文化資源和文學傳統,尊重各民族作家豐富多彩的個性化創造,主動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學成果,深刻把握文學創作規律,把創作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把提高質量作為文學創作的生命線,不斷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內涵、藝術價值。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全過程,大膽探索、銳意進取,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動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相輝映,讓作品更加精彩紛呈、引人入勝。正確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激發創意靈感、豐富表現方式,使文學創作呈現更富生機活力的新境界。增強自我突破的勇氣,自覺克服文學經驗的固化、創作路徑的依賴,不斷更新思維模式、文體形式和話語方式。加強網絡文學、科幻文學、兒童文學、生態文學等領域的民族題材書寫,不斷豐富民族文學創作樣式,邁向更加廣闊的藝術天地。
(十五)加強民族文學創作組織規劃。以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等重大文學行動為牽引,有針對性地在資源配置、督促指導、審核把關、研討評論、宣傳推介、組織發行等各環節加強力量。加強對省級作協的業務指導,推動一批省級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和精品工程實施,為民族文學重點作品創作提供有力支持,推出一批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斗、振奮民族精神的優秀作品。
(十六)加強民族文學理論研究和評論評獎工作。進一步拓展民族文學理論評論的視野格局,更新理論觀念方法,推動民族文學研究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融會貫通,與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領域深度對接,緊密結合新時代民族文學創作實踐,進一步豐富完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文學理論體系。把好文學批評方向盤,著力增強文學評論的銳氣、朝氣和針對性、有效性,在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上發揮重要作用。積極開展對各民族優秀作家作品的研討,加強民族文學理論批評隊伍建設,拓展理論批評陣地,支持高質量研究成果的發表和出版。不斷改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評獎頒獎工作,完善評獎條例,優化評獎辦法,嚴格評獎標準,規范評獎程序,不斷提高評獎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切實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權重,更好地發揮引導、示范和激勵作用。
六、建設德藝雙馨的各民族作家隊伍
(十七)凝聚各民族作家團結奮進的力量。緊緊圍繞“做人的工作”,在政治上愛護、思想上關心、創作上積極支持,引導各民族作家不斷提高政治站位、思想認識、文化素養和創作水平,持續推動高素質作家隊伍建設,夯實民族文學事業的人才基礎。不斷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采取多種方式為各民族作家的成長進步做好服務,積極扶持青年作家、基層作家,努力培養一支覆蓋各民族、涵蓋各門類、結構均衡、規模宏大的多民族作家隊伍。積極增進各民族作家之間的團結,廣泛凝聚共識,廣聚天下英才,形成各民族作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良好局面。
(十八)加強專業培訓和創作扶持。充分發揮民族工作部門和作協組織培訓力量的作用,以中央民族干部學院和魯迅文學院為重要依托,創新培訓模式、豐富培訓手段、拓展培訓資源、加大培養力度,推動各民族作家培養培訓工作常態化開展、高水平辦學。以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定點深入生活和“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叢書”等創作工程和工作機制為抓手,加強對各民族作家的創作扶持。支持各級作協組織積極開展作家培訓工作,結合實際情況,研究提出有針對性的舉措,為各民族作家提供更多的文學培訓、創作交流、作品推介、權益保護的機會和平臺,不斷提升各民族作家創作水平。
(十九)大力培育民族文學新生力量。重視各民族青年作家的培養,通過開展各類培訓、提供資源機會、完善激勵機制,鼓勵作家深入生活,支持作家潛心創作,為作家成長成才鋪路架橋。積極探索結對子、導師制、工作室、資助計劃等創新性舉措,提升青年人才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充分發揮國家民委所屬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強文學教育,培養民族文學創作力量。加強對民族地區基層作協工作的指導和服務,加強對基層作家的扶持與培養,以文學為載體,將中華文化普及教育向基層延伸,喚起創作熱情,發掘潛在力量,培育民族文學新生力量。
七、積極推動新時代民族文學融入現代傳播格局
(二十)加強民族文學陣地建設。緊緊扭住文學精品創作生產傳播這個中心任務,培育和鞏固民族文學陣地自身優勢,提升民族文學刊物質量,打造核心競爭力。作協組織和民族工作部門所屬報刊社網要加強交流、深入合作,積極為民族文學開辟園地,為民族文學出精品、出人才提供幫助。樹立互聯網思維,把握互聯網時代文化業態的新形勢新特點,積極推進民族文學創作生產傳播機制創新,探索新模式、搭建新平臺、引入新資源,大力推動融媒體建設,加強與傳統媒體、新興媒體之間的合作,拓展傳播渠道、優化傳播方式,為民族文學工作開發“數字化”空間,積極融入新的傳播環境和產業格局。
(二十一)推動民族文學作品多形態轉化。充分發揮文學在各藝術門類中的“母本”作用,建立健全文學作品改編、衍生、轉化的有效機制,加強版權保護和開發利用,推動民族文學與電影、電視、戲劇以及網絡視聽、游戲、動漫等文藝形態的深度融合、共同發展,實現“破圈”傳播、“跨界”生長,不斷推動新時代民族文學業態活躍、多維發展。
(二十二)提升民族文學國際傳播能力。圍繞黨和國家外交大局,充分發揮文學在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方面的獨特作用,運用豐富多樣的敘述話語、表現風格、藝術手法,向世界展現中國各族人民攜手同心、團結奮進的昂揚風貌,展示中華文明的豐富多彩與博大精深。加強對外交流機制化建設,充分發揮國家民委民族外宣品牌“道中華”以及中國作協國際性文學交流中心、文學聯盟、海外讀者俱樂部等平臺機制的作用,積極組織各民族作家參與國際文學交流活動,加強民族文學翻譯推介,推動民族文學海外傳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發揮更大作用。
八、加強組織領導,開創新時代民族文學事業新局面
(二十三)健全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樹立全國民族工作、文學工作一盤棋觀念,發揮大統戰工作格局的優勢,形成國家民委和中國作協牽頭協調、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國家民委和中國作協要充分調動本部門系統資源,立足全局、著眼長遠,加強領導、健全機制、深化合作,統籌協調一切積極因素,加強文化潤疆、文潤北疆、文學援藏等重點項目工程的實施,合力推進工作開展。各地各級民族工作部門和作協組織要建立健全工作聯系機制,加強工作統籌,形成工作合力。充分發揮對口支援和東西部協作等機制作用,有序推進民族地區和中東部地區文學工作交流,形成常態化、多樣化、長效化幫扶機制。拓展工作思路,努力爭取各方力量支持,積極融入文化產業發展,更好服務人民文化生活。
(二十四)壓實工作責任,防范風險隱患。高度重視民族文學領域的意識形態工作,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正確區分政治原則、思想認識、學術觀念,守好意識形態陣地。強化互聯網思維,把握新媒體傳播規律,在網絡空間形成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正能量、好聲音,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