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絲綢之路上的行走
2023年5月18日,中亞五國領導人來西安參加中國-中亞峰會,而這一天,我恰好踏上了中亞五國的西域之行。
過去走絲綢之路是騎馬、騎駱駝、步行,一走就是幾個月甚至幾年;現在呢,千里萬里的路,有風馳電掣的汽車、火車,也有呼嘯而過的飛機,半天甚至個把小時就到。
從烏魯木齊飛往吉爾吉斯斯坦,舷窗外,天山像一條蜿蜒的巨龍匍匐在大地上,兩個多小時,“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天山是中亞東部地區的一條大山脈,橫貫新疆的中部,向西延伸到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西端伸入哈薩克斯坦。一到瑪納斯機場,清涼的空氣撲面而來,對面的天山如白頭翁穩穩地坐在那兒,那神態仿佛在說:我們又見面了。
出國,像走親戚
在吉爾吉斯斯坦,聽到的、看到的,多是一個名字:瑪納斯。有瑪納斯機場,瑪納斯大街、瑪納斯廣場、瑪納斯大學,吉爾吉斯斯坦的最高榮譽被稱為“瑪納斯”勛章,還有以“瑪納斯”命名的社團、劇院、商店比比皆是。在首都比什凱克,一座英雄瑪納斯騎著駿馬的雕塑高聳入云地矗立在阿拉善廣場中央,他身披鎧甲,手舉利劍,目光堅毅地望向遠方,身下的駿馬兩蹄騰空,似乎要一飛沖天。瑪納斯是吉爾吉斯斯坦的民族英雄,是力量、勇敢、智慧的化身。我國新疆有一個城市叫瑪納斯,新疆境內的柯爾克孜族聚居區也傳唱瑪納斯的傳奇故事,瑪納斯不僅是吉爾吉斯斯坦的,也是中國的,它是柯爾克孜族的偉大史詩,是兩國的文化瑰寶。
在烏茲別克斯坦的第三大城市布哈拉,我居然看見了騎著毛驢的阿凡提青銅雕像,我印象中的這個騎著毛驢、風趣幽默、愛講笑話的新疆大叔一直是我們童年時期耳熟的人物啊。這個雕像位于公園樹下,阿凡提大叔笑呵呵地騎在毛驢上,右手捂在胸口,以示尊重和禮貌,左手揮起向大家致意。調皮的毛驢斜低著頭,兩個驢耳朵挓挲著,好像在和主人交流。因為大家的喜歡,青銅雕像的毛驢耳朵被摩挲得锃亮。當地人認為阿凡提的故鄉在布哈拉,阿凡提不僅在中國維吾爾族人民中家喻戶曉,而且中國各族人民對他也非常熟悉。阿凡提是新疆的,也是布哈拉的,是中亞的,更是全人類的。
行駛在吉爾吉斯斯坦的首都比什凱克,看到有李寧專賣店,興奮的我們恨不得立即下車去看看;參觀總統府,我們細數著,大樓的外墻從一層到十幾層掛的都是格力、美的空調,中國的產品無處不在。去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的路上,一塊巨大的“紫金礦業,一帶一路”字樣的標牌,讓我們感嘆不已。走的是中國路橋所建的公路,坐的是河南宇通的大巴,加的是中國石油加油站的油,陌生的國度因為有中國元素的存在,我們感到家人般的親切。走在荒野廣漠,就像行進在新疆西藏一樣,高山連綿,山上沒有樹,只有綠色灌木一簇簇覆蓋著灰褐色巖石,天山不是在左就是在右,始終伴隨。逆著楚河往南走,一直向南,可以走到喀什,走到西極村。感覺不像出國,像走親戚。
我們在吉爾吉斯斯坦參觀一個開放的畫廊,很寫實的實物畫像,飛奔的駿馬、高聳的雪山、香氣撲鼻的花園,巧遇一個中國小伙子也在看畫展,小伙子姓岳,是內蒙古人,在國內的一家礦業公司工作,2015年來吉爾吉斯斯坦,小伙子善談,滔滔不絕,他說:“現在來吉爾吉斯斯坦的中國旅行團多了,過去很少,對中國人檢查得比較嚴,辦事煩瑣。現在不一樣了,對我們越來越友好。”
在哈薩克斯坦,中國元素就更多了,哈薩克斯坦的扎爾肯特清真寺由中國建筑師鴻峰設計建造,融合了中亞和中國的建筑風格。舊都阿拉木圖有一條用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命名的大街——冼星海大街,還有冼星海紀念碑和冼星海故居,紀念一段中哈友情。有華為、奧拓、海爾等專賣店,在哈薩克中央國家博物館,館內賣的紀念品,鑰匙扣、冰箱貼都是從中國批發的,我和廈門的易教授明知道是從義烏批發的,還是心甘情愿地買了冰箱貼。在一家中國酒店,大紅燈籠高高掛,龍飛鳳舞的“龍”字到處貼,我欣喜地向老板打聽,遺憾的是,老板是當地人,他告訴我:“這里原來的一個大廚是中國人,是依照他的建議布置的,酒店的名字也與龍有關。”地接導游是東北黑龍江人,現在讀博士一年級,業余做導游。他在哈薩克斯坦五年了,明顯感覺到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走進哈薩克斯坦,剛來哈薩克斯坦很少見到中國人,還挺孤單的,現在好了,時不常碰見中國人。他指著路邊新建的高樓:中國建造。他自豪又驕傲地說:“中國的技術好、價格低,蓋得也快,蓋一座樓一個月完成,如果是本國人,慢騰騰的一年也難完成。”
走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著名的步行街—阿爾巴特街,路邊的小朋友會主動友好地向你微笑招手。一個白T恤黑胡子的年輕男士對我一笑,說了一聲:“你好。”是中文。我竟然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只好對著他遠去的背影道一聲:你好。
中國在變,中亞在變,世界都在變,從陌生戒備到友好熱情,從形同陌路到如走親戚一樣來來往往。
會幾句中文很時尚
吉爾吉斯斯坦的導游葉力,是一個高鼻梁、深眼窩、大眼睛的小伙子。在北京語言大學留學四年,和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是校友,他還知道托卡耶夫乒乓球打得不錯。我們打趣他,該建一個校友群。他到過上海、廣州、西安等地,去過六次曲阜,我好奇地問他為什么對曲阜情有獨鐘,笑嘻嘻的他收斂起笑容說:“孔廟杏壇后大成殿前有2100多歲的檜柏,800歲以上的老樹也有好幾百棵,我看到那些古樹,就好像看到孔夫子在講學。”那些古樹讓他心生羨慕,因為他們國家地處高原,少有上千年的大樹。2013年他在河南少林寺見到了恐龍級的古老銀杏,他為此委托河南的朋友捎來銀杏樹種,他覺得地球上應該多種樹,少一些沙漠。他種的13棵銀杏都發芽出苗,長了一尺多高,他說,讓中國古老的銀杏在這兒落地生根、安家長大。他非常喜歡中國老師給他起的中國名字,因為喜歡綠色的樹,綠色的葉子,老師就叫他葉力了。
中亞與中國從古至今聯系密切,現在中亞各國學中文的熱情一年比一年高漲,這從官方統計的數字可以說明,來中國留學是中亞國家留學生的首選。塔吉克斯坦導游羅米在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研究生面試時,老師問他為什么來中國留學,他回答:“喜歡中國古老的歷史文化。”流利地運用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緣千里來相會”“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百聞不如一見”等名言,自然順利錄取。他很羨慕中國的生活,物美價廉的商品,便利的購物、交通出行等,到哪兒都有高鐵,不想出門,淘寶、快遞送到宿舍。他說,在塔吉克斯坦有很多孔子學院,很多人覺得學習中文,會幾句中文是很時尚的事,以后自己的發展前景也會越來越好。我問他想留下嗎?他興奮地告訴我們:“當然想呀,中國發展機會多,對外國人很熱情。”他在學校還找了一個廈門的女朋友,只可惜父母不愿意。他幽幽地低語道:“入則孝,出則悌。孝悌為仁之本。”
中亞五國的導游中,唯有土庫曼斯坦的導游是女性,一個叫小鹿的年輕漂亮女子,個子高挑,亭亭玉立,每天穿著不同的漂亮的民族服裝,戴著漂亮的頭巾,她說這是一種尊重并告訴我們一個常識,在土庫曼斯坦,戴頭巾說明已婚。
或許是同性和一些觀念認知相同的原因,和她聊得比較投機。她在新疆師范大學學中文,自費,一年學費5000元左右,不包括吃住,這對土庫曼斯坦想出國留學的人來說,負擔不小。小鹿說,她很感謝她的叔叔,一個在各國做貿易的商人,叔叔建議她來中國學習,叔叔說:“中國發展會越來越好,學好中文會有好前途。”錢不夠,叔叔資助她。她學成歸來后,準備圓她的弟弟去中國留學的“中國夢”。在中國,小鹿喜歡上了書法,她覺得中國字好看,有意思,她參加了大學的書法班,每天握著毛筆練字。她打開手機,讓我欣賞她引以為豪的毛筆字,“自強不息”“寧靜致遠”“明月清風”等。她告訴我最喜歡自強不息這句話,我問她知道什么意思嗎?她理解的是自己要強大。也不錯,我趁機賣弄我知道的一星半點的《周易》,我給她講了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思,也講了厚德載物的坤卦,坤的“德合無疆,含弘光大”,講女人的修身養性、愛的能力。她興奮地一個勁說:“太對了,說得太對了。”我們倆擊掌稱快。她對神秘玄奧的《周易》特別感興趣,問了又問,中國古老的歷史文化讓她著迷。
土庫曼斯坦相對有些封閉,導游說因為被拒簽的多,以致成團困難。現在入境還要做核酸檢測,等待結果的時間也很長。自帶的路由器不能用,基本沒有Wi-Fi。土庫曼斯坦女孩一般結婚后就不工作了,小鹿的婆婆也不想讓她工作,但小鹿了解多數中國女人不管是否結婚,都在工作,她說,很佩服中國女人工作的同時帶孩子干家務,都不耽誤,所以堅決要求工作,不待在家里。我拍手叫好,堅決支持。我們倆悄悄談女性的話題,關于經濟自立,關于精神追求,我讓她別放棄對書法的愛好,可養性情,可解煩悶,至今我們還保持微信聯系。
“來自東邊的一群人”
在中亞的日子,不時和天山打照面,在吉爾吉斯斯坦,車行駛在城市的街道,天山就在路的一邊。雪山在這兒叫天山、大白山。天山東起新疆的哈密,延伸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在哈薩克斯坦的高山牧場,我們爬到離天山最近的地方,想觸摸一下這座連接多國的國際山系,山不分國界,不分民族,伸開自由的觸角延伸、連接,過去是一個天山,現在依然是一個天山。
不僅是天山、帕米爾高原讓中國與中亞緊密相連,絲綢之路更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中國與中亞“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
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東干村,一群大大小小、高高矮矮黑頭發、黃皮膚的孩子向我們跑來,他們說著我們似懂非懂的語言,偶爾聽出“中國”“你好”“我家”的字詞,怎么回事?原來東干村住著東干人,意思是“來自東邊的一群人”。東干村可以追溯到清末,原來他們是中國西北一帶的回民,當年反抗清王朝失敗,不得已向西逃亡,輾轉漂泊到了中亞地區,并在此地安營扎寨定居下來。其中有陜西村、甘肅村,他們內部之間說著陜西方言和甘肅方言,保留著陜甘風俗,并把中國的文化帶到了異國他鄉,也漸漸得到當地人的尊重和認同。中年以上的人大都說著陜西話,但小孩子們已經說著我們聽不懂的吉爾吉斯斯坦語言,文化被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的習俗同化,兩國或多國民族文化的沖突交融、糾結接納,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漸漸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融為一體。本來地球就是圓的,新疆和中亞可以統稱為大西域,西域是一個整體,世界是一個整體,天地是一個整體,“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地球村本來就應該是和和氣氣一家人。
其實在西漢、唐朝、元朝時期,中華民族曾與吉爾吉斯斯坦當地人通婚。吉爾吉斯斯坦也采用和中國相似的十二生肖紀年,也有本命年穿紅衣服的習俗。我國柯爾克孜族與吉爾吉斯斯坦民族淵源相同,同屬一個民族;哈薩克斯坦的哈薩克族與我國新疆伊犁的哈薩克族同宗同源,地區不同,民族相同;不一個國家,卻是一個西域。
在東干村一戶農家小院吃午餐,面食是拉面,陜西做法,西紅柿,辣椒,圓蔥,牛肉,切成小塊做澆頭,發面餅也像馕,切成七八塊分食,還有粗馓子,都是陜西的飲食習慣。一位戴著墨綠頭巾、穿著肥大拖地長裙、滿臉褶皺的大娘在屋外墻邊的灶上忙著,灶下燒著木柴,一口大鐵鍋里,碧綠的韭菜肉末在翻騰,韭香四溢,讓人禁不住胃口大開,很有北方農村院落做飯的場景。中華文明和文化在人間煙火里傳遞著,在一粥一飯的鄉情中刻著永不消失的文化烙印。院外是莊稼地,種著玉米、小麥和甜菜。遠處的油菜花黃得亮眼,正開得茂盛,時差的不同,我國南方的油菜花已開到荼蘼,但青藏高原的油菜花還含苞待放。流落再遠,還有根系深深地扎入心底,中華文明的血脈和文化的基因依然保留著,血脈像一條河流,流淌著中國文化的氣韻,血脈不斷,生生不息的氣韻猶在。
“詩仙,我來看您了”
終于來到了我心心念念的遙遠的碎葉城,那個誕生了偉大詩人李白的地方。碎葉城曾是大唐安西都護府的屬地,坐落在楚河之畔,是詩仙李白的故鄉啊,《大唐西域記》有記:“清池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葉水城。城周六七里,諸國商胡雜居也。”這里最早形成于6-7世紀,曾是唐王朝邊境要塞“安西四鎮”之一(其他三鎮庫車,喀什,于田都在新疆)。我幾乎懷著朝圣的心情來到一片荒野之中的托克馬克村,溝溝坎坎的碎葉城遺址躍入我的眼簾,“詩仙,我來看您了。”我的鼻頭有些發酸,我走遍了遺址的角角落落,那些小城、大城、外城的遺跡何在?一處深凹的遺址,疑似是當年城中的中心地段,據說是有錢商人的居住地,那就有可能是李白的故居。我使勁地凝視著,凝視著,想跳下去尋找,尋找哪怕一絲絲的痕跡。這樣仿佛就會看到那個鮮衣怒馬的少年氣宇軒昂的樣子,就能聽到朱門繡戶的孩子遙望天上月,“呼作白玉盤”。我寥落地一遍遍走著,尋覓著詩仙的遺跡,感應著他的氣息,“拔劍四顧心茫然”,我似乎了解一點詩仙“千金散盡還復來”豪邁氣魄的緣由;好像明白一些詩仙敢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我行我素、放浪形骸的自傲;近乎理解了想博取功名有大作為的李白既寫出“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自信自負,也寫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的溢美之詞;仿佛看到浪漫任性的詩仙舉著酒杯、唱著“人生得意須盡歡”向我們走來——
我獨坐空曠的土包遺址,默念詩仙的詩,“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發發思古之幽情。一只鳥從天空飛過,我忽然意識到,這是否是漫游一生的詩仙化作一只鳥,不,是一只震撼八方的大鵬,一只經霜沐雪的大鵬,飛回他出生的原點,就像無所不在的“道”,“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返回他的本原,回到最初的赤子之心。我恍若聽見“我本楚狂人”的仰天大笑,詩仙曠達地說道:“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我匆匆來去,不也是逆旅行人?碎葉城沒有了,李白的詩留下了,“死而不亡者壽”的只有文明、文化。遺址旁,立了一塊“世界文化遺產”的石碑。聽說不久的將來,中吉兩國將共同考古挖掘碎葉城,世界文化的意義在于它的共性,它是人類共同的智慧,也是人類歷史和文明的見證。從絲綢之路的碎葉城走出了李白,盡顯盛唐的風采氣韻,影響了中國的文學、文化,也影響著中國的歷史,他是中國的詩仙,是人類歷史中罕見的藝術天才,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乘著火車去中亞
在中亞行走的十幾天,恍若穿越歷史的隧道,走過一個又一個的朝代,遇見一個又一個的歷史人物,在當年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繁華重鎮流連忘返。
來到烏茲別克斯坦的第二大城市撒馬爾罕,列基斯坦廣場矗立著三座品字形雄偉高大的伊斯蘭經學院,高聳的阿拉伯拱門,巨大的藍色穹頂,品字形中央的那座經學院從里到外披金戴銀、金碧輝煌,叫黃金經學院。時隔百年,耀眼的金色依然熠熠生輝。
當年張騫出使西域找大月氏聯合打匈奴,大月氏領地就在撒馬爾罕一帶。撒馬爾罕經歷了無數次戰火的洗禮,幾經毀滅又屢屢重生。晚上閑逛時,看著夜色中平靜祥和的撒馬爾罕,忽然就發現遠遠的燈火通明的四個大大的漢字——孔子學院,我們激動地跑上前,如同暗夜追逐著一束光,那是中國文化之光,都說出國后倍感祖國的偉大和崇高,更加為中華文明自豪。學校不讓進,就在“孔子學院”的大牌子下拍了一張又一張照片,親切的漢字、尊敬的孔夫子,文化的交流與互鑒,讓國與國走得更近,人與人更好地溝通與包容,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如孔夫子所愿,愿地球上的人們“四海之內皆兄弟。”
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也是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有著25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書中所說的不花剌。是《一千零一夜》故事的發源地,是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斗智斗勇的地方。走過厚厚有點昏暗的城門,這是風塵仆仆的商旅信徒進出的城門,也是成吉思汗耀武揚威騎馬穿過的城門,進到陽光直曬的老城,泥灰色磚墻的老屋被烈日曬成了古董,路兩邊花花綠綠的小商鋪鱗次櫛比,我們一擁而上,買傳統服裝的較多,各種花色的大袍子掛滿了一面又一面的墻;材質不同如棉布、毛皮的小帽;現場一針一線刺繡的掛毯;叮叮當當打造的銀鐲、銀盤的銀制品;琳瑯滿目的首飾、小掛件,看得我們眼花繚亂,據說現在這樣的巴扎有30多個。
我走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仿佛走在有駝蹄、馬蹄和車轍印的絲綢之路上,老屋、古墻、舊巴扎,這些絲綢之路的“活化石”,浮現出源源不斷的古老傳說和歷史記憶,映照出無情歲月無情的滄桑感,一陣風吹來,遠處隱隱約約傳來駝鈴聲。
從布哈拉到沙漠之城——希瓦,包括撒馬爾罕都是過去花剌子模領地。經過烈日當頭的克孜勒庫姆沙漠,路途極為崎嶇坎坷,其中一段比較平整,一問,果真是中鐵三局所建,想想中國達到了村村通公路的地步,的確感到烏茲別克斯坦的公路任重道遠。聽導游說,中國馬上就要修建一條高速公路,下次來就不顛簸了。
黃昏時分,看到了被紅一層黃一層如暈染般的晚霞籠罩下的希瓦古城,一個牽著牛的當地人正從城門走過。余暉打在斜坡面的高高的古城墻,通體發著光,城墻間隔著一個一個半圓形垛子,登上城墻可將希瓦一覽無余。北門城墻邊有一個石碑,上面寫著“中國政府援助烏茲別克斯坦花拉子模州歷史文化遺跡修復項目”,包括北門、圖拉經學院、穆拉德庫什別吉清真寺及周邊相關環境。這是中國與中亞地區對亞洲文化實施共同保護與合作的行動,也是希瓦迄今為止唯一與外國合作的文物保護行動。
走在希瓦坑洼的石板路上,不知道走過多少血流成河的悲傷;沙漠地帶埋藏了多少城市,有多少朝代的遺跡在石板之下。把時光拉長,用歷史的、未來的、超前的眼光看,凸起的石頭,壘出的土堆,華美的建筑,終究會被歷史的風塵埋沒,古城幾毀幾建,王朝起起落落,多少帝王坐享天下都終歸塵土,多少人一生榮華富貴仍然難逃死亡。只有天長地久的時光,地老天荒的歲月,抵抗著時間的侵蝕,行走在天地人世間,只有懸在上空的一輪月光還依然溫柔地將清輝灑在中亞的大地上。
中亞峰會簽署的《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中提道:“各方指出完成中吉烏鐵路可研工作的重要性,將推進該鐵路加快落地建設。”期待中吉烏鐵路開通之日,我們乘著火車去中亞,絲綢之路不僅有土路、水路,還有了鐵路、航路,甚至強悍的互聯網絡“數碼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像毛細血管一樣滲透滋養到沿線各個國家、地區還有無數的家庭。
想到在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的橡樹公園的一次偶遇,巧遇遛彎的80多歲的李平先生,看到我們,興奮激動地來打招呼,見誰都握握手,西安的小陳和他聊起來,他就一直拉著小陳的手不放,好像一松手就跑遠了。他是四川成都人,20世紀60年代就隨父親來此討生活,本以為富裕了就把弟弟一家接來,但生活總是不盡如人意。1989年回國一趟,發現弟弟一家已今非昔比,搞商品批發,汽車運輸,做得紅紅火火,他想葉落歸根,但他的妻子是當地人,怎么能讓人家離開故土呢?他在兩難中,選擇了自己的愛人。別看李平先生年紀大,思想一點不落后,非常與時俱進,可能說話多,他滿臉通紅,說到吉爾吉斯斯坦的總統去了西安,李先生高興地說道:“他們到絲綢之路的起點啦,這要重走絲綢之路,要擴展絲綢之路啊。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都是我的家,我希望都越來越好。”老人說得很激動,眼眶微微發紅,一臉的希望和渴念。看著他滿頭白發,滿臉的褶皺,從青春走到老年,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他一直說著,我們的領隊喊了我好多遍,我怎能忍心打斷他滿腹感慨,我有些心酸,他那些從不忘記的鄉音、鄉情無法和愛人溝通,那些落寞的情懷只能對著明月、對著家鄉的方向默默傾訴——
期盼中吉烏鐵路快點開工,新絲綢之路從中國鋪展開來,我立馬想到那個白發斑駁的老人,但愿李平先生能乘坐這趟火車,回家鄉看看,也讓家鄉的人來吉爾吉斯斯坦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