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
摘要: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而構建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是當代中國哲學在新時代所擔負的重大文化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形成了構建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的“獨特優勢”“深厚基礎”和“源頭活水”。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打開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創新空間。
關鍵詞:新的文化使命 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 共有的精神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征程上,當代中國哲學承擔的新的文化使命,就是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根本使命、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深厚基礎、以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為實質內容,加快構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并使之成為表征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活的靈魂”。
一、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深厚基礎
構建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構建以“主體性”“原創性”為根本標識的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首先面臨的問題是: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的“主體性”和“原創性”的“源頭活水”在哪里?只有明確地回答這個首要問題,我們所構建的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才能既不是“中、西、馬”三大哲學知識體系的“邏輯重組”,又不是這“三大體系”的“概念移植”,更不是以西方哲學的知識體系為模式的“改制新裝”。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的“自主”,中國特色哲學的“特色”,就在于我們有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有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從而形成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的“獨特優勢”和“深厚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構建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的“源頭活水”。
中國特色哲學根植于中華文明,這意味著,構建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首先必須深刻把握中華文明自身的特性。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習近平總書記精辟概括并深刻闡述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也從根本上決定了體現中華文明的中國哲學精神,并且從根本上決定了構建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的歷史使命和發展道路。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國哲學是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歷史連續性中成長壯大、不斷發展的,中國哲學精神是在根深葉茂的中華文明的歷史連續性中凝練生成、發揚光大的。中國哲學大致萌芽于夏商周三代,成形于春秋戰國時期,經歷了先秦子學、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等主要階段。中國哲學在長達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不僅形成了以孔孟哲學為主要標志的儒家哲學、以老莊哲學為主要標志的道家哲學以及中國化了的佛教哲學,而且形成了中國哲學的獨特風格和特有的概念體系及其特有的表達方式,從而形成了深沉、厚重、睿智的中國哲學智慧和獨具特色的中國哲學傳統,構成了具有“獨特優勢”的中國傳統哲學知識體系,并以其所蘊含的深沉厚重的“中國哲學精神”,對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以中華文明的突出的連續性為歷史邏輯,深度挖掘中國哲學的豐富寶藏,深度闡釋富有哲學智慧的中國哲學精神,才能厚植構建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的“根”和“魂”。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文明。中華民族是具有人類情懷的民族,是博采人類文明的民族,是富有哲學智慧的民族。構建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的“文化自信”,不僅在于其具有的“獨特優勢”,還在于這個“獨特優勢”本身就深刻地蘊含著哲學問題的“人類性”和哲學思想的“普遍性”,具有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突出的包容性”。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理念、價值旨趣和理想追求,最重要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最根本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最期待的則是“天下為公”“世界大同”。這是蘊含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最深層的“哲學精神”,最深沉的“哲學旨趣”,最深厚的“哲學基因”,最深摯的“哲學追求”。這種“哲學精神”“哲學旨趣”“哲學基因”“哲學追求”,不僅是中華民族發展中最為基本、最為持久的文化力量,而且是蘊含“人類共同價值”的具有“普遍性”的哲學思想。中國哲學所具有的“哲學問題的人類性”和“哲學思想的普遍性”,深植于中華文明的“突出的包容性”之中,并深切地體現于中國哲學的基本理念、價值旨趣和概念體系之中。
在中國哲學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求索天人之際的人與自然之辨,探尋人己關系的人與社會之辨,反省理欲關系的人與自我之辨,追求修齊治平的家國天下之辨,形成了博大精深、睿智通達的中國傳統哲學知識體系,并構成了規范和引領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滋養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這是我們構建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的“獨特優勢”和“深厚底蘊”,也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活的靈魂”。
二、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根本使命
構建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并強調這個“必由之路”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
在“兩個結合”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必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必須“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個結合”的更為重大的意義,就在于這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為我們打開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創新空間,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利用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開辟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康莊大道。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根本使命構建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就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第二個結合”中,實現當代中國哲學的創新性發展。
中華文明不僅具有突出的連續性,而且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守正而不守舊,尊古而不復古,在創造中轉化,在創新中發展,這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也是以中華文明為“根”的中國哲學精神。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契合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豪邁精神,“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成人之道,“禮序乾坤、樂和天地”的政治智慧,“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和合智慧,不僅是與馬克思主義“高度契合”的,而且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和文化根基。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僅要求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且要求我們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第二個結合”,特別是在“第二個結合”中打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創新空間。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第二個結合”中,不僅會極大地推進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而且會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極大地深化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認識,極大地開拓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視野和前景。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相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正是在“彼此契合”的“第二個結合”中,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從而開拓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康莊大道。構建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就是要在“彼此契合”的“第二個結合”中,達成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互相成就”,讓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中國的,讓中國傳統哲學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既具有鮮明的“獨特優勢”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和鮮活的“時代內涵”,成為塑造和引領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活的靈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最為根本的就是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方法論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最為重要的就是以追求真理和實現價值相統一的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智慧,深刻地闡述中國式現代化及其所創建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構建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其最為重要和最為堅實的理論工作,就是“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實踐中,賦予哲學命題、哲學思想、哲學觀點以原創性的理論內容,從而賦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鮮活的思想內涵、時代內涵和文明內涵,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三、以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為實質內容
構建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實現中華民族“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就要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切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創新和文明進步為先導和基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最為根本的是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最為重要的是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塑造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在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最重要的就是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人是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存在,是人類文明、特別直接的是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民族的文明的產物。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個人總是生活于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時代;每個人的人生經歷,總是與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的經歷密切相關;每個人關于自身的記憶,總是與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的集體記憶水乳交融。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集體經歷和集體記憶中,總是飽含著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苦難、奮斗和希望,并構成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精神家園,凝結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哲學精神。整個人類文明的集體經歷和集體記憶,則承載著整個人類的苦難、奮斗和希望,并在文明的交流互鑒中構成整個人類的文明血脈和精神家園。
以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其深厚底蘊在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這種統一性,根植于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傳統,熔鑄成中華民族血脈里的家國情懷,鑄造成中華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正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的統一性,以及這種統一性所鑄就的中華民族血脈里的家國情懷和共同的理想信念,為中國哲學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奠定了“根”和“魂”。
以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為實質內容的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與自己時代的時代精神是密不可分的,與自己時代的人民的精神生活是水乳交融的。馬克思說,真正的哲學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都匯集在哲學思想里”。這個“精髓”,就是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自己的時代”所形成的核心價值觀。每個國家在“自己的時代”所形成的核心價值觀,總是體現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價值理想、價值規范和價值導向,并在與個人的價值期待、價值認同和價值取向的矛盾運動中,構建人的精神家園。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根本使命,以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為實質內容,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在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承擔三個方面的重要任務:一是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維護中華文化基本元素,強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創造性轉化,著力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勇于擔當的家國情懷,使之成為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活的靈魂”;二是立足中國當代現實,在“兩個結合”中,準確把握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新要求,準確把握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和精神家園的新期待,為人們的理想追求奠定新時代的“安身立命之本”;三是面對當代世界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益活躍、意識形態和社會思潮紛紜激蕩的新形勢,在當代的價值觀沖突和不同社會制度的深刻比較中,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增強全體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強化全體人民對自己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刻認同的“文化底蘊”。
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根本使命、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深厚基礎、以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為實質內容構建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極為艱難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風格、氣派,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成熟的標志,是實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體現。”這就要求我們,“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對于如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我們要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自覺承擔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并使之成為塑造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活的靈魂”。這是構建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的方向和道路、使命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