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戲曲論稿》的跨學科視角與問題意識
中國戲曲的現代轉型,是中國戲曲史上最為重要,且一直處于現在進行時的華麗篇章。作為正面回應時代變化的傳統藝術形式,“現代戲曲”伴隨著社會變遷過程最終產生,并完成了自身形態的艱難建構。但對于這一波瀾壯闊的藝術現象的專門審視與研究,卻不多見。因此,收到李偉教授新著《現代戲曲論稿》時,筆者十分欣喜,閱讀過程中,不時為著者論述中所顯示出來的那種跨學科視角、問題意識所觸碰吸引,而其在論述一些戲曲現象和戲曲作品時的精彩見解和觀點,亦令人耳目一新。
觀察和闡釋一段戲曲發展史的跨學科視角,是宏觀把握時代戲劇從內容到形式的有效路徑?!冬F代戲曲論稿》通過跨學科、跨領域、多維度、多角度的講述與解析,以一種高屋建瓴的視野和海納百川的格局,為我們論述了現代戲曲的整體風貌,刷新了我們對這一領域諸多問題的認識與理解。例如在《起點、現代性、美學形態:現代戲曲研究的三個問題》這一節中,著者顯然是從歷史學、社會學和哲學層面的概念、范疇和思維方式出發來對現代戲曲進行剖析的,而《現實主義與新中國70多年戲曲現代化》和《論當代戲曲中的女性意識》等章節的論述,則明顯援用了人類學、政治學、藝術學等相關人文學科的方法和資源。這種多層面、多脈絡的視角切入,開拓了新的認識領域,擴充了研究范圍和背景條件,使我們清晰地意識到,無論是對現代戲曲相關概念、定義和藝術屬性問題的論述,或是對于歷史或理論的梳理,還是對于作品和現象的分析和評論來說,跨學科視角都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屬或點綴,而是推進對其深刻認知的重要方式。現代戲曲的獨特性并非僅僅存在于它自身中,還存在于它與其他現象的重要關聯中。而這種援用,顯示了一種開放的眼界和發展的觀念,賦予這部專著以較高的學術品位。
當然,此書在研究現代戲曲時對多學科視角的把握和運用,絕不是簡單地照搬與挪用,而是旨在探索一種溝通中西、對話古今的路徑,其目的在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在梳理了王元化、張庚和郭漢城先生關于戲曲現代戲的創作理論之后,特別是在評判了現代戲曲的相關現象和相關作品之后,著者認為,關于什么是現代化、現實主義,什么是戲曲的藝術規律等基礎性問題都大有可以討論的空間。應該說,這種提問,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而且,這些問題之多之新之尖銳,也可以說是空前的,如現代化的性質與內涵是什么?是否就等同于“時代性”“新鮮感”和“當代意識”?是否只要寫今天的內容、表達今天的精神即可?今天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觀念究竟是什么?現實主義就是從生活出發嗎?就是如實地記錄生活嗎?現實主義只是表演形式方面的問題嗎?……這些提問,直指關于現代化、現代性、現實主義等概念內涵與外延的模糊界定,擲地有聲地表達了對目前戲曲理論界相關戲曲概念研究不足之處的遺憾,不僅體現了一個戲劇學者的冷靜與清醒,而且也令人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使命感和擔當意識。
在研究了一系列的戲曲現象和戲曲作品之后,著者也把自己的困惑展示出來:什么是中國當代觀眾喜聞樂見的?戲曲作品怎樣為今天的中國人民服務?今天的中國年輕一代普遍接受過良好教育,經過了各種復雜敘事的訓練,他們還愿意接受傳統戲曲式的簡單線性敘事方式嗎?他們接受了大量新鮮的藝術手法,是否可以把今天的流行元素吸收到戲曲里面來?今天的生活變化如此之快,如果創造新程式的速度遠遠跟不上生活變化的速度,那是否證明戲曲就沒有表現現代生活的能力了?如何重新理解程式?程式是否就是戲曲不可或缺的本質特征?任何一種成熟的藝術樣式都有其規范、套路、章法,那是否也可以稱為程式……
上述問題,都是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尚待解決的,有些似是而非的,事關現代戲曲發展和命運,事關戲曲前進方向與全局的重大問題、關鍵問題和前沿問題,同時,它們也是學術創新和理論創新的突破口與推進戲曲學科發展的內在動力之一。它們的提出,不僅體現了著者面對現實時思維的活躍性和深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著者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因為理論研究歸根結底是對問題的發現與提出,離開了問題便不可能有真正的藝術科學。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我想,這句話同樣也適應于藝術科學。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