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創新的時代性共融——“新時代文學:源流、經驗與新變”論壇綜述
2023年4月16日,“新時代文學:源流、經驗與新變”論壇在沈陽召開,來自全國的70余位作家、評論家共聚一堂,熱烈探討了新時代文學發展的源流傳統、新經驗與新趨勢等相關話題,從文學創作、文藝批評、理論建構等角度,對黨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理念在文學方面的呈現,進行了實踐經驗與發展趨向上的闡釋與梳理。現將本次論壇的精要發言內容歸納在“中國新文學傳統的發展與流變”“新時代多元格局下文學發展新經驗與新趨勢”“社會主義文藝創作與新東北文藝發展”三個主題之下,期待通過作家、評論家們富有學理性與創見性的探討爭鳴,為新時代文學發展把脈建言。
一
中國新文學傳統的發展與流變
中國新文學自誕生以來,經過百年發展,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傳統和歷史脈絡,如何面對這個傳統,如何解讀這個歷史脈絡,成為當下文學發展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話題。對于中國新文學傳統的認知,與會評論家從各自的研究角度給出了他們的思考。吉林大學資深教授張福貴首先提到,新文學傳統的問題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從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直到今天,創新發展話題的重要性已經超越了學術范疇,成為社會政治架構下的一個熱點問題。這就要求當代文學界進行文化反思。傳統是一個流動變化的文化符號體系,它在不同的時代表現出不同的文化表征。傳統最有價值之處就是它始終處在一個不斷吸納融匯的過程中。杭州師范大學副教授王晴飛也說到了傳統在創造的過程中,不斷激活已有的,也不斷創造出新的內容。而這種不斷變化整合的傳統,正契合了中國人的情感結構與欲望結構。
蘇州大學教授季進用海外研究視野反觀中國新文學傳統的發展,提出夏濟安、夏志清、李歐梵、王德威等海外學人的研究,構成了英語世界對中國新文學傳統的一個言說體系。這個言說體系是各種力量、因素綜合之下的一個結果,也是海外學界對中國新文學傳統話語的一種建構。這種建構是在世界各種政治力量博弈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討論新文學傳統的發展與流變時,如能把內外兩種言說體系都關注到,很多問題便可看得更為清楚、全面和深入。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輝提到中國文學在海外的譯介與傳播,包括在翻譯作品的選擇、策略等方面所進行的改造,其實也是在創造中國文學傳統。中國文學傳統應該是一個開放式的、創造性的、變化融匯的、不斷吸納與創新的體系。西南交通大學教授余夏云就中國文學的海外譯介問題表達了看法,他認為一定要正面建構和傳播中國新文學形象,在滿足外國讀者需要的同時也要有我們的立場,只有這樣,中國新文學在海外的翻譯傳播效果才會更顯著。
面對如何把握新文學傳統的流變,主要產生了以下幾種思路。
第一個是以史為中心。如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吳思敬提到,他們的研究團隊一直在做百年新詩學案研究,用“論從史出”這種方式進行百年新詩的材料挖掘與解析,同時提出一種研究態度,就是要拒絕遺忘。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島研究院教授張立群也提到了這種史料挖掘的研究價值和闡釋之間的關系。這種史料研究如果沒有研究態度的指導,可能會被史料所淹沒,甚至這個闡釋本身就會成為材料的堆砌,這是需要提防的。
第二個是要以理論建構為中心,重新認識當下與歷史。對于文學時期的邊界問題,山西師范大學教授王春林提到“陜軍東征”這樣一個文學事件對于文學時期界定的標志性意義。他將“陜軍東征”的1993年一直到當下的文學稱為“新世紀文學”,這種劃分正好暗合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轉型期的大時代背景。“新世紀文學”可以理解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種文學存在,是新時期文學和新世紀文學的一個標志性的分水嶺。詩評家陳仲義專門講到多學科化發展的新增長點要找到屬于自己的理論闡釋,不要過度闡釋,要找到闡釋的方式。對詩歌的細讀方面,他做了很好的實踐示范與理論探索。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于小植進行了中國本土化理論建構的思考。她發現在中國傳統文論里找不到能夠闡釋中國當代小說創作的理論工具。中國當代文學想要發展,必須進行屬于自己的理論建構,以中國的理論視野闡釋中國故事和中國問題。她提出“文化沖和說”并與西方的“文明沖突論”“文化多元主義”進行比較,自覺進行理論建構的嘗試。
第三個就是以實踐為中心。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島研究院教授張志忠提到,五四到當下的新文學不僅是一個時間長度,更是一個探索、積累、發展、辨析、融合的過程,其非常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當下的文學和世界文學的同步互動,以及傳統文學和現當代文學的融合。通過這種同步與融合發展,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傳統、梳理現實,而不是機械地劃分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等。比如西方文學中常說的“寬恕與救贖”主題,在中國當代作家的小說里都有深刻的體現,也已經成為中國文學精神中的一部分。《揚子江文學評論》副主編何同彬提到了青年寫作的問題,他將其放到了百年新文學傳統的發展與流變當中來對待。他認為某些異質性的、逃逸性的、分離性的、去中心化的青年文學力量正在悄悄崛起,他們在繼承了某種反叛性、創造性傳統的同時,也從不斷沖擊邊界的隱秘而沉潛的自我之中,鍛造出了屬于他們這一代人的新方法、新傳統。應該正視青年寫作的兩面性,既不回避他們產生的問題,又尊重并有能力發現其方法,為全面客觀地理解和感知時下的青年寫作提供一些新的角度和思路。
中山大學教授謝有順在本組討論評議階段指出,面對傳統這一概念,首先要保持開放的態度,傳統的流變是說傳統應該具有開放的、創造性的、融匯吸納的特質。其次是如何把握傳統的變化,今天的文學研究者已經通過實踐,從各個角度與層面應對著、詮釋著這種傳統的新變化。第三個是不要迷信變化,不要把變化神圣化,變化的背后也存在著很多需要警覺、需要探索的問題。比如,文學邊界的盲目擴大化,對文學史料不加擇取的挖掘,對作家作品不加判斷的大而全的收錄。要警惕“所有新的寫作都是現代寫作”這一提法,一些看起來是新樣式的文學,其價值觀有可能是陳舊腐朽的。還有,要警惕“青春消失”這一隱性的卻也是時代性的問題。
二
新時代多元格局下文學發展新經驗與新趨勢
在這一組的討論中,與會學者將中國與世界、南方與北方、虛幻與現實、人與人工智能等關系問題,放置在多元格局里去探討分析,呈現出新時代文學所面臨的新趨勢和新問題。大家對于現實與靈魂、傳統與現代的復雜關系,進行了回溯與展望,并進行新的反思追問。這種種討論可以集中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關于現實與歷史的書寫以及靈魂與心理的回應和對照問題。作家李洱提出中國的傳統敘事往往局限于現實和歷史的書寫,中國作家對生活過分地熱衷,以至于忽略了對靈魂與心靈的觀照。他認為中國當代作家如史鐵生等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突破,而像艾偉的《鏡中》這種寫作,已基本上溢出了人們所熟知的新文學、新時代的傳統,并對這種傳統的不斷拓寬進行了嘗試。作家劉亮程也提出了他對文學的純粹性理解,即回到文學內部,傾聽內心的聲音。作家艾偉談到文學寫作對于靈魂和內心的呼應,以及如何打破對現實和歷史的迷戀。他認為當代文學創作不要輕易被某些宏大的、概括性的東西所固化,要開創出新的維度和新的尺度。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建軍回到現實和歷史中討論文學寫作的問題,他提出人道主義和現實主義是文學永恒的本質,如果能在小說中既體現出很高的人道主義的精神,又體現出勇敢的現實主義態度,文學的新經驗、新趨勢就有可能被創造出來。作家孫惠芬談及作家創作時內心隱秘世界的想象力與文學表現力的問題,認為好的文學作品應該將內心世界的寬廣充分展現出來。作家津子圍談了新世紀以來文學書寫中的“平民視角”文學現象,他認為這其中包含著新時代文學呈現出的一些新質素。作家劉慶從當下文學閱讀人群銳減的現象出發,提出文學參與現實、回應現實、反映心靈的時代難題。作家李輕松談了文學作用于人的內心,將隱秘的精神世界向外界敞開的巨大聯通作用。
第二是邊界的局限以及開放的可能性問題。杭州師范大學教授王侃從中外文學作品比較的視角出發,討論了文學傳統及文學的疆界問題,提出要結合新時代文學發展的實踐情況,對傳統的比較文學尺度的一些弊端進行反思和清理。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許金龍從中日作家創作的對比中討論當代文學的創作問題。他認為文學的首要任務是要表現出確信人類社會是從黑暗向光明前進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是中國作家莫言,還是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他們的文學所描述的盡管多見絕望和黑暗,但想傳達出的是對希望的呼喚和對光明的向往。暨南大學教授賀仲明談了對地方性寫作局限的看法。他認為一些作家追求地方性寫作,包含著對獨立精神的追求,但文學應該有更寬容的精神和更廣泛的關懷,要警惕有可能出現的對地方性寫作的窄化和固化,不要從全球性的極端走向陷于地方區域的另一個極端。《南方文壇》副主編曾攀談到近年新南方寫作這種地方性文學書寫,在嘗試打開地方格局,尋求新的區域間的聯系,進而尋求跟世界更多對話的可能性。福建師范大學教授陳培浩就文學傳統的新舊概念的界定提出了質疑,他認為新與舊不能僅從主觀感受、時間發展來界定,概念的界定有一種是面向歷史的,這是文學史研究的范疇,是存量的概念;還有一種是面向未來的,如對“新南方寫作”“新東北作家群”的界定,是朝向還沒展開或正在展開的事物,是一種可能性的概念,是增量的概念。這種面向未來的概念的敞開與不確定性正符合當下文學發展變動的格局。
第三是文化的傳統與文學的趨勢的問題。關于文化的傳統,西北師范大學教授徐兆壽提到要回到文學的本質,回到文學的正義,如何從傳統重新出發去回應當下的命題。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何言宏談到社會變革的三個時代,一個是中國自晚清進入現代時的大變革,一個是全球化的大變革,還有一個是從地理時代進入人類式時代的大變革。面對這樣的大變革,人應該重新以心作為方法,積蓄和激活一種話語方式,來思考和寫作,進行有靈魂的寫作和有靈魂的文學研究,通過文學內在的力量,通過人文主義的關切回應當下的危機。暨南大學教授趙普光回應了文學與靈魂的問題,他認為文學要通過賜予物以靈魂的方式,通過痛感融通出新的文學面貌。
第四是人所面臨的當下新危機的問題。比如人工智能的危機,人與機器的關系,如何抵御來自不確定元素的對于人本身以及文學本身的侵蝕等。暨南大學教授申霞艷提出,在人工智能的嶄新時代里,人和機器的關系變得更加突出和重要。以機器為代表的虛擬世界介入文學、影響文學,同時娛樂化也深刻地影響了文學。要警惕配方化、經驗化的創意寫作模式對文學創造力的侵害,也要警惕百科全書式的知識檢索系統對人的獨立精神世界的侵害。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何平在本組討論評議階段指出,所謂文學的多元格局,一個是“打開”和“看到”,是一種開放的狀態;一個是反思的能力,創作者和研究者只有不斷反思和清理,才能創造出更多新質,呈現多元發展的狀態;第三個是交流與共鳴,創作者與研究者自身內部或互相之間不斷的交流與激發,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與共鳴,能夠促進文學多元格局的形成與壯大。本組討論主持人、山東省作協主席黃發有對參與討論的作家、評論家的反思意識與敏銳的問題意識給予了評價與肯定。
三
社會主義文藝創作與新東北文藝發展
新時代文學在時空上具有兩重內涵:從時間上說,新時代文學是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的歷史脈絡中的一個標志性階段;從空間上說,新時代文學是不同地域文學的匯合。那么在這種匯合中間,新東北文藝的發展便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關于社會主義文藝創作與新東北文藝發展的討論,主要圍繞這兩點展開。
與會者對中國當代文學做了一些本質性的思考。本組討論主持人、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孟繁華認為,社會主義文藝一直沿著延安文藝道路的要求,構建社會主義的文化空間、社會主義的文藝價值觀,這是社會主義文藝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近年東北文藝快速崛起,在理論上講就是一種在地性的表現。在地性是在全球化時代,講求地方經驗、地方性知識。東北地域的經驗是獨特的,其豐富的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經驗應該能夠出現劃時代意義的大作品,但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大先提出,人民文藝的核心問題就是人民主體性的建立。東北文藝是貫徹社會主義文藝思想十分透徹的一個典型案例。東北地域早先受華夏中心文化像儒家文化的影響不深,東北的通俗文藝、民間曲藝起步得更早,發展得更深入,并在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其嚴肅文學的創作成就。在社會主義文藝脈絡綿延不絕的背景條件下,東北文藝的未來發展具有很大空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福民認為,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確立的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一直是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的基本精神。東北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問題之一,面對歷史的榮耀和歷史的負擔,厘清幾十年來社會主義實踐在東北的歷史中所呈現的不同內涵,才能夠談清楚新東北文藝,東北的社會主義實踐和社會主義的文藝實踐是種同構關系。近些年,一批東北作家帶來了不同的審美面貌與審美傾向,新東北文藝在此基礎上必將得到長足的發展。《小說選刊》副主編李云雷對新時期文學與新時代文學的核心特征進行了說明,他認為新時期文學是以人或者以精英的人為中心的創作。新時代文學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學的主題創作特征明顯,而主題創作要警惕只有主題沒有文學的問題。遼寧省文聯副主席林喦從概念厘定上提出,要界定清楚是“新”東北文藝,還是“新東北”文藝,這個邏輯關系決定著整個研究的方向問題。今天在新的歷史環境、新的發展機遇下,探究東北的文學發展,具有使命意義。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卓今,探討了中國式現代化前提下新時代鄉土文學的觀念重構、審美重構、寫作方法重構的問題。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吳玉杰從中外文學經典,尤其是中國紅色經典文藝作品中主人公的閱讀史、共產黨員形象入手,分析了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的人物形象與特征。
關于新東北文藝的發展,與會者給予了高度肯定,對東北文學的前景充滿著期待,同時也具有冷靜的反思,強調要多關注新東北文藝存在的問題。吉林大學教授張叢皞提出,新東北文藝創作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鐵西三劍客”“新東北作家群”這些界定與命名,一段時間之后能不能沉淀為文學史的一個共識性的概念,是值得思考的。從文學資源上來講,“新東北作家群”跟已有的東北文學已沒有太大關系,他們受之前東北文學的影響非常有限。“鐵西三劍客”更多是受先鋒文學、域外文學的影響。那么,基于這種作家的選擇,還能不能將其冠以“新東北作家群”的稱號,他們的創作能否形成一種新的美學原則,需要用學理的眼光去審視,不能過度放大,需要時間檢驗。暨南大學教授白楊認為,從文學史的發展脈絡來看,東北地區的文學具有一條文學譜系式的線索。從現代文學的“東北作家群”到當下的“新東北作家群”,作家的情感特征和他們對底層社會現實的書寫,具有一種文學的賡續和新變的歷史特點。不能把新東北文藝當作一個本質化的概念來理解。東北文學具有三張面孔:有民間的寫作,有知識分子的寫作,還有主流意識形態的寫作。新東北文藝是一個整體性的文學,除了工業題材,它還有鄉土題材,還有對現實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思考的內容。談新東北文藝的時候,應該注意它內在的差異性。河南師范大學教授楊丹丹指出,東北文學的發展跟中國的現代化歷史進程密切相關,可以說東北獨特的現代化歷史進程,生成了東北文學的獨特性。在這個進程里,東北文學一直在處理三種關系:殖民的東北和現代的東北、社會主義的東北和資本主義的東北、計劃經濟的東北和市場經濟的東北。這三種關系的復雜性給東北文學提出了一個難度。東北作家希望從東北的地域文化、歷史輝煌里尋找特殊的精神資源和思想資源來突破這種現實。比如以東北的野性文化張揚生命的爆發力,比如退回到東北社會主義建設輝煌時期的歷史中,以尋求共情,但這種共情式書寫往往稍縱即逝。
《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方巖認為,思潮論與方法論和文學實際情境是有沖突的。思潮論會導致一種僵化觀念的形成。比如對“鐵西三劍客”的命名與強化,最后就將其窄化成東北文藝的核心了。其實除了“鐵西三劍客”之外,遼寧這些年還出現了很多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東北作家,他們不一定具有東北性,但是他們的存在反而呈現了所謂東北文藝的復雜性和多元性。應該拋開思潮論這種對思維產生屏蔽和同化的觀念,進入具體的作品,才能對東北文藝的問題及其與周遭世界的關系闡釋得更清楚。吉林大學教授李振強調,不論是社會主義文藝創作,還是新東北文藝發展,都不能忽視語言問題,任何文學的設計從根本上都要從語言上去想辦法,通過語言呈現文學作品的魅力。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島研究院副教授趙坤討論了文學與個體的關系問題,她認為在面對社會主義文藝創作這樣一種強大主流觀念的召喚時,就作家個體而言,怎樣表現出自己的獨特性來是非常重要的。西南交通大學副教授周珉佳認為東北文藝發展有時是自己設置了限制,從而止步不前,這就導致新東北文藝的建設前路不明。如果換一種思維逆向看待這個問題,從內向外看可能會比從外向內看尋找到更多的可能性。吉林大學在站博士后周鵬從鄉土小說角度,探討了東北鄉土小說的發展、演進及時效性問題。他認為當下社會主義文藝創作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鄉村振興題材創作的勃興,如何讓這類作品的敘事邏輯更加自洽,是應該注意的問題。
討論新東北文藝不能忽略對大眾文化、通俗文藝、民間文藝、新媒體的特別關注,對于嚴肅文學和民間文學、大眾文化、通俗文學應該怎樣融合借鑒,與會者也提出了不同觀點。沈陽師范大學副教授張維陽提出,“東北文藝復興”這一概念背后的文化現象是大眾文化與文藝的合作、共謀,是一種互滲。近些年,東北的大眾文化顯示出了關注社會現實的一面,這應該成為研究此問題學者密切關注的話題。《中國出版傳媒商報》閱讀中心負責人張中江,從傳媒角度分析了傳統文學傳播方式對東北文藝發展的深刻影響與改造。遼寧省期刊協會會長張啟智認為,討論東北文藝要解決好雅和俗、遠和近、長和短的問題,應多書寫當下東北的現象,盡量以短小的篇幅書寫,以適應當下新的閱讀習慣。《鴨綠江》執行主編陳昌平認為,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經驗具有不確定性,在這種不確定的過程中,文學期刊要具有探索精神。《社會科學輯刊》主編李學成,從期刊的傳播與激勵對東北文藝發展的推動與責任角度,談了他的看法和做法。
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賀紹俊在本組討論評議階段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是在探索和實踐中不斷形成的新經驗和新教訓。當代中國具有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并置的新特征,在這一背景下,對社會主義文藝的內涵應當進行新的闡釋。例如,新鄉土寫作將不僅僅是題材問題,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種文學訴求。對于新東北文藝問題,賀紹俊認為,不應對新東北文藝做本質化、固化的界定,不要局限于地域性,新東北文藝應該是一種開放的、面向未來的文藝形態;面對社會主義文藝創作與新東北文藝發展這樣的宏大話題,不應生硬地將作家歸類,不能用進化論的方法來描述復雜的文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