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北京中軸線閱讀歷史
“覽閱壯美中軸,品味古都風韻。”9月14日至15日,2023北京文化論壇在京舉辦。參加論壇東城區觀摩路線的中外嘉賓“打卡”北京中軸線,登上鐘鼓樓一覽“時間的故事”,到太廟品史,在會館賞戲,完成了一場歷史文化之旅。
為何要“打卡”北京中軸線?要讀懂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除了了解它的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還要走近“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到它的中軸線走走看看。北京中軸線全長約7.8公里,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縱貫北京老城,被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盛贊為“天下無雙之壯觀”。
這是一場覽閱壯美中軸之旅,有著深沉的文化考量。北京中軸線被稱為“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到北京旅游,無論觸摸古都脊梁還是感受古城新韻,走一趟中軸線都是必選。其實,不只是參加北京文化論壇的嘉賓,很多生活在北京的人和來北京旅游的人也都喜歡沿著中軸線走一趟。
走一趟,看什么?從北京中軸線最北端鐘鼓樓出發,依次向南,經過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城樓、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永定門。此外,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東西對稱布局于兩側。一路走來,在欣賞古跡中與歷史對話,可傾聽歷史的回響,可撫摸中華文明的肌理。
北京中軸線創始于元代,形成、完善于明清乃至近現代,歷經750余年。今天,我們雖不能回到歷史現場,但完全可以在時代變遷中感悟文化傳承和文明賡續。中軸線上的每一處古跡都有獨屬于自己的個性和風采,它們共同構成了北京城的形與意,也詮釋了何以中國。
走一趟,看什么?也可看看相關部門是如何保護那些古跡的。2022年10月1日,為加強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促進北京歷史文脈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開始施行。2023年1月,歷經10余年反復打磨的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提交。隨著時光推移,北京中軸線將越發閃耀時代光彩。
回顧歷史,可發現古人同樣注重對文物修繕和保護。據記載,在宋代龍門石窟進行過一次大規模修繕,“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西京龍門龕佛,歲久廢壞,上命沙門棲演給工修飾,凡一萬七千三百三十九尊”。如此力度,不可謂不大。但是,要論對文物的重視和保護,恐怕沒有哪個時代比得上當下、比得上新時代的中國。
走一趟,看什么?還能看到古城新韻,看北京中軸線的“上新”。北京中軸線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成長的狀態,由短及長。比如,中軸線由鼓樓向北,曾擴建出北辰路,并建成奧林匹克公園和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幾年前建成的大興國際機場,則位于其南端延長線上。中軸線的每次變動都輝映著社會變化,是時代進步的注腳。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中軸線上的重要建筑故宮、天壇分別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今天,這些建筑古跡更是以“中軸線”的方式獲得整體文化形態。我們近距離觀察它的成長與變遷,走一走看一看,一方面是要挖掘出它更為豐富的時代內涵,找到它寓古于今的價值坐標;另一方面也是確認自己的文化身份。這是我們每個人獲得精神滋養的地方,也是我們每個人感受文化自信的地方。
(作者:王石川,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