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時空尋找》研討會在京舉行
9月20日,《超時空尋找》研討會在京舉行。
9月20日,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主辦,《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編輯部承辦的《超時空尋找》研討會在京舉行。《超時空尋找》是一部由芒果TV出品的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主題的紀錄片,以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戰士作為主角,通過他們的視角和回憶重返歷史現場,在對歷史的重述中展現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也通過不同代際的視角展現了當代人對歷史的致敬,對英雄精神的傳承。彭學明、楊舟賢、付秀瑩、張健、斯日、李墨波、宋嵩等作家、評論家、學者、編輯匯聚一堂,圍繞這部紀錄片展開了精彩討論。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管委會副主任宋向偉與會講話,研討會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副主編崔慶蕾主持。
宋向偉指出,對芒果TV推出的紀錄片《超時空尋找》進行研討,既是以這一特殊形式紀念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也期待通過研討來探索新時代文藝精品的創新發展之路。《超時空尋找》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帶我們重溫那段光輝歷史,深情歌頌志愿軍英雄的壯烈事跡,感受他們的家國情懷,詮釋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她認為,這部紀錄片首先具有超拔的精神高度,這樣的精神高度,決定了意蘊的深度,提升了紀錄片的品質。其次,具有深厚的情感濃度。動人心者,莫先乎情,細致且富有人性關懷的講述,讓個人之情與家國之情相融,賦予這部紀錄片以人性之美、崇高之美。再次,具有科技的溫度,《超時空尋找》利用VR為英雄們“尋夢”“圓夢”,使得觀眾在有溫度的科技力量參與下,與英雄共情,和歷史重逢,同現實相擁。整部紀錄片呈現的真實故事、質感細節、震撼人心的場景,非常感人,是一部向歷史致敬、向英雄致敬的優秀作品。
與會專家對該紀錄片展開了多層次多維度的探討,著重分析了該紀錄片的選題立意、內容制作、藝術品質與技術創新,進一步肯定了創作團隊頗具情懷、飽含深情、格局遠大、制作精良的創作風尚。
述英雄史詩,聚民族精魂
自8月20日開播以來,《超時空尋找》以真誠與強大的精神內核打動觀眾,中華民族的堅韌、崇高、團結在一段段震撼人心的故事中得以凸顯,滌蕩著觀眾的靈魂,收獲了良好的口碑,反映出芒果TV在主旋律主題創作中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敏銳的創新性與革命性。對以文藝化導人心,講好中國故事發揮著有效的示范作用。
彭學明認為,《超時空尋找》以“望·重逢”“惜·團圓”“愿·相伴”“盼·夢圓”“敬·無畏”“念·魂歸”6集專題再現抗美援朝那段宏闊的歷史煙云,再現中國人民志愿軍保家衛國的英勇無畏、家國情懷,具有直抵人心的強大感染力,是一部獻給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史詩,是一首歌唱中華民族精神的頌歌。紀錄片中,對老一輩抗美援朝足跡的尋找,尋找的不僅僅是祖輩個人的人生軌跡,同時也是歷史尋找之旅,是靈魂補鈣之旅、信仰強固之旅和精神洗滌與傳承之旅。藝術上,每個章節都有尋,有回,有呼喚,有應答。前面五章,每一個尋找都自然巧妙地帶出一個個戰友,讓每一個戰士的個人命運匯聚到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從中不但看見了歷史,還看到了民族精神的脊梁,看到了整個中國和中國人。同時,人物形象鮮活生動,具有較強人文關懷,是一部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精品力作。
付秀瑩認為,《超時空尋找》具有強大的精神動力,從這些老戰士身上,我們強烈感受到他們對理想和信念的堅定信仰,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也深刻體會到今天來之不易。為了永不忘卻的紀念,為了永遠銘記的精神,我們更當賡續紅色傳統,傳承民族精神。同時,這部紀錄片以現實和歷史交錯穿插的敘事方式,細膩鮮活地呈現現實生活細節,與歷史深處烽火彌漫的崢嶸歲月相互纏繞,自由往返,使得影片獲得一種強大的敘述張力。而以后輩視角展開敘事,別具匠心。血脈親情的交融,代際精神的傳承,紅色基因的賡續,理想信念的傳遞,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洋溢著濃郁的時代氣息,具有強烈的生活質感。
張健認為,《超時空尋找》以“尋找”為關鍵詞,這里的尋找是雙向的,既有后代對祖輩戎馬人生的追尋,也有祖輩通過后輩去“尋夢”,了卻未竟的人生心愿;既是前輩向后輩傳遞精神、敞開人生的講述,也是后輩對前輩精神的承續。這種敘事方式有著強烈的感染性,展現了老一輩英雄的人性光輝。他們的“英雄情懷”不僅體現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也體現在戰爭后的煙火人生中,他們的真摯、樸實,通過細節展現出來,打動人心。同時,故事通過年輕人的尋找來推進的,體現了創作者對于青年力量的重視,VR等元素的加入也很有時代氣息。
創新表達,融“個體小歷史”入“家國大歷史”
《超時空尋找》在深遠立意之外,還將技術融入主題,以獨特的講述方式將個體親情融合至家國情懷的抒寫中。
斯日認為,《超時空尋找》具有“傳記”特色,在以典型戰事、宏大敘事、典型人物為主的抗美援朝敘事模式外,以個體化的“小歷史”為內容,再現戰爭的殘酷激烈,展現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勇奮戰和不怕犧牲的精神。這種表現方式,與近年來歷史敘述、傳記敘述以及社會史敘述從微觀抵達宏觀的潮流相契合,是一種內容與形式上的創新。普通士兵的口述戰爭史是個人視角的,是微觀的,但是真實的、帶有情感和細節的,更加生動和感人的,是對大歷史的補充和豐富。
楊舟賢認為,這部作品為新技術探索了新的應用場景,用紀實性手法對表現內容進行了文學化呈現。在這部紀錄片當中,虛擬現實技術不是單純作為技術手段,而是融入主題中成為情節主線,依托輕量化實時動作捕捉和虛擬現實技術,還原歷史場景,讓志愿軍老戰士與親人、愛人和戰友相見,使觀眾和主人公都身臨其境;同時,該片選用了強紀實的風格,沒有旁白、較少獨白,而是通過鏡頭剪輯、背景音樂、人物對話,增強故事性,令敘述完整,人物鮮活,產生強烈的共鳴。而每一集的矛盾集中化解、情感集中宣泄的部分,都是主人公戴上了虛擬顯示設備,開始穿越時空的對話,這是一種與舞臺表演相類似的情境。儀式感帶來了崇高感,產生了敬畏心。
李墨波認為,《超時空尋找》的“尋找”具有多重含義,尋找也即發現,重新發現歷史。首先是發現“英雄”與“英雄主義”,這對當下享樂主義、消費主義蔓延有著重要的警醒作用。紀錄片中有個老兵說,你們為何現在才來?早五年來會更好。他們已經是年近百歲的老人,隨時有可能離去,這個紀錄片既拯救這些幸存者的記憶,也是在拯救國家民族的史料,對歷史的打撈是為對抗遺忘,而有些人與事是不應被忘記的。而VR技術以及年青一代的視角,在重建時空的過程中,實現了祖輩與子孫的“超時空”鏈接,實現了精神的溝通與傳遞、“情感”的共享與融合。導演具有匠心且十分真誠,在起承轉合的敘事結構中,將技術與情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流動起來,形成了有分寸感的真實呈現。
宋嵩認為,這部紀錄片中的技術應用,讓紀錄片的情感倫理建構更為打動人心,也讓“元宇宙”“AR+VR”等冰冷的科技有了溫度、有了真正的價值與意義。記錄片中采用實時動捕+VR體驗等技術,在青年一代追尋祖輩的故事中構建出令當事人刻骨銘心的歷史場景,讓親人與戰友、家人在虛擬世界中“重逢”,實現超時空對話。然而這種創新技術的應用也讓我們思考科技倫理在新技術革命中的位置,當為了完成老兵心愿而用最新技術建構起記憶中的場景時,最初一層的景觀復原是最簡單的,但虛擬世界中的情感、倫理、人性的溫度才真正使得技術本身產生價值。而這也引發我們繼續思考,在未來的科學媒介格局中,“技術有限性”“虛擬世界的文明建構”等重要問題。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還圍繞這部紀錄片的情感沖擊、人物細節、青年視角、片尾曲、紀實與虛構、“超時空尋找”的多重含義、家國情懷等話題展開了多角度深入探討。大家一致認為《超時空尋找》這部紀錄片蘊含著強烈的情感沖擊性、崇高的審美性和鮮活完整的敘事性,唱出了一曲蕩氣回腸的英雄贊歌,講述了一堂感人至深的愛國主義教育大課,是一部昂揚著精神力量的作品,凝聚著深厚的家國情懷,喚起了觀眾的普遍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