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推動兒童文學對自然生態的率真抒寫 ——首屆兒童文學與生態文學創作論壇在京舉辦
活動現場
9月23日上午,由西城區委宣傳部主辦,北京出版集團十月分公司、《十月少年文學》雜志承辦的首屆兒童文學與生態文學創作論壇在十月文學院舉辦,也是第八屆北京十月文學月的主題活動之一。
湘女、徐魯、周瑟瑟、納楊、格日勒其木格·黑鶴、毛蘆蘆、劉珈辰、黃文軍、李成恩等兒童文學作家和郭耕、周建新、李治本、沈鵬飛等生態文學作家、紀錄片導演匯聚一堂,圍繞兒童文學與生態文學的創作,文學與科普、影視的融合發展等主題進行了交流與討論。主持人《十月少年文學》副主編冷林蔚介紹了舉辦此次論壇的背景,目的在于更好地促進兒童文學領域的生態文明主題創作,加強兒童文學與科普、影視、環保等各個領域的互動交流,為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創新做出自己的貢獻。”
湘女結合幾十年來在云南的生活經歷和自然生態主題的文學創作,談了自己的心得,她認為自然生態主題的兒童文學寫作,是作家試圖在自然生態與人類環境之間尋找文學平衡。對自然生命的書寫,不是孤立或外在地去表現個體,而是要深入地探索人與自然生命的關系,既直面現實中的種種矛盾,又要找到心靈與大自然的融合點。
徐魯曾創作過《追尋》《江南草木小札》等生態文學作品,他認為,生態文學需要創作者有一種為天地立心、替萬物代言的擔當精神;需要秉持一種“大地倫理”和“野性原則”,而不是簡單地以“人類道德”和“人性原則”來觀察和描寫自然萬物;生態文學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是對現實生活觀察、發現與思考的結果,而不能僅僅依靠想象和幻想去創作。
郭耕幾十年來一直從事科普和環保工作,出版過大量科普、生態主題的作品。他以熊貓改變食性的生物學事實為例切入,用生趣幽默的方式闡發了自己的觀點,倡導人們適應自然節律,以綠色生活的方式,實現自身的健康與生態的保護。
納楊非常熟悉中國當代的兒童文學創作情況,她認為兒童文學與生態文學是有著天然淵源的,生態文學創作已成為兒童文學主題創作中的一個新的熱點。納楊對近幾年的一些重點作品作了綜述,并指出生態文學應該是生態為主題,又不局限于環境保護等內容,要讓先進的生態觀成為文學作品的肌底,不著痕跡地書寫人與自然如何實現和諧相處,才是高級的生態文學。
多年來一直以中國北方的呼倫貝爾草原和大興安嶺森林為創作背景,出版過200多種作品的自然文學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鶴,已經在呼倫貝爾陳巴爾虎旗莫爾格勒河邊生活了超過十年,他以生活和創作身體力行地實踐著自己的生態觀。他談到,草原從來不只是一種生態系統或地理概念,而是游牧人沿襲千年的生活理念和偉大傳統——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原來的樣子,最低限度地向自然索取,順應自然,并成為自然的一部分。他希望孩子們能夠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從中國北方曠野吹來的風。
毛蘆蘆長期堅持自然和生態主題的寫作,出版相關書籍已達三四十種,她說自己是一個在大自然中長大的孩子,大自然教會了她善良和正義、努力和執著。她想用自己的作品來引領孩子走進大自然的懷抱,讓他們先通過閱讀來親近自然,召喚出他們對自然的愛心,培養他們的生態環保意識。
劉珈辰主要結合自己的“貍貓村”童話系列談了作品中的生態觀。她說創作“貍貓村”童話的過程就是一個向內看、尋找心靈里的美好世界的過程。“貍貓村”所營造的童話世界代表的是一種中國式的審美,是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在中國傳統思想和美學理念里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天然存在的,生態文學的理念與中國式審美是一體的。
曾經拍攝過《自然北京》《黃河安瀾》等多部自然人文紀錄片的導演沈鵬飛回顧了自己之前在西藏進行野外生物影像考察、人類學考察的經歷與成果,以及紀錄片《自然北京》的拍攝和創作過程。他認為近年來社會和大眾對生態保護的重視,為文學藝術提供了創作空間。無論是影視還是文學,最核心的創作方法就是“觀察、發現、感受”,而任何與自然有關的創作,都應該敬畏自然。
23號下午,野生動物攝影師、紀錄片導演奚志農為本次論壇的與會嘉賓做了題為《影像保護自然——從愛鳥少年到野生動物攝影師》的精彩分享。作為一位幾十年來一直行走在荒野、專職觀察和拍攝野生動物的攝影師和紀錄片導演,奚志農講述了自己的成長和創作歷程,以及這些年他所感受到的生態文明的發展進步。分享結束后,熱愛自然的作家們也與奚志農展開了熱烈的交流互動。
嘉賓與小朋友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